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的β-乙酰吡啶缩氨基硫脲(HL)的铜、锌、钴、镍、铁、锰、离子的22个配合物,测试了它们与配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青霉5种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配合物对受试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各种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均显著高于自由配体,对5种菌分别提高了160~10246倍、80~5113倍、40~5113倍、40~5123倍、40~5123倍  相似文献   

2.
宋兴民 《聊城师院学报》2002,15(1):17-19,23
合成了2-乙酰吡啶缩氨基硫脲与铜Cu(Ⅱ)配合物[CuLX](X=Br,I,NCS),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磁矩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配体本身,且[CuLI]对三种细菌完全抑制。  相似文献   

3.
缩氨基硫脲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其抗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并表征了苯甲醛缩氨基硫脲(HL)和3-硝基苯甲醛缩氨在硫脲(HX)与Cu,Co,Zn,Mn的6个配合物,用体外试管法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HL和HX是通过亚氨基N原子和S原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这些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均强于配体,Zn(Ⅱ)和Cu(Ⅱ)配合物对腹水癌细胞的杀死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4.
以非对称NNO三齿叔胺配体与无水氯化钙为原料,制得金属配合物(Ca L).测定了该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丙交酯开环聚合反应的性能.聚合反应的可控性研究表明,数均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说明这种配合物能够催化丙交酯活性可控开环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类新型八羟基喹啉双核钛配合物,初步考察了这类配合物在催化烯烃与H2O2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配体的取代基对此类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由5,7-二卤代,特别是5.氯取代配体制备的配合物显示高的催化效率:它的催化转化率比普通喹啉配合物的催化转化率提高了44%,这可能与卤素取代基能加强配体与钛原子的配位作用有关.基于紫外技术,提出了此类钛配合物催化烯烃环氧化的机理:在酸性条件下,配合物中一个钛-氧-钛桥断裂,双氧水进攻后形成带氢键作用的过氧化物活性中间体,该中间体进一步生成了低活性的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6.
磺基水杨酸三元稀土固体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磺基水杨酸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为第二配体,合成了磺基水杨酸的二元及三元稀土配合物,并对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索,对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联吡啶钯系列配合物的^1H—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了几种二齿配体2,2’-联吡啶和4,4’-二甲基-2,2‘-联吡啶把钯形成的配合物,(n+m=1,2),用同核去偶方法测定并归属了各配合物的^1H-NMR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自由配体的化学位移差值不仅可以反映出中心离子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电子密度变化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配合物的平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2-呋喃甲醛与苯甲酰肼缩合得到酰腙配体2-呋喃甲醛缩苯甲酰腙(L)。将L与NiCl2·6H2O、CrCl3·9H2O分别在乙醇与丙酮的混合溶剂中反应,采用溶剂挥发法获得2个不同构型的新型配合物NiL2和CrL3的单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NiL2和CrL3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NiL2和CrL3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NiL2属于平面四方构型,CrL3属于四角双锥构型。热重测试表明配合物NiL2和CrL3均有很好的热稳定性。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NiL2对金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存在下,偶氮氯膦Ⅰ(CPAI)与镥的显色反应.研究表明:在室温下,在pH7.50~8.20的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介质中,Lu(Ⅲ)-CPAI-CTMAB可迅速形成灵敏度高的三元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86.4nm,配合物组成为Lu(Ⅲ):CPAI:CTMAB=1:3:3,ε值为5.20×104mol-1·L·cm-1,Lu(Ⅲ)在0~1.75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它稀土离子干扰不大,均在10倍以上,尤其Y(Ⅲ)的干扰可允许40倍二应用此法测定人工合成试样中的增,回收率为102.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测定并归属了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与钯形成的几种配合物的^13C-NMR谱,配合物与自由配体的化学位移差值(CIS)能够从微观结构上反映金属离子与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节。在所研究的配合物中,杂原子N与金属配位后,π-效应使γ-位碳的电荷密度降低,而金属离子对配体的d-π反馈成键作用使α-位碳的电荷密度得到明显补偿。  相似文献   

