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韫 《世界博览》2009,(10):18-19
陆川电影《南京!南京!》公映后,中国国内围绕该片的讨论方兴未艾。出于种种原因,观众可能忽略了作为这部影片“第一关系方”的日本对该片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4.
《少儿科技》2012,(2):27
《翻滚吧!阿信》是一部励志电影。故事描述从小拥有运动天赋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被体操运动深深吸引,逐步踏入体操世界。后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7.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8.
《少儿科技》2012,(2):27-27
《翻滚吧!阿信》是一部励志电影。故事描述从小拥有运动天赋的阿信,在偶然的机缘下被体操运动深深吸引,逐步踏入体操世界。后来,在母亲的反对下,他又黯然退出。  相似文献   

9.
用对比的方式分析《血迷宫》与《三枪拍案惊奇》两部影片的美学异同,通过中国影片《三枪》复制《血迷宫》的故事蓝本并取得票房成绩这一事实,着重批评其影像个案的后现代主义拍摄风格,以及对当下媒体的解构式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7,(5):92-95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既遭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也经历了电影走下神坛还原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叛逆与反思"成为其典型特征。在这个导演群体中,王小帅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诚意,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中的边缘人物,以其个性化的影像表达,建构了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影像世界。本文以《十七岁的单车》为例,通过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追求、人物形象的冲突化塑造、意蕴空间的丰富性建构等几个方面的探析,试图解读王小帅独特的电影设计,进而明晰其影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曹雪芹的时代和贾宝玉的经历入手,论述《红楼梦》感伤色彩的美学价值。《红楼梦》的感伤色彩,虽深受中国传统美学风格的影响,但它超越了个人感伤,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并超越了中国前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高度从而升华了带有感伤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他成长在一个有浓厚中国艺术氛围的家庭里,由他执导的《父亲三部曲》深得人心,2000年的《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为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语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亦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华语片记录保持者。李安在电影的拍摄中不断探索创新,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完美结合,运用镜头语言揭示电影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14.
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我一直在哭……这是7月3日下午我参加《南京》首映式时的真实感受!虽然很想间离出来,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但是,我被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彻底击溃了。南京大屠杀,我们从小在历史书上学习过的史实,居然如此清晰地呈现在面前,作为中国人,我无法冷静!  相似文献   

15.
电影《小城之春》在内容上体现出的诗化风格,在视听语言中渗透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以及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借用,确证了《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这部影片突出的民族特色对于今天民族电影出路的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独立电影以其不同于主流好莱坞模式的风格,在国际电影节屡获大奖,其艺术水准达到相当的高度。《大象》在2003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取得巨大成功。本文通过对影片影像特征的剖析,寻找其获得成功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璐璐 《科技信息》2013,(7):251-251,287
本文借追忆抗战时期的南京,对《南京大屠杀》、《1937年南京真相》、《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影像档案历史资料具体进行了讲述和评说,分析了历史档案的重要性和特点,最后举例说明了历史档案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王小帅出生于1966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其“地下”作品一直关注边缘人的生活与情感状态,以此为题材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和《二弟》等影片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性声誉以及“盗版一代”青年观众的喜爱。2005年初王小帅被正式“解禁”,恢复了导演资格,《十七岁的单车》更名为《单车》获准在国内公映,但相较而言新近的《青红》才是真正意义上首部“浮出地表”的王氏作品。当这一代导演终于“长大成人”,一方面获得了远较以往更为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艺术风格、影像技术,到票房收益和后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生代之所以被指称为“这一代”,不仅仅源自他们美学特征的相似性,更来自他们共同置身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自我确认”的修辞冲动。本期邀请的四位作者中,鱼爱源是网络上炙手可热的新锐影评人,他的论文《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从新生代导演的影像表达入手,探讨这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特征。徐钢教授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在跨文化理论视野里对王小帅式的“电影现实主义”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杨俊蕾博士的《影像记忆中的历史和个体》以意志、规训为关键词,对影片《青红》背后历史与个人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聂伟博士的《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则以王小帅为典型个案,从民间与欲望的角度讨论了新生代电影的都市叙事立场与价值关怀问题。围绕王小帅的话题显然还不止于此,作为一位正在从“地下”向“地表”上浮的导演,与之相关的研究具备了指涉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的辐射效果。而对他的考察也相应地呈现为即时、互动和多元的向度。比如,如何理解新生代电影与主流院线的商业权力关系?新生代电影在重新整合、培育观众资源的过程中,如何面对那些“看不见”的“盗版一代”的拥趸群体?这些都将使“浮出地表”的新生代电影导演们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势。  相似文献   

19.
具有审美性及独特生命美学价值的电影艺术才能长久地吸引受众,可见生命美学价值对于电影美学构成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与《金陵十三钗》的对比分析,从对人类生物生命的珍视、精神生命的超越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个方面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生命价值与其美学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王小帅出生于1966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其“地下”作品一直关注边缘人的生活与情感状态,以此为题材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和《二弟》等影片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性声誉以及“盗版一代”青年观众的喜爱。2005年初王小帅被正式“解禁”,恢复了导演资格,《十七岁的单车》更名为《单车》获准在国内公映,但相较而言新近的《青红》才是真正意义上首部“浮出地表”的王氏作品。当这一代导演终于“长大成人”,一方面获得了远较以往更为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艺术风格、影像技术,到票房收益和后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生代之所以被指称为“这一代”,不仅仅源自他们美学特征的相似性,更来自他们共同置身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自我确认”的修辞冲动。本期邀请的四位作者中,鱼爱源是网络上炙手可热的新锐影评人,他的论文《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从新生代导演的影像表达入手,探讨这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特征。徐钢教授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在跨文化理论视野里对王小帅式的“电影现实主义”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杨俊蕾博士的《影像记忆中的历史和个体》以意志、规训为关键词,对影片《青红》背后历史与个人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聂伟博士的《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则以王小帅为典型个案,从民间与欲望的角度讨论了新生代电影的都市叙事立场与价值关怀问题。围绕王小帅的话题显然还不止于此,作为一位正在从“地下”向“地表”上浮的导演,与之相关的研究具备了指涉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的辐射效果。而对他的考察也相应地呈现为即时、互动和多元的向度。比如,如何理解新生代电影与主流院线的商业权力关系?新生代电影在重新整合、培育观众资源的过程中,如何面对那些“看不见”的“盗版一代”的拥趸群体?这些都将使“浮出地表”的新生代电影导演们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