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管理研究》2013,(5):108-112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为了在短期内恢复国家竞争力,不断调整科技政策。从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到"科技自主创新",再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这些政策的演变及其有效执行,不仅使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而且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百年科技创新强国梦”是引领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科学地建立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与世界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精准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科学强国、技术强国、创新强国和科技发展条件等4个维度构建世界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在近十年迈上了新台阶,已位列全球第六位,但与美国、瑞士和德国等科技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在顶级国际科技大奖和研发人员占比方面的短板明显。基于此,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长期坚持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重,加快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以加速成为更为领先的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等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得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在构建科技强国方面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提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等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套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4):158-16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世界科技强国包括科技创新自身实力强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强大国家两个方面,且在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科技创新价值观导向,是动态发展和比较相对的概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阶阶段,是科技创新在较高的质量、层次和水平上的反应,强调科技创新的质量、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以及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秦铮 《创新科技》2022,22(3):81-92
美国在统一之前便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科技赶超.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其科技强国的地位,冷战促使其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至今科技实力仍保持全球第一.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程中,美国率先将科学队伍建制化、走军民科技一体化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等,这些做法是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建...  相似文献   

6.
 建设科技强国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科技强国的特征,有利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聚焦发展的重点。科技强国是“科技能力(潜力)与科技成果”“科技硬实力与科技软实力(影响力)”“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多层次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从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范式、科技产品及工程的水平、科技标准制定、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相对科学地把握科技强国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宇 《世界博览》2011,(15):37-40
在日本,也有"达芬奇"式的家具许多日本品牌也是以模仿起家,然而它们最终战胜了自己模仿的对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模仿是学习的过程,今日的成功者大多是往昔的模仿者。因此,许多国人搬出日本经验,视模仿为制造业强国的捷径。但模仿同造假和仿冒品牌等欺诈手段不一样。日本从汽车、相机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都曾有过模仿欧美强国名牌的经验,但最后让日本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却不是单纯的模仿。  相似文献   

8.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的日本已对其发展战略做出重要调整,由“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转移到“知识产权立国”。本文统计了2001年以来日本受理的专利申请和日本来华专利申请的情况,从中分析日本专利申请的重点技术发展动向,以期为我国的创新主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魏阙  辛欣 《创新科技》2023,(5):11-17
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立足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促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对于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面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艰巨任务,如何建好国家实验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剖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核心内涵和特征入手,梳理国家实验室的功能和定位,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背景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建设路径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要立足于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从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出发,按照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通盘考虑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创新领域发展,科学谋划科技强国建设实施路径,加速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为实现其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而富有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强国必先强教,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关键在教育。印度以应用为导向的工程技术教育、确保质量优先的高等教育和以技能开发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发展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突出典型,战后50多年来,日本迅速地从经济、工业的瘫痪状态一跃成为今日世界的经济强国,其中技术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日本战后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技术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中相关的政策及其作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自我约束",应该是建设"科技创新"国家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到今日,已经不是19世纪那个以"个人遨游"为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曹来发 《甘肃科技》2004,20(1):22-23
通过对世界一些主要经济强国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对比分析,简要介绍了科技、经济和人才之间的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科技脱钩”、抢抓变革先机的战略举措,而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图景认知、测度体系构建是科技自立自强方向锚定与过程优化的基础支撑。从立足中国科技发展现实情境与借鉴世界科技强国经验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回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演绎进程,识别关键要素,提炼出“基-势-度-景”(CGPL)四位一体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图景:以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为基石、以攻坚克难的引领创新为位势、以互利共赢的开放创新为气度、以科技支撑的现代化强国为蓝图的科技创新格局。进而构建基于“过程-功能”逻辑框架的科技自立自强测度体系,设计科技自立自强综合指数测算过程及方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引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晓松 《天津科技》2005,32(3):23-24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自身科技战略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为保持国际科技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是内外联动、互相呼应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强国的文化科技创新之路,分析了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探讨了中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现实路径。分析表明,文化需求与创意引导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创新。设计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整合与提升。面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力求进一步将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研深,将现实路径夯实。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支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12,(7):1-1
聚焦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精神 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