11.
赵国良 《高师理科学刊》1999,19(3):76-80,88
从所周知,配合物的取代反应是指配合物中原有的金属——配体键的断裂并代之以新的金属——配体键生成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胺基双芳氧基作为合成21个新的稀土有机配合物主要的辅助配体,并对其中的16个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X-ray晶体的内部结构的分析与鉴定.在试验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了部分配合物对8-己内脂的催化聚合活性.  相似文献   

13.
对铈(Ⅳ)与3,4-二羟基苯甲酸的配位反应进行了研究.金属离子与配体在pH<4.0时,难以生成配合物;pH>4.0时,可以生成M:L=1:1~4的4种组成的配合物.用McConnell法,平衡移动法,Job法和极谱法对铈(Ⅳ)与3,4-二羟基苯甲酸配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进行了测定,各法所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
温和条件下苯骈卟啉锰(Ⅲ)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苯骈卟啉锰配合物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四种苯骈卟啉鳃在催化氧化反应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以有吸电子基团的四溴四苯骈卟啉锰的催化效果最好,本文还对外加轴向配体对催化体系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并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及还原剂用量对模拟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DFT方法,对两个基于ICT原理的氮杂18-冠-6光化学传感器及其与Na~+、K~+、Mg~(2+)、Ca~(2+)的配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上对所有分子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优化构型及部分参数表明配合物中冠醚环上氮原子与香豆素基团平面化程度显著增加,尤其是两配体与Ca~(2+)的配合物.另外,据NBO分析结果可知,冠醚环上的氮原子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以上两种现象均会对分子内电荷转移产生影响.为了说明两现象相互作用使配体对金属离子产生的选择性,本文还利用TD-DFT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吸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配体均对Ca~(2+)有较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种新型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PyIP)]2 (1)和[Ru(dmb)2(PyIP)]2 (2),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和1H NMR对其进行了表征.用紫外滴定、荧光滴定以及粘度的方法研究了两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然而配合物1与DNA的结合比配合物2的要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辅助配体的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以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基呲唑啉酮-5(HPMTFP)为第一配体,及二甲基亚砜(DMSO)、邻菲罗啉(Phen)、喹啉(Q)和二甲基吡啶(Mepy)分别为第二配体,合成了四种未见文献报道的Ni(Ⅱ)的三元配合物:Ni(PMTFP)2(DMSO)2,Ni(PMTFP)2Phen,Ni(PMTFP)2Q2和Ni(PMTFP)2(Mepy)2。应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可见紫外光谱、差热—热重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系列以2-芳基-5-(α -吡啶基)-1,3,4-噁二唑为中性配体的铕配合物,并对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 铕配合物在290~350 nm都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且在紫外光的激发下都能产生铕离子的特征光谱(613 nm);(2) 配合物薄膜的荧光激发光谱与配合物溶液的激发光谱相比,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光谱蓝移了60 nm左右,但均为铕离子的特征光谱.以铕配合物为客体,以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为主体,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5 cd/m2,在器件结构相同的条件下,配体结构对发光性能有较大的影响:Eu(DBM)3MeO-OXD和 Eu(DBM)3F-OXD相比,前者的光致发光强度比后者强,其电致发光的最大亮度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中性配体进行结构修饰,可以达到优化铕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营养肉汤为基础,以溶解血液为辅助营养物,以亚碲酸钾为抑菌物 亚碲酸钾增菌培养基用于鼠棒杆菌的增菌培养基,对亚碲酸钾浓度、增菌效果和抑菌能力作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0.6%的亚碲酸钾为抑菌物制备的亚碲酸钾增菌培养基具有增菌效果好,抑菌能力强的特点,可用于鼠棒杆菌的增菌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任百祥 《松辽学刊》2003,24(3):47-49
本文讨论了混配配合物中配体间各种可能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作用极大地影响、丰富了配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