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LEO卫星通信系统位置管理的多星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在多星覆盖的情况下的位置注册问题,提出了仰角和覆盖时间加 权策略。这种策略既可保证注册卫星覆盖移动终端的时间长,又可保证移动终端处于低仰角的概率低,保 证较好的寻呼信道条件,减少了位置更新和寻呼移动终端的信令开销。  相似文献   

2.
在无线移动网络中,位置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降低其费用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位置管理用于跟踪移动台,其由两部分组成:位置更新和寻呼.由于现行寻呼策略对移动台所处位置区中的所有小区进行同时寻呼,所以该策略造成了极大的网络资源浪费.本文通过对已发生的寻呼信息进行利用和学习,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两阶段寻呼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寻呼策略能极大地降低寻呼费用,特别是当移动台的呼叫移动比较小时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高轨道静止卫星系统(high orbit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system,GEO)具有波束覆盖大、信号传输时延长、星上资源受限等特点.当前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切换算法不能满足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降低卫星通信系统切换时延算法,该算法利用卫星通信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和历史测量信息获得切换位置区域,根据规划导航路径是否经过切换位置区域进行切换预判,结合移动终端移动矢量和移动速度对可能跨越切换位置区域进行更精确切换判决.与现有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切换算法相比,该算法不仅利用了移动终端的功率测量和接收信号质量等传统参量,而且综合考虑了移动终端位置以及移动矢量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可以大幅降低卫星波束切换的时延,而且降低切换的乒乓效应.  相似文献   

4.
首先在移动IPV6协议中引入了寻呼功能,并定义了用户的两种状态--活动状态和空闲状态,其次针对不同的用户移动模式,提出了基于时间、用户历史和用户个体属性的移动模式,利用该模式以及用户的状态对移动IPV6的位置管理策略进行改进,在移动IPV6中提出了基于用户移动模式的位置管理策略(P-MIP-PBS),模拟结果表明该位置管理策略显著地减少了位置注册信令开销,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实时准确地计算低轨卫星的多普勒频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偏心率的低轨道卫星多普勒频移几何计算方法.该方法无需地面终端经纬度位置及卫星实时坐标,仅由卫星轨道参数及终端处最大可视仰角即可得到当前可见窗内多普勒频移特性.算法计算过程简单、复杂度低、利于片上编程,仿真结果及数值分析均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为卫星通信接收机多普勒频移估计与补偿提供先验信息.   相似文献   

6.
移动IP作为一项网络层协议,它可以使移动终端在不变换IP的情况下即使改变了物理位置也可以保持通讯连接。其中,对于移动终端的位置管理举足轻重,它所产生的数据交换占据了移动IP通讯的大部分数据量,因此对位置管理的分析和优化可以减少网络流量,提高带宽的利用率。本文针对移动终端即使在域内做微小的移动也要经过移动检测,注册以及修改数据包路由三步来更新新的位置变动的现象,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移动终端的域内移动,从而降低了网络流量,提高了移动IP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谭福成 《科技信息》2009,(24):189-190
在未来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需要一种高效、易行的寻呼策略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服务需求。为了验证一种自适应寻呼策略较其它策略优越,我们对移动台的漫游情况进行了仿真设计:一是移动台的移动过程仿真,二是对移动台的寻呼过程仿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个人通信服务网络中的位置管理问题 ,提出了基于方向的自适应位置管理方法 (ADBU) ,该方法有效地减小了整个系统的位置管理总开销 .移动终端周期地检测其运动方向 ,当它的改变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 ,系统将更新它在数据库中的位置信息 .采用了高斯 -马尔科夫模型来模拟移动终端的运动方向 ,然后通过自适应反馈控制方法来调整移动终端的最佳方向阈值 ,从而减小其位置管理开销 .仿真结果表明ADBU的位置管理开销要明显小于基于距离的位置管理方法 ,也小于直线式寻呼位置管理方法 .  相似文献   

