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美死刑的立法差别很大。中美死刑案件的诉讼程序差别也很大。中美死刑立法与司法比较研究的启示是:在立法上缩减死刑的适用范围,在刑法中既要明确规定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又要明确规定不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取消刑法中的绝对死刑,调整刑罚结构,构建死刑替代措施;在诉讼程序上建立死刑案件定罪和量刑分离程序,贯彻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死刑的裁量模式,完善死刑案件的辩护制度,实行死刑案件的强制上诉制度,构建我国的死刑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死刑可能随着公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自然消亡,但在现阶段却不可人为废止死刑。第一,人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通约性,而人为废止死刑就等于法律默许人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他人的生命。这不仅牺牲了故意杀人的受害对象,而且有损于法律的公正。第二,部分国家废止死刑后,又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恢复死刑的呼声;且废止死刑主要是为了在专制社会防止死刑的滥用,在今天的民主社会,废止死刑的前提已然丧失。第三,预防论废止死刑的理由也不成其为理由。以预防论看死刑,并不存在死刑的存废问题,而只有如何适用死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死刑案件审判的核心在于量刑而不是定罪,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酌定量刑情节在决定是否适用死刑上前所未有地发挥起关键性作用。我国传统以控制定罪为中心、定罪量刑一体化的审判模式及制度安排,已明显滞后于当前死刑案件审判的实践需要及形势发展,构建专门、独立的死刑量刑程序,通过正当程序实现量刑公正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死刑酌定从轻情节是指能够有效阻却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酌定从轻情节,除法定从轻情节以外,酌定从轻情节应该在死刑案件的量刑中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限制死刑适用的目的。死刑酌定从轻情节主要包括案件起因、被害人过错和被告人平时表现等方面,除此之外,被告人身份、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生理状况等也属于酌定从轻情节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死刑观念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就是死刑观念动态的体现。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包括立法中的死刑观念、司法中的死刑观念以及执行中的死刑观念。正是由于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它才具有了相应的功能。死刑观念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层次。正确的死刑观念既会促进死刑立法改革科学,也会促进死刑司法公正适用,还会促进死刑执行人道。错误的死刑观念阻碍死刑立法改革,也会导致死刑适用的不公正,还会导致死刑执行的不人道。在我国的死刑改革中应该积极引导发挥死刑观念的积极功能,限制死刑观念的消极功能,从而推进我国死刑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刘莉 《科技信息》2011,(33):I0370-I0370
死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最重要的刑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在我国完全废除死刑为时尚早,应采取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措施。现阶段应该在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巨大,不适用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范围内适用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9.
冯亦农  曹霆 《科技信息》2009,(12):34-34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董时华 《科技信息》2011,(32):I0048-I0049
死刑的司法控制是死刑控制的重要环节。死刑的司法控制首先需要转变司法工作人员的死刑观念,使其认识到犯罪原因的多样性,从而转变观念,走出重刑主义和死刑万能的误区;其次,应当统一死刑适用标准,强化人身危险性在死刑适用标准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抢劫案中,犯罪分子恣意滥杀被害人的情况常有发生,区分必要的故意杀人和非必要的故意杀人,将非必要的故意杀人排除在抢劫“致人死亡”之外,可以让“杀人犯”现身并给予处罚。这种区分有利于澄清长期以来的模糊认识和理论分歧,既有利于震慑和惩治“杀人犯”,又有助于使被害人免遭滥杀。  相似文献   

12.
以故意杀人罪为例,讨论模糊数学方法在量刑中的应用,建立了具体的模糊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死缓执行变更中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第50条中的“故意犯罪”不应包括自诉案件,“故意犯罪”的查证属实应当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依法进行。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怀孕且有故意犯罪的妇女,不能核准死刑。应以法定事由发生的先后作为死缓变更的依据,解决死缓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死刑的从轻情节是可以有效阻却死刑立即执行判决出现的法定条件和事由,从犯罪人的期待可能性、受害人的过错和犯罪人人格较低的危险程度等三个方面来扩充现行刑法典中死刑的从轻情节,并不会带来观念上的障碍和操作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杨帅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167-169,177
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成立,直接涉及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只有严格区分和限定被害人承诺有效成立的条件和范围,才能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对于被害人承诺的成立,主要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可以承诺的对象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对承诺行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律》中就杀人罪共规定了6种具体罪名,相关规定充分体现了《唐律》在客观方面有以身份定罪处刑、特别的行为方式会构成特别的犯罪两个特点;在主观方面则表现出复杂的主观罪过相互交织、存在大量推定主观罪过的立法例等特点。《唐律》虽然蕴含着浓厚的封建血缘主义思想,但仍然始终贯彻了罪刑相适应的刑罚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它的适用必须受到严格地限制。限制死刑的路径多种多样,立法论者主张通过修改刑事立法来限制死刑,司法论者主张通过司法程序来限制死刑。在我国,限制死刑的最佳路径应数解释论,即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什么是必须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19.
死刑又称生命刑、极刑,是刑罚方法中最严厉的一种:自刑罚产生以来,死刑就以其程度的严厉性、影响的广泛性以及社会的强制性而居于重要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处于各刑罚的核心地位。本文主要从死刑的历史发展、死刑的立法、适用问题、死刑的限制等出发,分析死刑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基于此对死刑的存置与废止以及发展趋势作了一定的阐述,同时也提出一些理论上的见解和实践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