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大鼠膈肌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部分纯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23):2181-2181
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是从银环蛇毒分离得到的一种由两个亚基构成的碱性蛋白.与其它β-神经毒素一样,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选择地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毒素表现出既作用于胆碱能也作用于GABA能等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β-BuTX可能结合并阻断突触前的A型K~+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种毒素作为探针,进行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将可能有益于对突触前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探索,以增进有关突触递质释放机制的知识.文献报道,从小鸡  相似文献   

2.
川楝素增大NG108-15细胞的Ca~(2+)电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3,38(9):836-836
由传统中国医学中用于驱蛔虫的楝科植物根皮提取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前阻断剂。川楝素不影响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而以选择性地抑制ACh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遏神经肌肉传递。尽管同另一突触前阻遏剂肉毒杆菌毒素(BoTX)的作用有不少共同点,川楝素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83,28(14):885-885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毒物,它选择地作用于突触前,阻遏神经肌肉传递。肉毒中毒虽非常见多发病,但至今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在内仍时有发生。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实际可用的肉毒中毒解毒药,但除特异的抗毒血清外至今尚无一确有疗效的药物。在先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从中药楝属植物皮提取的一个三萜化合物——川楝素也是一个选择的接头前阻遏剂。李培忠等的实验表明,川楝素不但可以保护接受致死量肉毒注射的小鼠,而且能治愈接受致死剂量肉毒中毒的部分恒河猴。本工作则利用离体神经肌肉标本进一步证实了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75,20(3):144-144
已知肉毒杆菌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纤维,使突触传递功能在突触前受到阻遏。Burgen等曾提出过,这可能是由于肉毒素使神经冲动不再到达末稍,但许多实验资料却支持肉毒素的作用是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神经冲动在末梢的传播可能  相似文献   

5.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75,20(2):97-97
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肉毒杆菌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突触前部分,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突触传递阻遏。Burgen等测定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对重复刺激神经所引起的乙酰胆碱的释放量,观察到经肉毒素处理后乙酰胆碱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0,35(24):1902-1902
梭状肉毒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肉毒杆菌毒素(BoTX),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毒物,在脊椎动物BoTX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引起与呼吸有关的肌群麻痹,导致动物死亡。已有资料表明,多数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乌龟、鸟类和哺乳动物对BoTX都有很高的感受性。来源于植物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另一类突触前阻遏剂,它  相似文献   

7.
蝮亚科(Pit Vipers)起源于中国,是通过连接西伯利亚东北部与阿拉斯加的古陆桥而扩散到美洲的一大类高等的毒蛇。也许,在温暖的新生代中期发生的突然变冷导致了处于陆桥区建立的原始蛇类群落内部的绝灭。直至这个时候,这一原始蛇类群落曾构成了一个动物区系屏障而散布在这陆桥上,然而在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这些绝灭之后蝮亚科便得以顺利地通过这个陆桥通道迁移到了美洲。蝮亚科祖先最初进入美洲的最可能时间是中渐新世,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  相似文献   

8.
蛇岛探秘     
蛇岛,位于我国辽东半岛西南方的渤海湾,距离著名的旅顺港25海里。在面积仅730平方米的小岛上,生活着2万多条毒蛇——蛇岛蝮蛇。这也是岛上独有的一种剧毒蛇。如果你来到岛上就会发现,它们或挂在树上,或盘在岩石上,或蜷曲在草丛中……无论哪一座山坡都被毒蛇所占领。如此多的蛇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孤岛上,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蛇岛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蛇呢?蛇岛蝮蛇又具有什么样的习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蛇岛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中存在β-蝮蛇神经毒素的结合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光  张新妹  徐科 《科学通报》1997,42(18):1997-2000
由于神经细胞质膜上的多种离子通道和受体是神经毒素的天然靶物质,所以神经毒素在这些膜蛋白的生理功能及结构性质研究中已成为十分有用的工具.从各种蛇毒分离的神经毒素分为在突触后选择地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α型毒素以及突触前抑制递质释放的β型毒素两类.α-银环蛇神经毒素作为一种突触后毒素在nACh受体的发现、鉴定、分离及结构功能研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突触前过程及有关通道、受体的研究鉴定工作却进展有限.缺乏合适的探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家最近宣布,通过血液及身体组织鉴定,他们发现了目前地球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喷毒眼镜蛇——安息斯喷毒眼镜蛇。这种褐色大毒蛇的体长超过274厘米,其一口所喷出的毒素比其他任何眼镜蛇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有数千种动物携有毒素,最毒的毒蛇能在几秒钟内令被咬者浑身剧痛,几分钟后便可摧毁其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除毒蛇外,毒蜘蛛、蝎子等也携有毒素。本文介绍几种著名的有毒动物。  相似文献   

