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位于闽西行政中心城市的新罗区(原龙岩县),是河洛(闽南)民系的组成部分。在传承河洛文化方面有着诸多优势。通过龙岩悠久光荣的历史,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性质以及对传承河洛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阐释龙岩在河洛(闽南)文化南下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3.
以开漳之地云霄县的历史民俗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史籍文献资料,对照实物遗迹和文化资源,探讨了闽南文化的构成特性。认为闽南文化是由土著的阈、阈越及其传人的文化,早于闽南人前来的“南溪蛮”及其后裔畲瑶文化以及闽南先民的中原文化3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元复合性;文化变迁是不同国家、民族、族群之间文化碰撞调整的结果;文化认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在探讨一种文化时,必须先探究其起源、传播和影响,即秉承“文化元素归原”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作为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原大地原居民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凝聚和精神牵引的作用.诗圣杜甫就是在河洛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故园情结显得格外浓烈.无论他在漂泊西南时对故园洛阳的深沉眷恋,还是作为"杜陵人"的身份认同,都无不昭示河洛文化中本根情结对他故园情结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生命之根的文化牵引,更是儒...  相似文献   

5.
河洛寻根文化自形成以后,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洛寻根活动日益普遍,河洛寻根意识日益强化.而随着河洛地区原始氏族首领黄帝在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地位的确立,以及少数民族对黄帝始祖地位的自觉认同,河洛地区更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寻根圣地.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双向关系.河洛文化对河洛文学精神品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洛王都文化生成了河洛文学的权力意识,苦难意识、历史兴亡意识;河洛理学文化构造了河洛文学的理学主题和独特的人物形象;河图洛书文化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神秘奇异风格.河洛文学捍卫和坚守了河洛那方土地上的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记载了现实生活的世俗场景,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它对我国体育的平衡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台湾文化是河洛文化哺育下形成的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子文化。台湾的血缘归宗于河洛;台湾的文化语言、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有河洛文化的印记。弘扬河洛文化的“和合”精神,遏制文化台独,推进两岸交流,河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合”精神;台湾当局杜撰的文化台独理论与河洛文化“和合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10.
族群以及族群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关于族群概念、族群文化、族群认同以及族群关系的诸多讲座与争鸣当中,族群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较少为讨论诸家所关注。村落共同体的实证研究与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今龙岩市所隶七县(市、区),其中原龙岩县(市)、漳平县(市),从历史建置沿革、语言、宗教信仰、民情风俗以及人文精神各方面均与客家文化有本质差别,而与闽南漳、厦、泉文化却有密切渊源关系。原龙岩县、漳平县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河洛文化中的基本传统。客家人从办学形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对河洛文化的教育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建构起独特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了鲜明的教育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明显迥异于北方中原儒家文化系统中的长幼尊卑、循规蹈矩的文化面貌,而建立在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和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兼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殊地域蕴涵积淀而成的独特文化属性;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继承了古往今来地域优秀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富有现实创新精神和转化能力的文化,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厘清大别山红色文化禀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展、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地为现实服务的优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琅邪文化与诸葛亮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14岁以前生长于兼得齐鲁文化之长的琅邪文化地区,因而其人格也带有明显的琅邪文化色彩。即“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澹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深思谨慎的处世态度,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作为琅邪文化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产生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政治条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源流关系;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出发?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传播继承关系。说明文化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异?使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文脉关联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文脉传承关系的旅游开发模式?解决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赣鄱文化与“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出“赣鄱文化”一词,并着重探讨了“赣鄱文化”中“鄱文化”的独立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大汶口文化说明大汶口及其周边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地域。其中泰山曲阜最为耀眼。泰山封禅祭天地形成中国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天地神祗崇拜的发展和延续。孔子学说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中国农耕社会的伦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整个农耕社会的主流文化,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介便是封建帝王及其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湖湘文化对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不同的地理形态和劳动方式,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形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南在文化上远承荆楚,中接宋明儒学,清季大显于世,形成中华文化圈中一个拥有大量辉煌成就和显著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涵对今天湖南的社会发展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民间文学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贵州被发现.贵州在当时中国的文化格局中起到保存和滋养的作用;同时,五四新文化也通过抗战的契机向贵州这种边缘地区扩散.这是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一次深具意义的历史性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