9.
因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将扩展用于未来移动网络的无线接入子网,于是提出将MPLS和移动IP微移动技术结合。在分析已有微移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PLS的微移动管理新架构。通过在域内增设一个存储漫游主机信息的本地移动管理服务器(LMMS)和若干寻呼服务器(PS),提供寻呼功能,消除网络瓶颈,并支持服务质量(QoS)保证。最后详细描述了注册、切换等信令流程,总结了新方案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5G移动网络要适应多样化和不断增加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UE),应对终端巨大的位置管理信令开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文中提出了一种多目标算法优化跟踪区域列表(Tracking area List, TAL)的策略,目的是寻找TAL中跟踪区(Tracking Area, TA)的最优分布以及如何将TAL分配给UE,以最小化位置管理中冲突的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 TAU)和寻呼信令开销。在本地侧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TAL的最优分布,网络侧根据不同UE的移动特性来分配大小合适的TAL。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方案可以在TAU和寻呼开销之间取得妥协,并在节省总位置管理开销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通信广播卫星对于指定的覆盖区而言,它在静止轨道上的定点位置有个最佳值。本文从减小功率通量密度损失,提高接收仰角要求出发,在理论上导出通信广播卫星的最佳轨位的数学模型,经微型计算机模拟,确定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的最佳轨位为104.25°E。文中按此定点位置要求,给出中国主要城市卫星站参数的计算机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信广播卫星对于指定的覆盖区而言,它在静止轨道上的定点位置有个最佳值。本文从减小功率通量密度损失,提高接收仰角要求出发,在理论上导出通信广播卫星的最佳轨位的数学模型,经微型计算机模拟,确定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的最佳轨位为104.25°E。文中按此定点位置要求,给出中国主要城市卫星站参数的计算机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中小城镇避难场所系统布局优化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卫星城镇避难需求与避难场所系统层次性特征,利用P-中位数与MCLP模型确定了一套适用于卫星城镇避难场所系统优化布局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短临避难阶段疏散距离最短与中长期避难阶段覆盖最大需求综合目标,结合规定疏散距离及实际设施容量,以典型卫星城镇为实例进行了分级分步计算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方法确定的避难场所系统设施层次更为丰富、备选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且应急疏散效果相对高效。  相似文献   

14.
从卫星资料处理出发,分析了雷暴云在多通道卫星云图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利用多通道数字化卫星云图判识雷暴云的方法。在判识出雷暴云的基础上,对其中心进行定位,并利用其定位结果,对闪电定位仪测得的闪电资料进行校正,以提高闪电定位仪的定位精度及卫星资料判别雷暴云的正确率。初步分析表明,利用卫星定位对闪电定位进行校正,对闪电资料的定位精主工有较大的提高,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蜂窝的定位与基于卫星的定位都是当今无线定位的研究热点。在分析了独立采用基站TDOA定位和同步卫星TDOA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基础之上,提出了蜂窝网无线定位辅以同步卫星TDOA的定位方法,给出了各自的TDOA定位的算法,并分别对TDOA定位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表明这种定位方法弥补了独立的蜂窝网无线定位和同步卫星定位系统的不足,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定位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蜂窝的定位与基于卫星的定位都是当今无线定位的研究热点。在分析了独立采用基站TDOA定位和同步卫星TDOA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基础之上,提出了蜂窝网无线定位辅以同步卫星TDOA的定位方法,给出了各自的TDOA定位的算法,并分别对TDOA定位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表明这种定位方法弥补了独立的蜂窝网无线定位和同步卫星定位系统的不足,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定位需要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光学影像和SAR影像配准方法,该方法从影像上的面状地物入手,仅从识别性较好的光学影像上提取面状地物,先随机给定一组配准参数,将光学影像上面状地物的坐标经仿射变换获得新的坐标,以转换后新坐标在SAR影像上对应区域的均质性为评价标准,并利用人工免疫算法对配准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得到影像配准结果.最后,利用WorldView-2和RadarSat-2影像的配准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配准精度可优于2像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卫星高度角的设置对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影响,介绍了设置卫星高度截止角的原则方法,合理设置高度截止角,解算结果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在整个GPS接收机导航解算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常情况下,多普勒频移应随着卫星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然而,在对实时卫星位置解算实验进行结果分析时,却出现了高度角(仰角)较小的卫星所解算出的多普勒频移不成反比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文中设计实验进行分析得出:在高度角小于11°时,高度角大小与多普勒频移不成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