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传真     
去年12月25日,俄罗斯“质子”火箭发射“亚洲卫星-3”通信卫星时,由于火箭助推器的气体发生器被烧坏,助推器在二次点火1秒钟后即熄火,因而助推器无法产生足够的推力,未能将卫星送入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 美国休斯公司认为,利用月球引力,有可能使这颗报废的卫星重新得到利用。休斯公司已与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并着手开始对卫星进行“营救”。这一“营救”计划首先将通过卫星自身的动力不断改变其运行轨道,让卫星逐渐远离地球并  相似文献   

2.
太空的交通规则 卫星的飞行和其他行星一样要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太空的星球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卫星围绕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地球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图1来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长久以来,地球的自然卫星都少得可怜,从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月球一个。不过,地球似乎还有其他"小伙伴"。2016年4月27日,世界第一台全景式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PanSTARRS)中的PS1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特别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16 H03,它在环绕太阳公转时,似乎也在绕着地球转圈。虽然它距离地球很远,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地球卫星,但却是有史以来最好、最稳定的近地伴侣。由于环绕着太阳的轨  相似文献   

4.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很困难,技术很复杂。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卫星发射场建在地球的赤道上,那这种卫星的发射就简单多了,在赤道上由西向东发射,达到要求的轨道高度,在适当的位置定点,问题就解决了。可惜的是,许多发射卫星的国家不在赤道上,也不可能在赤道上建立卫星发射场。这样给卫星的发射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要经过几次的轨道变换才能成功。现在我们结合下面的图来看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相似文献   

5.
前沿     
正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2019年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1次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04,(12):14
北京时间2004年10月27日凌晨3时44分,美欧联合研制的“卡西尼”号太空船第一次戏剧性地飞越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的轨道上空,与土卫六进行了最近距离的一次“亲密接触”,并向地球传回了关于土卫六表面现象及状况的清晰图片。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20,(8):12-13
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对于灵动活泼的地球中圆轨道卫星、飘逸优雅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人亲切地称为"吉星"。因为在"吉星"家族中排行老三,大家也亲切称呼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嚞(音zhé)星"。这些北斗"吉星"高高地驻守在距离地球36000  相似文献   

8.
1960年8月19日苏联成功地把第二个宇宙飞船发射到地球卫星的轨道上。除去火箭载体的最后一级外,整个卫星式飞船重4,600公斤。发射第二个卫星式宇宙飞船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研究保证人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的飞行安全和返回地球的系统。预先安排了在飞行期间应进行的一系列医学生物学实验,完成了宇宙空间的科学考察计划。为使带有生物的第二个卫星式宇宙飞船成功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14,(5):54-55
<正>地球辐射带是由地磁场捕获的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区域,电子来源主要为太阳风粒子通过扩散进入磁层以及由磁层内的低能粒子加速而成,也称为范艾伦辐射带。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F.C.M.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在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1958年,美国的范爱伦利用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上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地球周围存在通量很强的高能带电粒子,从而证实辐射带的存在。地球辐射带位于地球磁层内,但只存在小于60°的纬度地区上空。辐射带呈环状分布,环的横截面轮廓呈月牙形,大体与地磁场磁力线重合,  相似文献   

10.
王振东 《自然杂志》2010,32(4):243-245
美国宇航局2009年5月公布了自1959年8月14日拍摄第一张卫星照片以来,所选出的50年十佳地球卫星照片,排在十佳照片第一张的是"冯·卡门涡街",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冯·卡门和卡门涡街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自古以来都生活在这个蔚蓝色的摇篮中。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1号"于1957年发射成功后,人类便敲开了太空之门,走上了探索太空的艰难旅程。如今,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逐渐加深,随着载人航天技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Gore  AI 《世界科学》1998,(10):2-4
技术创新的新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存储、处理和显示有关我们行星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构成了“地理坐标”,它涉及地球表面每一个特定的地方。利用卫星对地面遥感形成“地球空间”(轨道)信息流,并将其中未经加工但有用部分的数据转变成为可供使用的信息。今天,我们经常发现我们能够得到比我们所能利用的更多的信息。陆地资源卫星(haha)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陆地资源卫星每两星期对地表进行一次完整的成像,而且它已持续收集了20多年。尽管对这类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动态点击     
正地球的"新卫星"2016年4月27日,位于夏威夷海勒卡拉山的泛星1号小行星巡天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在40~100米之间,美国天文学家将其编号为2016HO3。科学家发现,2016HO3在环绕太阳公转的时候,似乎也在绕着地球转圈,这是迄今找到的最佳和最稳定的近地伴侣。不过,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无法算作是地球的一颗真正的卫星,因此天文学家将其定义为地球的"准卫星"(Quasisatellite)。  相似文献   

14.
根据法籍地球化学家江博明教授的测定,中国有35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也就是说,根据岩石的年龄来推断,地球至今起码已存在35亿年。在这期间,出现过八次巨变,才有今日的地球和人类。第一次是早在19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存在生命。这个结论是由塞尔维亚东部尼什哲学院副教授帕夫莱·普雷莫维奇博士采用核磁共振测量方法证实的。他在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的植物含有木质素和纤维素,是导管植物。这导管植物的出现,表明地球已存在着生命。这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大变化。第二次是在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它是由日本古生物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15.
登陆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虽然它已在地球周围转悠了46亿年,但一条38.4万千米宽的“天河”使它和地球之间虽日夜相随,却难以接触。“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20世纪60年代,空间科学技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起了一座“天桥”,人间与广寒宫之间的道路开通了。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1958,3(11):323-323
1957年10月4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项宏伟的科学实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苏维埃人以劳动和创造天才第一次制成了人造宇宙体。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苏联第二个人造地球卫星。两个卫星上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头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开端。人造卫星为实现一系列极重要的科学考察打开了最广阔的前景。研究电离层及其形成的过程、太阳幅射和宇宙线对地球大气层的影响、研究很高的高空中的密度、温度、磁场和静电场等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永飞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03,48(18):2003-2003
<正> 第一届青年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于2003年8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同时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卫星会议之  相似文献   

18.
光帆卫星     
科学家发明了把太阳光应用于卫星的新技术;可望很快增加在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对地静止规道(geostionary orbits)上通讯卫星的数量。赤道22,300哩高空的规道称同步静止规道,在这条规道上运行的卫星和地球相对静止;因为它运行一圈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都是24小时,所以从地面上看去,卫星似乎在高空固定不动,这样它就能地面通讯站作连续通讯。正因为只有对着赤道的同步规道有这优点,并且通讯卫星的用途迅速的增加,使这个空间带变得拥挤不堪。为了免使众多的卫星发射信号相互干扰,就非得把它们互相隔离开。  相似文献   

19.
环绕海王星的四颗新卫星已被人们发现。它们被暂时编定为1989N-1、N-2、N-3、N-4,第一颗卫星的图像最初是在6月中旬由旅行者2号发回地球的,另外三颗卫星的发现是8月初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据路透社3月8日电,欧洲空间局第一枚新一代运载火箭阿里安-5将于5月15日首次发射。这项计划是9年前开始的,原定去年升空,但因主发动机试验多次失败(去年5月的一次事故造成法属圭亚那发射场的两名军官死亡),直至今年1月6日才通过最后的试验。 按照设计,阿里安-5能把一颗6.8吨的卫星送入倾角5°~12°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把总重5.9吨的两颗卫星射到同样的轨道,也可以把总重5.5吨的三颗卫星推到该轨道上。因此称得上是商业火箭家族中的“大腕”。 到2001年,这种火箭的发射能力将再增加一吨,可以同时发射两颗3.5吨重的卫星,可谓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