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但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天人合一"文明、"天人相分"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3.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观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研究其给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倡导的"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主题口号,文章从中尼边境旅游合作的发展趋势入手,按照负责任旅游的生态品质标准分析中尼边境旅游合作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中尼边境"珠峰跨国旅游区"的负责任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宋风英  于亚利 《科技信息》2012,(19):445-44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这为我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相似文献   

9.
韶关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并且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分析目前韶关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当前为进一步加快韶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文明旅游,应该着重围绕"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进行。一个目标,就是以发展生态文明旅游为目标;二个原则,就是以建设文明生态和发展文明旅游为原则;三个轴心,就是以大丹霞、大南岭、大南华为轴心;四个举措,就是造产品、造品牌、造环境、造市场;五个品牌,就是韶关旅游要打响森林、温泉、遗产、宗教、民俗五张王牌。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11.
张玉珍  洪小红 《科技咨询导报》2010,(17):141-141,20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已经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人们都能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居住环境,"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本文以"低碳生活"的内涵和特征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打造低碳宜居环境的具体对策,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志成 《科技资讯》2012,(30):145+147
郝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首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该区域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芬芬 《科技资讯》2014,(30):232-233
"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主体所具有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所谓"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与训练,以养成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活动过程。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建设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当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讨论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态建筑运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等名词、概念在建筑界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已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也是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并对当今比较关注的,与生态有关的建筑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强调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高校应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高校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反映,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多渠道拓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凯军 《科技资讯》2008,(33):155-156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本文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德育现状的反思,提出了实施生态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发挥生态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道德教育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