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环画是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传统绘画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式。连环画,北方俗称"小人书",而民国时在现当代连环画的诞生地上海则被称为"连环图画"。自1925年世界书局开始出版起,连环画艺术已走过近90年的岁月。在此向读者朋友们介绍连环画经典作品和那些为这门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师和名家,也借此与大家一起重温昨日连环画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上喜爱连环画的读者朋友,如果有人问及您儿时印象最深的抗日题材的“小人书”时.您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个个人物形象和故事——《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等。其中有一部您一定看过而且印象深刻.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6册连环画《敌后武工队》。创作这部经典名著的画家是上海画家李天心。  相似文献   

3.
上期征集的“房、树、人”绘画,很多读者觉得奇怪,画一幅房子、树、人的图画,与我的心理会有什么联系呢?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其实请各位读者画的房、树、人是“统合型房树人”测试,它是绘画测试的一种,属于投射性心理测验法。所谓投射性,这是给被试者以相当模糊或漠然的刺激,由此得到的反应则被视为被试者本身的内在感受。同样,要求被试者画一幅房、树、人的画时,并没有约束他描绘房、树、人的形式、种类和表现方法等,完全取决于被试者本身,正是被试者的经历、知识、人格特征决定他会画怎样的画。投射测试认为,被测试者在绘画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4.
二、繁荣时期我国的连环画创作,经过20世纪30年代那场激烈的论争以后,它究竟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已经在瞿秋白、鲁迅、茅盾以及其他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关怀之下,理清了创作理论上的思想基础,提出了连环画“是大众要看的”的重要意见,奠定了它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连环画艺术发挥的宣传教育作用,更使它在如火如荼的革命群众运动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成为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因此,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连环画艺术的发展。我…  相似文献   

5.
豆豉纺线     
在我国南方,有一种人们喜爱的食品——豆豉。它是把大豆煮熟后再经过发酵制成的。豆鼓很粘,在吃的时候,用筷子一挑,能拉出好长好长的粘粘糊糊的丝。也许有人在吃豆豉时曾想过:“这粘糊糊的丝到底是什么呢?既然是丝,说不定还是一种纤维呐……” 现在,那个“说不定”已成了一项真实的研究成果。日本的一位大学教授真的将豆鼓那粘糊糊的丝制成了纤维。  相似文献   

6.
当你扔给宠物小狗一个它所喜爱的玩具时,它就会发出兴奋的吠叫声;当你摩挲猫咪的头部时,它就会发出心满意足的咕噜咕噜声。你不禁会想,此时此刻,它们是否在感受快乐?它们是否也在享受着幸福?  相似文献   

7.
在非洲大陆的心脏地带,躺着一座也许“凶”压群山的超级“猛兽”——尼拉贡戈火山。它拥有世界上流动速度最快的熔浆,而现在有200万人口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中。一旦这头“猛兽”再次发怒,就完全有可能酿成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问题是,它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爆发?为了寻找答案,科学家闯进“猛兽”的腹心, 在这座活火山的山口去发现线索。  相似文献   

8.
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雨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相似文献   

9.
游轮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时候,芬兰时间已是10:30,而当地时间却还是9:30,有一个小时的时差——顺便说一句,在北欧五国之间走动,会一直在这种“混乱”的时差中跳跃。距离港口很近有一条峡弯街,这是观赏整个斯德哥尔摩最好的一处“观景台”,对岸那倚水而建的各色建筑尽收眼底,宛若画中。斯德哥尔摩横跨在一座半岛和14座岛屿上面,大大小小70多座桥梁把这些分散的陆地连成一体,因此斯德哥尔摩一直有“北方威尼斯”之称。不知道是对水的喜爱还是恐惧,抑或只是一种幽默的小游戏——在一座桥边,从水中伸出一只巨手直指天空;而在它的旁边,则是…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定义众说纷纭 现在,人们经常能从电视、电影或展览会中见到机器人的身影。但是,要回答“什么是机器人”这样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 也许有人会说:“机器人不就是拥有粗胳膊、短腿、大眼睛和方脑袋的铁家伙吗?”可能有人补充一句:“机器人不就是机器吗?它能一刻不停地工作,它就是一种自动机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在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诸多媒体上频频见到“生物反应器”一词。那么,什么是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它会引起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被称做“绿色药物工厂”的生物反应器,一起去领略它的神奇魅力吧!  相似文献   

