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兰会贤 《山西科技》2010,25(3):106-108
通过对半水煤气栲胶法脱硫工艺过程的分析,总结出脱硫溶液成分、溶液循环量、操作温度、液气比、硫回收系统、主要设备的选择及操作管理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溶液的光学性质和渗透性质试验,得出氧化栲胶溶液和栲胶脱硫液属于高分子溶液以及生产上栲胶脱硫液属于胶体溶液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液体在液力悬置的上下液腔间流动时的阻尼消耗振动能量,通过运用机械振动学、流体力学知识,建立惯性通道式液力悬置的力学模型,对其刚度和阻尼进行数学描述,分析其影响因素,开发液力悬置动态特性和"发动机-液力悬置-车体"系统隔振效率的仿真软件包。  相似文献   

4.
焦炉气采用改良ADA脱硫工艺产生的脱硫液盐分的质量浓度达到250g/L时脱硫系统脱硫效率会降低,若脱硫液副盐的质量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将造成脱硫塔堵塞、脱硫塔阻力上升、塔后H2S超标以及鼓风机机后压力升高等不良后果。增设脱硫液蒸发结晶提盐装置可明显降低脱硫液中的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氰酸钠等盐分的质量浓度,保证溶液正常的脱硫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达到车辆制动过程中液力缓速器快速响应的要求,通过在液力缓速器控制阀中增加分流结构与调整出口节流阀控制信号两种方式对液力缓速器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为验证优化后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对电液比例先导阀、液力缓速器及优化前后的液力缓速器控制阀联合仿真,得到优化前后液力缓速器进出口流量、充液时间及变速箱润滑系统进口流量等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液力缓速器响应快速.并且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具有增大分流区间流量的作用,而对其他区间流量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 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液力缓速器,同时也可以用于其他充液元件来减少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FGD)工艺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氧化镁法脱硫效率的循环吸收液p H值、烟气量、SO2浓度、液气比、镁硫摩尔比等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出各参数对脱硫效率影响的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脱硫效率最高的工艺方案.结果表明:循环吸收液p H值为5.0,烟气量为325 000 m3·h-1,烟气中SO2浓度为1100 mg·m-3,液气比为4.7,镁硫摩尔比为1.4,此时脱硫效率高达95.8%.  相似文献   

7.
尿素/氨混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循环吸收液中硫酸铵的含量达到82%,为了实现尿素/氨混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循环吸收液高效、高附加值的资源化回收,对硫酸铵电解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影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自制的电解装置中进行,阴极采用钛板材料作电极,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对硫酸铵电解过程中工艺参数如槽电压、反应物浓度、添加剂、反应时间等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工况下最佳电流效率达到88.91%.较国内电解硫酸铵制备过硫酸铵的常见电流效率提高超过3%,验证了钛板为阴极在电解硫酸铵制备过硫酸铵中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对比发现,聚磷酸铵作为阳极添加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1栲胶法脱硫反应机理栲胶法是在碳酸钠(Na2CO3)稀碱液中添加偏钒酸钠(Na2VO3)、氧化栲胶等组成脱硫液,与原料气逆向接触吸收了硫化氢的碱性溶液经再生塔与空气氧化,使溶液再生并浮选出单质硫,溶液循环使用。反应分为4个历程进行。(1)碱性溶液吸收H2S生成HS-:Na2CO3+H2S=NaHS+NaHCO3。(2)硫氢化钠(NaHS)和偏钒酸钠(NaVO3)反应生成焦钒酸钠(NaV4O9),  相似文献   

9.
FeSO4溶液催化氧化脱除烟气中SO2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烟气脱硫新工艺.实验在无其他催化剂条件下进行,FeSO4为脱硫吸收液.脱硫过程中加入铁屑以实现高脱硫率和回收硫的目的.对比实验发现加入铁屑可显著提高SO2脱除效率.连续运行实验结果表明,脱硫率与吸收液pH的变化同步.吸收液中总铁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问的变化及初始FeSO4物质的量浓度对脱硫率和吸收液pH的影响显示,在保持较高脱硫率的同时,制取高浓度FeSO4溶液是可行的.并调查了吸收温度、液气比、空塔气速和SO2入口质量浓度对脱硫率和吸收液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煤用喷射式浮选机充气搅拌装置内流体运动复杂,直接影响浮选机的设计及实际生产过程.研究其流动规律及损失可提高分选效果.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流场状态及能量损失的组成,利用测试手段在6 m3浮选机内进行阻力测试,得知充气搅拌装置内能量包括循环泵加压循环量所提供的能量,吸入气体得到的能量,损失包括两种流体混合时能量损...  相似文献   

