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闪电奇闻在前苏联某个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滚落下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在美  相似文献   

2.
球状闪电:在前苏联某个集体农庄, 两个孩子在牛栅的屋檐下躲雨,突然屋前的杨树上落下一个橙黄色火球,直向他们逼来。慌乱中一个孩子踢了它一下,轰隆一声,奇怪的火球爆炸了,孩子们被击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相似文献   

3.
据1999年4月7日的《羊城晚报》载:3月16日下午,湖北省枣阳市响雷震天,当场击毙9人,击伤20人。在此一罕见的群死群伤事件中,许多人看到一片移动的红光。气象学家指出,这就是落地雷打击地面时生成的球形闪电。另一次惨绝人寰的球形闪电袭击事件,发生在湖南省隆回县的一户农民家里。1989年4月3日晚上,在一阵电闪雷鸣过后,一个篮球般大小的红色火球猛然击碎  相似文献   

4.
老百姓常说的"天打雷劈"是迷信还是真有其事?反常天象,究竟是"乱象"还是只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天打雷劈":正常?1956年8月28日中午12时后,临汾暴雨闪电,一团耀眼火球突降土门村村民王种玉、王甲胜院中。瞬间,火球飞起,从窗中蹿入王种玉家北窑西一间房中,王种玉女儿王希凤正在房内织布,见状吓得猛跑出窑。火球烧掉背墙悬挂的一面箩,满屋罩烟,最后这个火球  相似文献   

5.
家住莫斯科郊外弗里亚济诺市的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波尼佐娃认为自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从来都不愿和记者打交道,但自第三次遭遇球状闪电之后,她彻底改变了想法。头两次遭遇她认为纯属偶然,但自2006年冬天有个火球闯进她的卧室,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明白了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闪电还会回来,"奥莉加说,"说不定科学家们会知道它到底要对我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牛人家中自制"闪电"彼得·特伦来自澳洲西部的邦布利市,目前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白天他的职业是医生,可是到了晚上,他便成了一名业余科学家;他最大的爱好便是在自己家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强子—强子非衍射散射中的三火球模型作了总结性的评述。这一模型是在西欧中心CERN质子—反质子对撞机(SPS)的最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结果包括:快度中心区的带电多重数满足KNO标度无关性,快度平台升高80%,长程快度关联,以及快度分布和横动量分布与多重数关联等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在非衍射散射过程中形成三个火球,每个火球的能量分布都是二维振子分布,火球爆破产生的末态粒子数目正比于火球的激发能。在此假定下,利用归一化条件就得到了与实验相符的中心区多重数分布的KNO标度无关性。假定三个火球的平均大小相近,可以得到非衍射多重数分布的KNO标度无关性,与较低能量的实验相符。如果假定中心火球所占比例随能量的升高而增大,可以得到540GeV的多重数分布,与(?)P对撞机实验结果相符。进一步利用能量—动量守恒还可以得到与实验大体一致的快度平台及分多重数快度分布。将63GeV和540GeV的平均多重数的实验值和上述模型中这两个能量下中心火球和两侧火球的大小之比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到当能量由63GeV升到540GeV时,两侧火球的大小保持不变。将这一事实向更高能量外推,就可以对更高能量下的多重数分布和快度分布作出预言。本文中就S~(1/2)=900和2000GeV作出了这一预言。在本文的最后,利用三火球模型对非衍射散射过程的物理图象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里写道:"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很多读者对其中"黑色的闪电"不太理解,因为人们心目中的闪电是一种空中放电现象,一般都伴有耀眼的光芒,按理说不发光的闪电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有黑色的闪电。  相似文献   

9.
黑色闪电     
电闪雷鸣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果有人告诉你还有一种黑色闪电,你一定不相信,但自然界确实存在这种黑色闪电。在古希腊的手稿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苏联科学家指出,黑色闪电大都蜷曲一团出现在树梢、桅杆上、房顶和金属表面,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鸟类和其  相似文献   

10.
神秘的爆炸     
2001年4月18日,夕阳已经落山,一个巨大的暗黄色火球在约旦安曼上空出现,100多位村民看见它在天空中自西向东移动,随后炸为两半,落在了1.5千米之外的小山上。据现场目击者所述:这两半火球落地时,火光四起,绿色的火苗窜起两  相似文献   

11.
一天早上,在一个有20个孩子的班级里,许多孩子脸上沾着泥巴进了教室。这些孩子能够看到其他孩子脸上是否有泥巴,但看不到自己脸上是否有泥巴。  相似文献   

12.
正先说两个倒霉蛋的遭遇。"一战"中,英国骑兵军官萨摩福特少校被一道闪电击中,腰部以下瘫痪。6年后,他再次被闪电击中,右侧身体瘫痪。康复两年后,闪电又一次击中他,使他全身瘫痪。他在两年后去世。去世后第四年,闪电竟又将他的墓碑击毁。美国男子罗伊·苏利文被闪电击中了7次!这发生在一人身上的概率极其微小。  相似文献   

