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洲谚语     
战争既来.只好打仗‘ 狼吃小山羊,自有歪道理。 把狼关在羊栏里,自讨苦吃。 死神只能帮助人死亡 黑煤里取不出白面粉。 手段卑鄙者,目的不会高尚。欧洲谚语@聘如~~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要努力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在读写训练的同时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他所处的黑暗时代的一只抒情夜莺,更是一个深入人类灵魂的揭密者、探险者和革命者,他的深刻,他的犀利造就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本文将从他的一些传世之作中感受他的深邃和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4.
谦逊和伟大     
思格斯说:“极为谦逊的达尔文多么伟大,他不仅把整个生物学中的成千上万事实搜集在一起,进行分类加工,而且还愉快地引证每一位前辈即使这样有损于他自己的荣誉.”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了.他高尚的品德,同他巨大的贡献一样,永远激励着为了真理在艰难的科学大道上奋勇攀登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6.
穆旦是九叶诗派最重要的诗人,他的一生,是与苦难相随的一生,但他从来都没有屈服于苦难。他以超于常人对苦难的敏感与承受,显示出了一个诗人的宽阔襟怀与高尚的人格。文章试从诗人晚年诗歌创作来探寻诗人高尚的人品与诗品。  相似文献   

7.
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为数很多的文学天才中,李贺也许是最早熟、最能敏感地体味人生苦难的诗人,这决定了他诗歌基调的忧郁悲愤。他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作品情调阴郁低沉,奇崛冷艳,李贺卓异的诗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李贺“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说尽管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尚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厂,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8.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爱因斯坦走完了自己76年的艰难旅程,静静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与世长辞了。4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这倒不完全是他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而首先是他那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人品。 1879年的春天,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城一个犹太人家庭。长到3岁的时候,还不会说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1992,(1)
编辑同志:前不久,我家邻居从集市上买回一只鸽子(已死).我发现这只鸽子的腿上套有一个铜环,环上有"济南88 12137"的字样.很显然,这只鸽子不可能是卖鸽者饲养的.我很想知道这只鸽子及其铜环的来历,这个铜环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连的身份处境使其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他奋斗的所有动力都来自于朴素的出人头地的人生理想。为了成功地实现阶层晋升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戴上了人格面具,一度变成了忠心为权力阶层效劳的一分子。不管是在市长家里,还是在神学院和侯爵府,他都一方面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竭力训练自己的上层人品质,试图成为进入社会主流正项的中间人。但是,作为竭尽全力向主流靠拢的中项,尽管于连尽职尽责,才华出众,但他并没有被接纳,反而被以卑鄙的手段毁灭。于是,于连走向彻底的异项和反主流,坚决反抗。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他以个人的崩溃预见了社会的崩溃。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12.
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杰出的青年将领 ,他功勋卓著 ,气节高尚 ,他的英名将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3.
王老歪验绳     
王老歪来黄家窑副井验绳(钢丝绳). 窑主见他是个瘸子,其貌不扬,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王老歪没有说话,只望着窑主笑了笑. 黄家窑是斜井,井筒有600多米,他背着工具兜独自下井了.窑主纳闷,以前验绳不是这样,都在井口验,不下井的呀.他可倒好,不去验大绳,却看井筒底板上的托滚.只见王老歪一边看,还一边在小本本上记着什么.来来回回,用了半个钟头.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最近忽然向泰国索取在侵朝战爭中所耗費的二十亿銖“債款”。泰国报纸和政界人士指出,这是因为泰国最近的一些行动引起债主的不滿。泰国公众从美国的討債立刻联想到高利貸者的手段,这是不难理解的。高利貸者的卑鄙手段是人所共知的。他們在把錢借給你的时候是会裝作慷慨的,裝作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你,体貼你,但是等到时机一到,譬如,当他想吞并你的仅有的几亩地或者夺取你的妻子兒女的时候,他就立刻露出猙獰面目,同你“明算帳”了。近几年来,美国对泰国是一貫裝作慷慨的,它把泰国称为“忠实的盟国”,給泰国軍事“援助”,并且“購买”泰国的大部分橡膠,美国把这些行动都称之为对泰国的“友好行动”,是“無条件的援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期待之岛     
唐·路易·德·法利亚是一个很受人尊重且很有才干的人.他像一切有着和他同等身分的人一样生活着:他衣食不必求人,并在社会上占有能使他的自尊心感到满足的地位.然而这种生活却逐渐使他厌倦起来,终于有一天,他卖去了在里斯本的产业,租了一只船航海去了.他已经在路上好几个月了.他见过加狄斯,巴勒摩,君士坦丁堡,贝鲁特,游过巴力斯坦,埃及和锡兰.随后,绕过安南,从大洋上直向东南方面驶去.有一天早上,突然发生了怕人的暴风雨.一连三天都是  相似文献   

17.
成年     
小兔子坐在他的洞口曝着太阳.他差不多睡过去了.他的两只大耳朵倒挂起在背上,他的两胁微微翕霍着在透气不时有微风从溪流上吹来,使他肚皮上黄苍苍的毛往上耸,在这中间造就了银色的条纹.每逢微风吹到了身上,他就嗅一嗅空气,想他母亲来喂他.他现在大得会到肥沃的溪岸边自己寻草吃了.然而他的兄弟姊妹已经全给黄鼠弄死了,因这缘故,他母亲的干瘪的奶袋里却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在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相对论性电子理论和反物质理论等4方面作出的贡献,以缅怀他光荣伟大的一生以及为科学而献身奋斗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19.
"他者"是现象学对"自我"主体自主、自发和优先的诘问而提出的。"他者"提出的伦理意蕴不但是相对于"自我"的"觉醒",更传达出应给予"他者"更多的"伦理关照"以及担负的"伦理责任"。"他者"理论揭示了"他者"存在的优先性,"他者"甚至就是道德的主体,以"他者"的优先性为前提,"他者"也就是另一个"自我"。"他者"理论在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怀"关系"问题上,也告示了"他者"关怀伦理的可能性。"他者"关怀伦理在现象学和关怀伦理学综合视域里考察,可以用"相遇、在意、动机移置、回应、共振、成长"勾勒其"理论镜像"。  相似文献   

20.
在1990年代,汪曾祺的部分作品对“文革”进行了集中反思。这些作品对政治运动中的种种血腥行为和荒诞现象给予了忠实的记录。汪曾祺认为政治运动的泛滥主要不是因为参与者的政治狂热,而是由于卑鄙的个人私欲的驱动。另外,他还深入梳理了“文革”时代的理论政策,公正评价了“样板戏”等文艺作品,并超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对江青、于会泳等人在艺术上的功过进行了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