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成孔剂的量对多孔氧化铝支撑体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氧化铝为骨料,淀粉及其它有机粘结剂为成孔剂制备出管状多孔氧化铝支撑体.系统地考察了成孔剂对多孔氧化铝支撑体孔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支撑体中成孔剂的质量分数<10%时,支撑体的孔隙率稳定在35%左右.当成孔剂的质量分数在10%~25%之间时,支撑体的孔隙率随成孔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当成孔剂的质量分数>25%时,在保证支撑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支撑体的孔隙率随成孔剂量的增大变化不大,稳定在45%左右.成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会使支撑体的平均孔径增大,孔径分布变宽,平均孔径与最可几孔径的差值增大.  相似文献   

2.
电致发热SiC多孔陶瓷导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Al,B和Zr元素对电致发热多孔碳化硅陶瓷导电性的影响。室温电阻率测定表明,加入Al,B和Zr都可显著降低电致发热多孔碳化硅陶瓷的电阻率,随着Al,B和Zr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室温电阻率下降。讨论了Al,B和Zr在碳化硅中的存在形式,并分析了试样的导电机理。  相似文献   

3.
骨料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骨料品种、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骨料粒径的情况下,由碎石骨料配置的透水混凝土总孔隙率和透水系数明显大于卵石骨料配置的透水混凝土,碎石的强度变化幅度比卵石的变化幅度明显;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两种骨料配置的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透水系数均有所增大,在同一配合比情况下,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最佳粒径尺寸。  相似文献   

4.
 壳层人造硅酸盐骨料是具有结构梯度和成分梯度的复合结构,内核为基体,壳层为增强相。壳层和内核通过水化产物的相互渗透、相互搭接在界面处融为一个整体,界面结合牢固。对不同掺量的砂加气混凝土(SAAC)粉末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FAAC)粉末制备的硅酸盐骨料进行对比,发现壳层结构可提高人造硅酸盐骨料的筒压强度,壳层结构对SAAC系列骨料的筒压强度提高幅度达49.72%~80.50%;对FAAC系列骨料的筒压强度提高幅度为15.30%~25.74%。壳层与内核的最佳质量比为1:25,此时壳层厚度为68.09 μm,制备的壳层人造硅酸盐骨料的筒压强度比无壳时提高约25%。在砂浆基体相同,粗骨料体积份数相等的情况下,人造硅酸盐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6.38%,表观密度低20.74%,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热力学原理,作者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对大量单质合金、炉渣的氧化热效应、生成热效应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四种单质、四种合金有希望作为钢水升温用发热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SiC 窑具材料高铝结合剂组成点的选择、杂质和添加剂引入量进行探讨,为选择合理的配方,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选用替代率分别为30%、50%、80%、100%,基本水灰质量分数比为0.40、0.50,砂率为30%等条件下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水灰质量分数比和砂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替代率的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压强度均比普通混凝土差,且除100%再生混凝土外,其他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再生骨料替代率≤50%时,再生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都满足要求;而替代率50%时,其流动性、保水性、粘聚性都较差;在替代率和水灰质量分数比都较高的条件下,提高砂率能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建议再生混凝土表观密度取值为(2 400±100)kg/m3.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α-Al_2O_3为原料,添加粘结剂、成型助剂、成孔剂,采用注浆成型,通过固态烧结技术制备了不同规格的多孔性微孔膜管。制备的基质管孔隙率在40~50%,平均孔径0.8~2.0μm,微滤层的孔隙率在30~45%,平均孔径0.1~0.5μm,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文中分析了影响膜管成型的因素及成孔烧结的机制,探讨了成孔剂和烧成温度对膜的结构、孔径、渗透系数、孔隙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加入成孔剂可大大提高了膜的渗透性能,是制取大通量膜材的方法之一,同时发现温度是影响膜性能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烧成温度与粘结剂、骨科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界面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种硅烷偶联剂及成膜剂组成的浸润剂处理玻璃纤维,研究其增强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和软科学性能。经SEM和FT-I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润剂中添加了成膜剂后,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达到良好的结合状态,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硅氧化法钢水提温的反应规律,它升温过程快而且平稳,用量在1kg/t时升温能力为23.9℃,与铝的升温规律相似但升温能力稍低。  相似文献   