12.
现在,就在你的座下,是一个无人控制的、习以为常发出惊人热量的巨大核子反应堆。这个反应堆位于地幔(地表下40到2900公里处的地球岩层)之中。来自天然反应堆的热量是回答“美国是否能做到能源自给?”这种问题的部分答案。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报告了“按美国目前耗用热能的比率计算,在地球表面以下7公里的岩层中,只要其百分之一的热量就能满足美国二百年内的需求。”这一热能名叫地热能。地热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13.
人在失去一条肢体后 ,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来自断肢表面的慢性疼痛 ,如果有人触摸他们的面部 ,也会在断肢中有所知觉。这是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通过猴子实验后指出 :这是由深藏在大脑中的“神经重布线”引起的。清醒的思维和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当部分大脑皮层 ,或者由于手术切断 ,或者由于脊髓损伤等原因 ,不再能够接收感觉的输入时 ,它附近的神经就会自动侵入已经死亡的部位 ,并把这些部位“整个儿”地接收过来 ,担当起原来神经所从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那条失去肢体后 ,却还会常常感觉到失去的肢体 ,或者会感受到长期不…  相似文献   

14.
超越现实     
我们为什么要对过去感兴趣呢?答案是:因为我们对现在感兴趣。过去与现在同样都是真实的。为了把握现实,我们必须摆脱现在。哲学和数学用一种不受时间约束的媒介建立了它们的体系,这样它们摆脱了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则是通过创造时空结构摆脱现在,我将这时空结构称之为:“自然体系”和“文化体系”。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自然科学所观察到的是自然界中有时间性的过程,而它要理解的是这些过程赖以发展的没有时间性的法则。物理学的观察只能在可能“发生”某件事的地方进行,就是说,它只能在出现变化或…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幅拥有神奇“魔力”的圣像壁画,关于它一直以来都流传着种种不可思议的传说。近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终于部分解开了这个不解之谜。俄罗斯《真理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圣彼得堡某博物馆里曾经珍藏着这样一幅画有耶稣圣像的壁画,据说它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博物馆里那些长年在圣像壁画前工作的管理人员会出现种种诸如下肢乏力、头痛、高血压等不适症状。几年前,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以《修道院里的杀手圣像》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曾经轰动一时。后来,应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强烈要求,这幅壁画被移走,一来是防止它继续“害人”,…  相似文献   

16.
新的一年(2005年)来到了,爱好天文的读者往往会想到:在这一年中,有哪些天象会发生呢?它们跟人类有没有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来作一个简要的预告吧!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你是否想过全球变暖的种种后果?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部分物种消失……现在又多了一大影响:闪电频率明显增加。美国科学家对近十年的全球气温和闪电频率的关系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全球气温每上升1℃,闪电频率就会增加12%。我们绝不能仅仅将闪电视为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通现象,它不仅会引发野火,还会引发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氮氧化合物的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改变大气成分。  相似文献   

18.
在2012年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的展厅里,出现了一个能给人画肖像的机器人.它可以在10 min内为人画好一幅形似且神似的简笔素描画像,这比一般的街头艺术家的速度要快得多.其实,它的意义不仅于此,而是充分展示了新一代自主机器人的灵活性. 绘画机器人是由德国一家机器人研究所的凯恩斯等人开发的.不少人难以理解机器人专家为何去开发画像机器人.因为按照常理,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了,“咔嚓”一声,逼真的肖像就存在相机里,连上打印机,一份肖像就打印出来了.整个过程1 min之内就可以搞定,何必让机器人去折腾10 min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大材小用吗?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科技刊物及新闻报导中不断接触“纳米科学”,“纳米技术”,“纳米加工”等新鲜名词。对于这些由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发明的新名词和它们所代表的新领域,大多数读者一定是充满了生疏感与好奇感。 什么是纳米科学与技术?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技术已取得什么成就并且会应用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简要地回答这几个问题。 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向更深层次的了解,科学工作者将目光逐步缩小到微观世界。以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  相似文献   

20.
韩沛 《科学之友》2002,(12):42-42
要了解彩色电视机怎样工作,就必须回溯到早期颜色的发现上。你知道为了画一幅画你所必需的东西是三原色,即:红、蓝、黄.它们可被混合调制成任何一种其他颜色。同样,如果你用放大镜认真观察杂志上的彩色照片,你就会看到它是由三原色再加点黑色构成的无数小圆点,如果你更近一点观察电视画面,你会看到它也是以同样的方法构成的。只有一点不同——这三种颜色是红、蓝、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