13.
雷电赛跑记     
彭春 《少儿科技》2014,(2):22-22
<正>一阵阵乌云像是听到下课铃声后从教室里涌出的孩子,不一会儿就聚在一起,把天空挤得热热闹闹的。雷哥和闪电妹也趁机来到天空中,与大家分享喜悦。突然,闪电妹趁大家没防备,射出一阵强光,把天地间照得明亮。雷哥好像也得了命令,"轰隆隆——",唱起了响亮的歌,把乌云们吓得紧锁住眉头。闪电妹对雷哥说:"别喧哗了,事实是我比你快!"雷哥才不服气,说:"谁能证明你快?"闪电妹抓住一朵乌云,问:"你是不是先看  相似文献   

14.
《奇闻怪事》2012,(9):1
世界上最持久最壮观的闪电发生在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和卡塔通博河的交汇处,每年有140~160个夜晚人们能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象,每晚的闪电高达2万次,持续10个小时,闪电形成的电弧可以达到5千米长,其强度高达40万安培,在400千米外都可以看到。持续的闪电将水面照射得如同白昼,不仅长期为船只在夜晚航行照明,还改变过这一地区的历史。1505年,英国海盗弗朗西斯·德瑞克准备对马拉开波展开攻击,守城的卫兵在闪电的照耀下远远地就发现了他的船队,从而阻止了一场大规模的偷袭。  相似文献   

15.
新知串串烧     
科学家人工合成球形闪电据《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成功制造出只有在雷暴天气中才会出现的球形闪电。球形闪电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闪电现象,直径通常为10~40厘米,颜色为红色、黄色或者蓝色,持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球形闪电无孔不入,常常会从门窗、烟囱甚至房屋缝隙中悄然钻进屋内。它的出现有时会使人虚惊一场,有时却会在瞬间造成重大灾难。当它靠近一些易燃物如树木、纸张时,并不起火,但在它爆炸的一瞬间,却可以烧掉潮湿的树木和房屋。自由飞行的苍蝇机器人英国科学家日前正在研制一种体积轻巧的“苍蝇机器人”,它…  相似文献   

16.
正在9月7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的一项成果中,研究人员计算了从2005年到2016年印度洋东北部和南中国海的每年平均闪电次数。他们发现,两个主要船运航道——一个位于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岛北端之间;另一个从新加坡经过越南南部向东北延伸——所经历的闪电次数,相当于数百公里之外一条类似海洋航道上发生闪电的近两倍。由于增强闪电的区域比航船路径自身宽得多,更高比例的闪电可能并不是因为闪电直接击  相似文献   

17.
探索闪电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后门的一个地下停车场里,摆放着一台像建筑工地拖车的设备。在夜间,停车场的门敞开,一束激光由拖车的侧面射出,烧焦了100m远处的水泥墙。这不是在拍电影,该设备是为探索闪电的性质而设计的,沃斯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希望用可移动的千万亿分之一秒激光器来人为地制造闪电。  相似文献   

18.
单纯的喜悦     
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从家里走路去上学。一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渐渐变厚,到了下午时风吹得更急,不久开始有闪电、打雷、下大雨。小女孩的妈妈很担心,她担心小女孩会被打雷吓着,甚至被雷打到。雷雨下得愈来愈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开着她的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小女孩,后来她看到自己的小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却每次发现闪电时,她都会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微笑。望了许久,妈妈终于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问她说:“你在做什么啊?”小女孩说:“上帝刚才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单纯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甚高频闪电辐射源的定位与同步观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电宽带干涉仪是一种新型的辐射源定位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场变化、辐射源位置和辐射频谱等多个闪电物理参量的同步观测.利用人工放电源对该系统的测试和误差标定发现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小于1°.对闪电的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地再现闪电通道时空演变特征,并能在空中不同位置有多个辐射源同时出现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定位.该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它不仅适应于闪电观测,也可对其他快速运动的甚高频辐射源进行追踪定位.  相似文献   

20.
闪电马拉松     
这个神秘闪电算是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现象,位于委内瑞拉湾的卡塔通博河口,经常出现闪电马拉松。为何叫马拉松呢?因为这个地区的闪电一年间有140-160个晚上都出现,每晚持续10小时都在打闪电,令人汗颜的是,每小时出现280次。闪电发生在卡塔通博河通向委内瑞拉边湾的沼泽地区域,从乌云的强烈和发生频率可以断定,那是地球臭氧层最薄弱的地方。这个地区每年大约发生1,176,000次这样的现象,闪电的电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