11.
12.
新型泡沫碳化硅塔板的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碳化硅泡沫材料的孔隙率高、表面积大、强度大、耐腐蚀和不漏液等优点,将其应用到塔板上,开发出新型整体多孔碳化硅泡沫塔板.将一定孔径的碳化硅泡沫材料制作成厚度为12,mm的块状塔板,在φ600,mm的塔内进行流体力学实验,测定了干板和湿板压降、雾沫夹带及漏液量等参数;以环己烷-正庚烷为标准物系在φ300,mm的传质塔中进行了传质实验研究,在常压、全回流条件下测定了全塔效率来表征塔板传质效率;选择按工业设计标准制成的筛板与其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泡沫孔径为2,mm的塔板压降过高;泡沫孔径为4,mm的塔板漏液较多,且出现不均匀漏液;而孔径为3,mm及3~4,mm组合的两种新型塔板具有压降低、雾沫夹带少、漏液少和全塔效率高等特点,是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优良的新型泡沫塔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亚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了SiC/Cu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碳化硅与铜喷涂前团聚状态对碳化硅沉积率的影响.与未经团聚处理粉相比,SiC/Cu经团聚处理后沉积层中碳化硅沉积率高出1倍多.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在有机物液体中脉冲放电的方法,以液态有机物二甲基硅油为原料制备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化硅颗粒。产物成分由X射线衍射和Raman光谱确定,碳化硅粉体为β型;尺寸由X射线衍射估算并由透射电镜观察,平均晶粒尺寸在20nm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密度泛涵理论的全势能线性糕模轨函法计算了闪锌矿(ZB)和岩盐(RS)结构的SiC的相变和热动力学性质.结果发现SiC从ZB结构到RS结构的相变压力为55.9GPa,与其他计算结果一致.通过实验测得SiC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性质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基于准谐德拜模型本文研究了ZB结构和RS结构的热动力学性质,并且成功得到了相对体积V/V_0随压强P,热膨胀系数随温度T,德拜温度■和热容Cv随压强,以及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其中相对体积V/V_0随压强P的变化关系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SPS方法制备出SiC和Ti3SiC2双相增强Al基复合材料,并在MM-2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上进行干摩擦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SiC对Ti3SiC2/Al复合材料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体积分数及磨损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有显著影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烧结温度为550℃,SiC的体积分数从0.5%上升到2%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从0.34降到0.285,降低16.2%。烧结温度为400℃,SiC的体积分数从0.5%上升到2%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从0.0079降到0.0039,降低50.63%。  相似文献   

17.
研究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失效机理以及抗侵彻性能.通过静、动态压缩测试掌握了材料在0.001~5 200.000 s-1应变率范围内的力学性能,揭示了该材料的应变率效应,结合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该材料在静、动态压缩下的断裂机理;通过弹道枪试验掌握了该材料与Q235钢面板层叠构成复合结构及12~18 mm厚Q235A钢板的弹道极限速度及极限比吸收能.试验结果表明,Q235A钢/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结构的极限比吸收能是12~14 mm厚度范围Q235A钢板的1.79倍,34.10 mm厚石墨烯增强铝基SiC复合材料的极限比吸收能与16.70 mm厚Q235A钢相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SiC材料的辐照损伤过程,对缺陷的产生规律以及电子能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中,SiC原子之间的作用势采用Tersoff经验势,入射离子采用了10keV的Si和200keV的Au。在200keV的Au原子入射的情况下,利用iontrack模型考虑了电子能损的效应。结果表明电子能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级联碰撞过程中移位原子的峰值的增大,对系统稳定后最后的缺陷数量影响不明显,缺陷对个数与核能损仍然保持幂函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液相烧结SiC陶瓷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l2O3、Y2O3为助烧剂,液相烧结获得了致密的α-SiC和β-SiC陶瓷,并研究了SiC了烧结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Al2O3,Y2O3原位形成了YAG,材料以液相烧结机制致密化,α-SiC通过溶解和再析出机制,促进晶体生长,并形成“Core/Shell”结构,物相分析表明,β-SiC陶瓷粉末在烧结过程中发生β→a的相变,微观结构观察显示,β-SiC陶瓷中生成了长柱状晶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