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FMFQ型磨粉机的性能特点,通过与FMS型磨粉机和LAM、MDDK型磨粉机的比较,在磨辊布置、快慢辊间传动、喂料与离合轧联动控制、气动回路的设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磨粉机磨辊驱动方案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型磨粉机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实施已有多年,到目前为止,对磨粉机磨辊驱动方案设计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作者从1987年开始参加我国小麦制粉行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项目,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主传动系统和两种磨辊驱动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计算,指出了各种主传动系统和两种磨辊驱动方案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新型磨粉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麦加工中磨辊表面处理与研磨效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特色小麦营养层分离制粉方法,除小麦分层脱皮分离制粉外,辊式磨粉机分层碾磨制粉是特色小麦加工的关键环节,磨粉机磨辊表面的技术处理、特性选择和参数配置是影响制粉工艺效果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磨辊表面材料配方增加钒钛元素的磨辊与传统配方磨辊进行研磨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新配方浇铸的磨辊1B磨单辊剥刮率平均提高1.92%,单辊动力消耗平均降低2.29kW·h,磨下物料温度平均降低3.83℃,皮磨单辊出粉率降低0.87%;1M磨采用新配方浇铸的磨辊单辊取粉率平均提高1.78%,单辊动力消耗平均降低4.43 kW·h,单辊磨下温度平均降低4.7℃.  相似文献   

4.
在工作辊驱动的四辊热轧板带轧机上,当出现后张力J0大于前张力乃的情形时,为使工作辊具有稳定的工作位置.保证轧制质量,工作辊必须满足附加稳定约束条件,张力差必须在规定的调整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轧线工作辊冷却水的优化调整、辊缝喷淋水的改进以及轧制计划编排的优化工作,改善了带钢麻面缺陷,提高了轧线单个轧程的长度,减少日常换辊次数,在保证带钢质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有效生产率,同时减少了磨削辊耗.  相似文献   

6.
锥辊面冷辗轧是当今世界上螺旋叶片成形最先进工艺。但其理论研究 ,至今开展的还不够 ,本文基于目前所得到的辗轧过程的变形理论 ,把计算机优化方法应用到辗轧过程 ,以指导螺旋叶片实际辗轧参数调整。  相似文献   

7.
立辊形状对粗轧板坯侧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板坯两侧存在温度差的条件下,采用平立辊和孔型立辊轧边后板坯形成的狗骨坯形状是不同的,在其后的四辊轧机中轧制时产生的侧弯也不同·采用有限元对不同板坯两侧温度差的孔型立辊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得到了板坯狗骨形状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影响函数法对随后的四辊轧机轧制过程中的侧弯进行了解析计算,得到了不同板厚沿宽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及在距轧机50m处的侧弯量·结果表明孔型立辊轧制后又经水平辊轧制的板坯侧弯量明显比平立辊时为小·所得结果对板坯粗轧过程侧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MLS3626A立式辊磨机为例,介绍了立式辊磨机在安装过程中重要部件的安装及调整方法,包括基础部、主减速器、磨辊、分离器等主要部件的安装及其相关件的位置精度调整,保证磨机安装质量。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附加弯矩模型.该模型提出,在确定辊系偏移距时,应考虑附加弯距的影响;减少万向接轴的倾角,可以提高辊系的稳定性,从而给确定辊系最佳偏移距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日照钢铁公司1580mm热连轧生产线三电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投入运行后的数据.该系统实现了粗轧立辊液压AWC和SSC控制,粗轧机和精轧机液压AGC控制,最新的无芯热卷箱卷取和主动移送控制,精轧液压活套控制、自动板形闭环控制、高密度CTC控制、卷取机助卷辊AJC控制等许多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得产品质量和精度大大提高.同时该系统还提供L2.5级功能,具有对板坯库和成品库及磨辊间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组织和工厂管理的顺行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冶轧板材最小可轧厚度的轧制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个较为精确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最佳工作辊径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压下率以及轧件入口和出口弹性变形对最小可轧厚度的影响,所以能夠满足冶轧工艺和生产率的要求,而且又符合冶轧最小可轧厚度的物理变化规律。本文给出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冶轧工作辊径的一般公式、同时又给出如薄铁皮和铝箔等特定产品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冶轧工作辊径的简化公式。这样就为冶轧生产和冶轧机设计等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出并给较为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水泥生料细度应控制R0.2mm<1.5~2.0%,R0.08mm可以放宽到12~16%或超过16%,不影响窑的煅烧。辊式房是当前水泥生料粉磨系统的首选方案,但在年产10万吨及其以下的水泥厂,原料易磨性较好时,可以采用辊式磨,但原料易磨性差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方案比较。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影响辊系稳定性的附加水平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在确定辊系最佳偏移距时,还应考虑附加弯矩和摩擦弯矩产生的附加水平力对辊系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给确定最佳辊系偏移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影响辊系稳定性的附加水平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在确定辊系最佳偏移距时,还应考虑附加弯矩和摩擦弯矩产生的附加水平力对辊系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给确定最佳辊系偏移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带辊压机预粉磨系统之特点,对辊压机稳定进料、操作维护及球磨机的操作参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优化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在磨煤机工作中,磨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讲解磨辊堆焊技术的现状,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FMSQ456型磨粉机磨辊传动机构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中型磨粉机快慢辊传动机构的选择与设计,宏观上经历了链传动、齿轮传动、双面同步带传动和步楔复合带传动等发展阶段。目前,在大、中型磨粉机快慢辊传动机构中广泛采用双面同步带传动和步楔复合带传动。而上述两种带传动也先后经历了四轮驱动和三轮驱动两个发展阶段。由于三轮驱动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等优点,近年来被广采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FMSQ456"型磨粉机三轮驱动带传动系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改进措施,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首次考虑摩擦弯矩和附加弯矩对辊系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四辊轧机辊系最佳偏移距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对辊式磨液压系统压力、磨辊与物料的接触面以及磨辊受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辊式磨辊压计算方法——平均曲面辊压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公式推导。通过实例计算,从辊压数值计算大小、磨机主要受力部件的应力应变情况和磨机功率三个角度,将平均曲面辊压方法与传统平均物料辊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根据推导出的平均曲面辊压计算公式,分析了磨辊结构形式、物料最大粒度、料层厚度以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等设计参数对平均曲面辊压的影响,为辊式磨的设计参数选择以及结构强度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课题中有以下六个子专题的攻关内容:1.武钢1700热连轧机控轧x 60/ x65钢板卷研究, 2.武钢280。二辊一四辊中厚板轧机控轧16MnNb高强度船板研究, 3.上钢三厂三辊一四辊中板轧机控轧16MnR钢板的研究, 4.鞍钢中板轧机控轧16Mn钢板的研究, 5。无缝钢管轧机采用轧后控制冷却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