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研究,为预防、避免或减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运动损伤呈现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腰背部、腿部和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主要损伤类型为肌肉、关节和韧带的扭曲伤和挫伤,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静养、理疗和降低运动量,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在体育运动和教学中十分重要,文章就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8年中国国家室内足球五人制运动员在国家队集训期间发生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总结出五人制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部位,归纳出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各种因素,提出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损伤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致因进行调查与研究,对推动我国冬季冰雪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是推动我国冬季冰雪项目的主力军,但运动损伤会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受到影响,严重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研究发现,在冰雪项目中,冰球、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比率相对较高;冰雪项目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受运动损伤的比率以腰背部、膝关节、踝关节和大、小腿较高;运动损伤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扭伤、擦伤、挫伤、摔伤及撞伤较为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主要表现为激烈对抗及不合理冲撞、疲劳、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及动作技术失误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动损伤对冰雪项目运动员以及冰雪项目的危害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预防、避免或减少冰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拳击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几率非常高,并因此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鉴于此,该文就以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运动训练经验和竞赛观察情况,针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等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即拳击运动自身的项目特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不够、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技术动作不扎实、不规范以及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或者是训练状态不佳等,然后又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探讨了有助于预防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事故发生率的降低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王淑坤  刘子仪 《科技信息》2011,(30):321-321
本文通过对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场所、类型等分析,探索足球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寻找预防的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为教练员、队医和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发现,羽毛球运动中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断裂的损伤比较高.本文就羽毛球运动中,导致跟腱断裂的原因损伤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羽毛球运动爱好者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和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比赛的特殊性导致运动损伤率较高,运动损伤不仅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身心造成伤害,而且会影响训练和比赛水平,阻碍运动员发展。因此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寻找运动损伤产生原因,实施积极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9.
熊小勇 《科技信息》2010,(8):239-239
对足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应根据足球教学训练的技术特征,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对足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进行解析,能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找到预防与治疗运动损伤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足球训练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山滑雪运动由于其项目的特点,其运动损伤也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本文就高山滑雪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以及治疗进行简要探悉,旨在有效控制和预防运动损伤在高山滑雪运动中的发生,使运动员在运动会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二级以上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科技信息》2008,(8):223-224
随着现代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比赛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向着高、难、美、新的目标不断发展,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日益增加的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产生运动损伤的机率也相应增大。自从2002年采用新规则以来,难度动作增高.湖北省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明显增多。为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对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员防范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湖北省二级以上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足球运动员机能评定的基本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足球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能够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科学地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预防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3.
以128名冰上项目运动员为对象,对其运动损伤流行病特点及病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冰球、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运动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冰壶项目相对较低;腰背部、膝关节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肌肉伤、关节伤和韧带伤;损伤程度以中、轻度较多,重度损伤较少;急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较少.技术因素是造成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运动员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发生,增强损伤防范能力,为运动训练和运动医学研究提供依据.对10支职业运动队和4所高校运动队、具有三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称号的现役413名运动员展开运动损伤调查.运动员易发生膝、腰、踝、大腿、肩等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等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发生与运动员的陈旧损伤、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方法、营养条件、赛场条件、环境气候、道德品质等诸多因素相关.运动员对自身运动安全及保护意识不强.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掌握流行病学能避免或减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1月—12月期间,对在西安参加冬季集训的47名高水平投掷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7名运动员中有45名运动员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患伤率高达94%,人均受伤2.87次,而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专项训练和过渡时期;各项目急性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膝关节、肩部、腕部,慢性损伤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腰部和肩部;运动员损伤原因影响程度居首位的主要是技术动作不合理和肌肉力量不足等。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我国优秀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省第十七届省运会苏州参赛运动员急性损伤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损伤从预防医学角度可分为:可以避免的与比赛关系不大的损伤,赛前可以预防的与项目本身密切相关的损伤,不可预知或赛前无法或无需处理与项目本身关系密切的损伤。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损伤发生后,要确定致伤的原因,做好急性运动损伤的防治工作,把赛期急性损伤的发生及影响降至最低,保障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中外统计数据反映,多年来运动损伤严重困扰着足球运动员,导致其科学系统训练和比赛难以正常进行,严重阻碍了足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世界各足球强国都把防治运动损伤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足球运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足球运动常见损伤的部位,种类以及各种预防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腕部损伤的原因及康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与访谈,对参加江苏省16届运动会高校部健美操比赛的运动员手腕部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造成手腕部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康复治疗的手段,以期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为竞技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曼  王一丁 《科技信息》2012,(18):333-334
目的:通过FMS测试评价秦皇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身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与降低运动损伤发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秦皇岛市25名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进行FMS测试和分析,并对原有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中学生运动员进行测试,发现运动员的核心部位比较薄弱,髋部紧张等。结论:FMS测试法是一种对运动员进行功能性测试比较简便科学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训练中可对运动员已存在的损伤和潜在的损伤风险进行恢复和补偿训练,可有效降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给予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江杭生 《科技信息》2006,(10):127-12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定向越野比赛6支代表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定向越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腰部、手部和膝关节等;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运动装备不齐全等造.文章建议应从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适应性训练等方面进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