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陆童 《科技资讯》2011,(17):239-239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都要在交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根据交通系统本身来制定,土地利用也深深地影响交通规划的决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已成为整合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轮转式"互动及"模式"互动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推动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及注重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利用等方面论述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客观存在,协调好两者关系必须以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开发,确定好与交通系统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模式,建立区域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协调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冠宇  张婧 《科技信息》2009,(20):93-95
轨道交通有助于解决苏州城市交通与古城保护的矛盾,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自身的缺陷,使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规划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作用,分析了苏州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影响,并提出建设轨道交通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流"的"源"就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调优化对南宁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南宁交通系统及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出发,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与土地协调利用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宁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应形成以公交系统为主体,建立区域差别化交通和道路系统建设与片区开发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经济》1999,12(4):5-10
一、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交通网络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脉,而城市用地则是她的躯体和肌肉。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对未来南京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演化的趋势分析,南京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要突出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这是被欧洲、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城市证明了的一条十分必要而有效的城市发展经验。具体应采取以下策略。(一)以交通…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问题,利用规划实践和方法论,提出了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必须注重城市水平与道路交通的协调发展,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交通和环境保护的一体规划,文中给出了交通基础各子系统相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和城市综合规划概念模型,同时,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交通管理理论,指出了运用高科技成果来改善交通困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美国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新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市交通主体将要经历由自行车向小汽车的转化,城市布局及用地结构将要经历郊区城市化、出行小汽车化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正在步美国以机动化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后尘。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美国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新思想及其设计总则和原则,以供国内同行研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整合,尤其是交通政策制定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认为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会导致某种相应的城市交通模式,而交通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高扣外部性利益又引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可达性、出行成本、地租等都是影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二者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划等外部因素来保障.  相似文献   

10.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土地开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土地使用状况要求不同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通过分析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践经验,从中、微观层面对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走廊两侧及站点周围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TOD战略对客运规划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车辆出行的产生和吸引量与交通小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情况可以用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来描述,但实际工作中有些指标往往不容易得到,因此很难完整地描述土地利用情况,更无法以此来建模和预测.本文介绍了土地利用效用的概念,它可以利用统计数据综合地反映交通小区的土地利佣情况.文中还给出了土地利用效用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公路规划指的是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公路网的规划。随着交通分析技术的引入,公路规划的概念已超出原有城市规划中公路交通专项规划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土地利用与交通工程结合产生的一个独立分支。本文从公路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共生方面加以论述这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较少的环境代价和资源投入,尽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TOD规划理念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TOD模式的交通发展战略,为协调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思路是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重要新兴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杜薇 《科技信息》2013,(23):302-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不协调。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要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良好的城市交通规划所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提出了目前城市总体规划所存在的不利于交通规划发展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给出了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影响着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布局和交通运力的调配。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郊区化的角度探讨城市交通所受的影响。对近年来芜湖市主要土地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芜湖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银川市以私驾出行为主的交通模式引发了诸多的城市交通、生态等问题,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发展需求日益强烈.通过对银川市近5 a私驾出行比率、交通碳排放清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研究,认为目前依靠单纯的城市空间外延增长、城市道路系统优化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提出从城市规划多尺度角度考量、构建银川市低碳交通系统空间配置模式.从城市空间规划战略、土地利用紧凑发展模式、土地混合利用、交通空间设计、构建多元化网络化城市交通系统和加强城市交通管控等方面探讨建设银川市低碳交通模式,从而促进城市低碳交通和绿色出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广州市增城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对比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NN)、Autologistic回归等3种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选用最佳拟合优度模型结合CLUE-S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通过与增城区2009年实际土地利用数据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Kappa指数高达0.863 7.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然增长模式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用优化战略模式,模拟增城区202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今后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更为注重城市规划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此本文以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规划为论点展开论述,介绍了发达国家土地规划的基本内涵,进而对如何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城市交通与土地用地规划布局脱节问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市交通建设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地损害了城市功能运转和城市经的济发展。本文分析了用地布局与交通的关系,探讨了用地布局规划与交通规划结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