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爱尔兰当代诗人保罗?马尔登善于在诗歌中用意象的手法去展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爱尔兰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诗人的身份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其诗歌作品中的故事典故的分析去探讨诗人如何重建爱尔兰身份。  相似文献   

2.
布莱恩.弗里埃尔的代表作《翻译》被誉为爱尔兰戏剧史上的分水岭。在爱尔兰被视为一个后殖民语境的前提下,从3个方面解读该剧中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过程:语言和文化身份塑造,(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及重写历史与文化身份之重构。同时,指出弗里埃尔并非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之上,而是通过否定和颠覆"既定"的现状积极地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创造新的表达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作品也暗示了这种差异并非永恒不变,并积极探索了他者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的"女性化"一直饱受诟病。华裔美国作家李健孙在他的作品《支那崽》和《荣耀与责任》中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性主人公形象。这两部作品里充满了阳刚之气,不仅是男子占支配地位,而且更加专注于传统的男性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其作品里面的暴力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实现其美国人,而非"他者"的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暴力描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5.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此,谢默斯·希尼成为爱尔兰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4位作家,也是在威廉·叶芝(1865—1939)之后获得如此殊荣的第2位爱尔兰诗人。 谢默斯·希尼,1939年4月13日出生在北爱尔兰德雷县的一个小农庄,并在那里长大成人。1957年,他移居贝尔法斯特,现在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是家庭中的长子,共有7个弟妹,父母都是天主教徒。1961年,他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些学校和学院任教(1962—1966),继而返回女王大学任文学讲师(1966—1972)。他还在美国的伯克利和哈佛任客座教授,1989年起又任牛滓大学文学教授,讲授诗歌。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爱尔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创新体系的模式以及爱尔兰创新体系的特点。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策与资助层次,二是中介层次。爱尔兰企贸和就业部(DETE)是爱尔兰技术创新的主要政府力量,其下设置不同的部门,分别侧重科技的不同方面。爱尔兰技术创新体系中主要的中介机构是企贸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爱尔兰企业局、工业发展局和爱尔兰培训和就业管理局,它们由企贸和就业部提供资金支持。爱尔兰的国家创新体系属于主角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经过不断的重组和调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中介机构被赋予了准政府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对爱尔兰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岑伯宁 《世界博览》2011,(16):56-59
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忠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关注爱尔兰民族命运,但是其诗歌中爱尔兰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诗人早年时热衷于民族主义,诗歌创作题材汲取了爱尔兰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勾画出理想的爱尔兰蓝图;到中晚期时由于政局变化和诗人本人的心态逐渐成熟,叶芝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索,其诗歌中对爱尔兰的态度由狭隘走向成熟,他扎根于本土文化,却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语境,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2.
余慧敏 《科技信息》2012,(3):281-282
罗迪.多伊尔是爱尔兰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富创新与挑战,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当代爱尔兰存在的意义深远的问题。他声称自己是狄更斯式的“现实主义者”,在其关心的问题当中,有婚姻家庭暴力问题,更有孩子的教育问题。安·德芙琳就曾这样评价多伊尔.“多伊尔与不断增多的关心爱尔兰民族成长的作家,共同思考孩子的教育…-.,’。其作品《潘迪·克拉克哈哈哈》,深刻描绘了十岁儿童潘迪·克拉克的悲剧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政变》是唯一一部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非洲黑人青年埃勒的两次生命之旅,一次是他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次是他返回故乡寻找前国王的头颅.埃勒试图通过个体的寻求来纯洁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他因为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所以也无法领导自己的民族找到身份.  相似文献   

14.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2,(5):8-9
□习近平访问美国、爱尔兰、土耳其应美国副总统拜登、爱尔兰总理肯尼、土耳其总统居尔邀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月13日~22日对美国、爱尔兰、土耳其三国进行正式访问。访美期间,习近平在首都华盛顿和艾奥瓦州的马斯卡廷、得梅因、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四个城市停留,共出席了27场正式活动,同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等美国政要举行了会谈,并多次公开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15.
夏明滇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39-42,45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美国牧歌》中,菲利普·罗斯展现了小说中的历史因素,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处于两难境地的犹太裔美国人的深层思考,他们试图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并过上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生活,从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获得犹太裔的身份认同。事实上,他们田园般的美国梦并不能真正实现,美国对于这些犹太裔美国人来说也并非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莫道宏的职业身份是一位政府官员,然而他的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却超越了他的身份限制而具有了明显的专业性,甚至还带有某种前卫性的色彩。这是颇为难得的,这也是我关注他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退为进     
郑洁 《青年科学》2010,(4):39-39
有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爱尔兰移民浪潮。同先前的欧洲移民相比,爱尔兰移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其中一个特点便是酗酒。爱尔兰人的酗酒习惯由来已久,美国城市陌生的环境又加深了他们对酒的依赖程度。爱尔兰移民酗酒之风同美国当时所倡导的禁酒潮流相违背,为新教徒主导的主流文化群体所不齿,引发了主流社会对其的道德谴责与文化排斥。酗酒成为导致他们与美国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生到了40岁,就必须对自己的脸负责。”人脸除了记录喜怒哀乐,也会深深印刻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从面相窥探人的个性行为,并不是空穴来风。 爱尔兰学者柯林斯提出,一个人脸部的发育史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的成长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