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提出语文教学中严重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问题从提出至今已近20年了.众所周知,当时语文教学效率低是“文革”用政治代替一切造成的,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自1980年开始,“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学科性质就明确写在了《语文教学大纲》的开头.在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各地的语文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简讯     
为促进语文规范化,湖北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创办了《普通话》季刊。该刊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设有“党的语文政策”、“语文现代化”、“普通话与四化”、“普话通与方言”、“文字改革”、“汉语基础知识”、“争鸣”等十多个专拦。创刊号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版。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等;有人说,现在有些语文教师还不会教语文……其实,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  相似文献   

4.
汉字读音规范是汉字使用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掌握多音字(本文把多音多义字和多音单义字合称为“多音字”)的读音问题又是掌握汉字读音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社会上错读多音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广大学生识记多音字的效率和质量也都不高,至今我们还没有一部这方面令人满意的权威性的工具书。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我们关注。 为此,我们就如何掌握多音字的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当然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怎样使学生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体呢 ?一言以蔽之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文言文。语文实践 ,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学生直接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运用学习语文的方法 ,反复进行操作、历练 ,由此而形成语文技能和语文水平的语文学习活动。就文言文而言 ,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要点 :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文言知识 ;诵读文言课文。与此相应 ,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文言文 ,就要求教师教学生做好“梳理”、“积累”、“朗读”、“背诵”这四件事情。教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句式仿写.句式仿写是一种模仿已有的句子,造出新的句子的修辞格.自1994年设仿句题以来,题型不断发展,考查的能力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活,不仅涉及修辞、衔接、句式等方面的知识,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要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的研究.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一般包括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表达能力和语文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等三个方面,因而施教者只有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上下硬功夫,才能成竹在胸,运用自如,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又一个充满激情而意味深长的教学意境,从而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尽管各类试验本众多,但总的趋势是在逐步增加表现“人性、心灵美”的内容。追溯语文30年的发展史,语文不仅仅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启迪文学素养,还充当了政治教育,科学普及等越俎代庖的工作。在大语文观的旗帜振摇下,许多教学工作者把语文教学的包容理解成了万事俱备,似乎语文是个品相很好的青花瓷器,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什么都可以挖掘。语文课似乎更生动了,学生似乎更爱听了。然而,我们更多做的事情是在越俎代庖的讲解课文,搞泛化教育,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我们常说让语文再语文一点,让语文回归语文,但我们仍然有许多困惑。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考试的压力,受到一些人为性的制约,发生了越来越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课堂上仍然围绕“道”为中心,人文性出现了过多的弥漫,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课应该讲什么,应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9.
熊艳丽 《科技资讯》2009,(10):206-206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主要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读者意识”是小学生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把握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多一点说写训练意识;语文老师要有情有意;语文教师要做“语言医生”等。通过这些研究,对小学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文字和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韦志成 ) ,是对言语对象的整体的理性的直觉。语感能力的强弱 ,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 ,语感教育的地位及实施问题 ,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在语文教育中 ,研究语感并进行语感教学的 ,首有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等前辈倡导 ,次有王尚文、韦志成、李海林等专家呐喊 ,逐渐形成了一群“语感论者”及其“语感中心说”。他们提出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首要任务”、“终极目标”等口号。但也有人对“语感中心说”提出质疑 ,其理…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文考试注重考查知识,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应该把有关能力、素质纳入考查范围,本文就这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已是百花齐放,“一纲多本”的教材教法也是各领风骚。但寻根究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提高语文知识水平,把学生从原来的老师教一点学一点的“学会型”,变为学会学习方法的“会学型”。1985年,我们开始运用颜振遥老师设计和编著的“语文自学辅导”教材教法。通过了十年的认识和实践,我们体会到,语文自学辅导教材教法是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经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也称“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中国近代首次由中外学者联合组建、规模大、学科多的学术考察团体。考察团的野外工作结束之后,中瑞双方各自进行了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949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正式宣布考察团工作结束,同时批准袁复礼和黄文弼继续从事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的接收工作,促进了该团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但是,由于当时未能给予其恰当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充分地研究和利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资料和成果。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何谓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的一贯观点;“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是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教改的反映和要求。“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与“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看似对立,实都是对语文教材性质的认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夏曼 《科技资讯》2006,(36):202-203
传统语文考试注重考查知识,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应该把有关能力、素质纳入考查范围,本文就这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刘雯 《广东科技》2006,(5):7-10
咸潮,并不是突发急症。早在清代雍正年间就有“卤潮入内河,禾尽槁”的记载。在2005年,我们见到的则是“20年来最严重”、“持续50多个小时”、“特大咸潮再袭珠江三角洲”等字样。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必需做到:一、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美”;二、认真追求“教”与“学”的结构美。凡是受欢迎的语文教师,必然善于发现教材中一个一个闪光的“美”点,并使这些美点连成一条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美线,又能善于抓住这条美线,让美的细丝牵引着学生的求知心,使之产生“赏心悦目的快感”,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在语文教材中“美”点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只要翻开语文课本,加以研读,就可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能力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辞章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前者乃就顺向的创作(写)而言,所呈现的是“(0)一、二、多”的逻辑结构;后者却就逆向的批评(读)来说,所呈现的是“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辞章的研究,如对应于能力,则主要含意象(狭义)、词汇、修辞、文(语)法、章法、主题、风格等。由于前者应用于“由意而象”(写)的顺向过程,而后者则着眼于“由象而意”(读)的逆向过程;再加上“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能力接轨而回归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批评了申小龙先生认为文字是“第二语言”、“学会约四千个汉字的学生就能读懂中国四千年的文献”的错误论述,提出要正确认识语言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音和文字的关系,尤其是在认识这些问题和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有时间和空间观念,接着指出要纠正新闻语言和《语文》语言中脱离普通话口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