12.
吉永华 《科学通报》1994,39(3):269-269
蝎抗昆虫神经毒素根据分子大小可分为长链(含约61或70个氨基酸残基)和短链(含约35个氨基酸残基)两大类,而前者又可根据作用效应的不同分为挛缩或软瘫两种类型.前文我们曾陆续报道了东亚钳蝎(Buthus martemsi Karsch)毒中一个挛缩型抗昆虫毒素(BmK IT)的分离及其初级结构以及一个alpha型(BmK αIT)和4个软瘫型抗昆虫毒素(BmKIT2至IT5)的纯化与鉴定.本文将进一步报道有关其中一个属软瘫型毒素(BmK IT2)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桂璐璐 《科学通报》1987,32(10):776-776
磷脂酶A_2(EC3.1.1.4)催化3-Sn-磷酸甘油酯C_2位酯键的水解反应。在磷脂结构、蛋白质与磷脂及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该酶占有重要地位。已从包括动物胰脏、蛇毒在内的多种来源分离出磷脂酶A_2。作为蛇毒的一种重要组分,磷脂酶A_2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从浙江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的毒液中提纯的三种磷脂酶A_2,按其等电点分别称为酸性、中性和碱性磷脂酶A_2。这三种酶表现了相当不同的生物活性:酸性酶水解卵磷脂活性最高,中性酶对小白鼠毒性最大,而碱性酶对大白鼠的红细胞溶血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4.
郭礼和 《科学通报》1995,40(8):752-752
去甲肾上腺素(NE)是儿茶酚胺类递质的一种,存在于节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突触传递包括3个步骤:NE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间隙中的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接着NE被突触前神经元或胶质细胞重新吸收.NE再摄取的过程需要钠离子依赖性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参与.NET是一类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物世界中常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一条毒蛇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但是并没有造成通常会有的那种毒素造成的恶果。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原来这是毒蛇血液中  相似文献   

16.
大鼠膈肌来源的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一些结合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14):1322-1322
从毒蛇毒纯化的一类选择地阻遏乙酸胆碱(ACh)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毒素,即β型蛇神经毒素,被认为是分析研究神经递质释放机制的十分有用的工具.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便是其中被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其分子量约21000ku,由共价相连的2条不同的肽链构成.β-BuTX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对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过程有高度的选择性阻遏作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阻遏胆碱能突触传递外,尚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能等神经元.据文献报道,已有作者鉴定了这种毒素在大鼠和鸡的脑中的结合蛋  相似文献   

17.
田文皓 《科学通报》1966,11(7):331-331
在前一工作中,我们报导了神经夹毁后再生并重新支配肌肉,在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中毒的肌肉能够与在正常肌肉一样有效地进行,因此通过神经再生可以较快地使肉毒麻痹的肌肉恢复功能。稍后Thesleff等报告了同样的结果。当一块正常的肌肉被部分去神经时,人们知道,遗留的运动神经纤维能从其顶端或近顶端处长出侧枝以重  相似文献   

18.
以毒止痛     
正蛇、蝎子等许多动物都拥有用于捕猎或防御的"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有的会使人类感到强烈不适,有的甚至杀人于无形,但其中一些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药物开发的灵感。科学家从动物毒素的作用机理中发现了疼痛产生的机制,也从毒素中找到了一些镇痛物质。动物王国里有不少有毒的动物,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毒蛇、毒蜘蛛和蝎子等"凶手",一些蜗牛、青蛙和鱼类也含有毒素。毒液和毒素是这些动物用于防御或捕食的"武器",其中很多都会造成攻击对象的疼痛。  相似文献   

19.
谭德培 《科学通报》1981,26(21):1334-1334
Frank和Fourtes首先以充分的证据说明,外周传入冲动可通过突触前抑制的方式使运动神经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振幅减小。在随后的几年中许多学者对突触前抑制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到目前为止,检测与突触前抑制有关的初级传入纤维去极化(PAD)的方法有三:一  相似文献   

20.
龚为民 《科学通报》1997,42(22):2425-2427
出血毒素广泛存在于很多蛇毒中,它能引起动物的皮下、脑、肾以及心脏等组织的出血和坏死。80年代末以来,随着部分蛇毒出血毒素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和生化性质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部分出血毒素都是含锌金属蛋白酶。根据蛇毒金属蛋白酶所包含的从N端到C端的功能结构域的数目,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P-Ⅰ,P-Ⅱ,P-Ⅲ和P-Ⅳ。其中P-Ⅰ型分子量最小,只含蛋白酶结构域,是所有蛇毒含锌金属蛋白酶中共同的催化结构域。蛇毒金属蛋白酶活性区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哺乳动物基底膜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高度相似,并且与MMP一样能作用于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对细胞分化和肿瘤生长起着信号传递作用,同属于MMP超家族,是抗肿瘤和关节炎药物设计研究中重要的靶蛋白。同时,出血活性是蛇毒毒害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出血毒素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将有利于对蛇毒出血活性机理的认识。迄今只有3种蛇毒金属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得以测定,蛇毒金属蛋白酶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出血作用的分子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中国皖南尖吻蝮蛇(Agkistrodon acutus)蛇毒中含有丰富的出血毒素。已有3种出血毒素(AaHⅠ,AaHⅢ,AaHⅣ)得以分离纯化和结晶。其中AaHⅢ分子量为22ku,等电点pI>9.0,具有酪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已发现的100多种各类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