11.
针对CVT(无级变速器)轿车,提出了一种通过整车匹配优化液力变矩器的方法,即将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传动系作为一个系统,以整车动力性、经济性为目标进行匹配来优化液力变矩器的参数。这种匹配方法以液力变矩器的循环圆直径为设计变量,选择汽车0~100 km/h加速时间和GB 18352.3—2005循环工况油耗作为整车匹配的评价指标。优化得到了液力变矩器最优的循环圆直径。对某轿车的液力变矩器的循环圆直径优化后,仿真结果表明整车的加速时间和循环工况油耗均有所降低。表明了这种匹配方法对液力变矩器的匹配工作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对大功率动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流场特性预测,有效指导偶合器产品设计,减少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以循环圆直径为560mm的动压泄液式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不同充液率、典型工况下的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基于工作液体在偶合器工作腔和多个辅助油室内部循环、耦合流动的特点,计算中采用了滑移网格瞬态流场计算方法,气-液两相流模型选用混合物模型,实现了对其内部流场分布情况的预测,并对其外特性进行计算.通过将其与台架试验获得的外特性相对比,对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为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流道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风电液力传动装置数学模型,分析了主要结构参数对风电机组液力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根据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的数学模型、传动系统的转矩及能量平衡公式得到了液力调速装置运行时的输入、输出特性,以及整个传动系统的调速范围和效率;定量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系统传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机组液力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及传递效率与液力传动装置的行星排参数、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的循环圆直径有关;依据风轮输入转速合理地选取风电机组液力调速系统的结构参数,不仅可保证液力调速风电机组的高效运行,还能提高风能利用率,降低风电机组的成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化工企业生产的发展,脱硫技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公司对现有脱硫装置进行了改造,本文主要介绍了用”生化铁-碱溶液催化法”脱硫技术实验”DDS脱硫液”中总铁离子及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以提高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15.
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经过电除尘后,采用旋流水膜脱硫技术,使烟气中SO2与循环吸收液中的Ca(OH)2发生反应,将烟气中的SO2除去,脱硫效率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小型化肥厂生产中脱硫循环泵泄漏的问题,分析了造成泄漏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密封的动、静环失效与弹性压紧元件的失效或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动环比压不足。提出了通过改变动、静环材料,提高压紧元件比压,防止弹性元件失效等措施,改进离心泵的密封结构,改善机械密封的工作环境,使脱硫循环泵的泄漏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金属硫化矿细菌脱硫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采用嗜酸细菌进行柱浸实验。实验方案采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溶液初始pH 值、布液强度和矿石平均粒径3 个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布液强度对矿石脱硫率的影响最大,矿石粒径次之,pH 值最小。对脱硫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布液强度、pH 值与脱硫率为正相关,矿石粒径与脱硫率为负相关,脱硫率预测最大值可达到19.66%。此外,电镜扫描显示,细菌脱硫作用使矿石表面由致密变为疏松,矿石表面的硫含量由43%左右降低至15%左右,表面脱硫率为65%,矿石的可燃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在沈阳化肥厂脱硫示范工程上进行液柱喷射烟气脱硫系统的性能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单位体积浆液吸收SO2的量与浆液的pH值呈幂函数关系。烟气体积流量的增加有利于液滴的表面更新作用;入口烟气S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反应传质推动力的增加;循环浆液量的增加将增加液滴间合并趋势。前两者有利于脱硫反应,但入口SO2总量的增加导致脱硫效率下降;后者不利于脱硫反应,但脱硫浆液量的增加导致脱硫效率增加,其变化规律符合液柱喷射烟气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19.
新疆天业4×135MW自备热电厂脱硫工艺是采用电石渣--石膏湿法脱硫,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脱硫效率下降、石膏脱水效果差、含水率高、循环泵入口滤网损坏、脱硫系统被迫停运的事故,结合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总结出了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脱硫运行技术、运行管理和工艺改进措施。通过实际证明:这些措施对于脱硫系统安全稳定的长周期运行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预测部分充液工况时的车用液力减速器制动性能,分别基于两种液力减速器内腔气液两相流动假设,采用均匀密度法和气液分层法建立了相应的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转矩液力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全充液工况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较为吻合.气液分层法理论上更为合理,而均匀密度法相对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