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  相似文献   

2.
中国姓氏及连名制习俗萌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符号。姓与氏古代有别,姓是代表血缘关系的种族符号,氏是标志贵族的宗族符号,作姓的支系,姓始于母系制时期,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制时期,常随着历史条件变化不断变更,情况比较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在《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百姓”指人民(旧时区别于“官吏”),然而古代却与之相反。例如:《诗经·大雅·天保》五章:“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周语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韦昭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礼记·郊特牲》:“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郑玄注:“百姓,王之亲也。” 战国以前,并不是象今天这样每个人都有“姓”,“姓”是贵族的标志,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没有“姓”。且“姓”与“氏”是有分别的。“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所以,《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东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首句为“日出东南隅”,有的认为“东南”是实指,将“东南隅”解释成“东南方向”;有的认为“东南”偏指“东”,“东南隅”应解释成“东方”;有的则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东南”不可能实指“东南”方位,也不是偏义复词偏指“东”。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东”与“南”连用,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解读含有方位词的诗句时,应在说明是否实指方位的同时,指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正> (6)许多德国人的名姓之间有von一词。von是介词,含有“……的”之意,中文过去译为“封”,现在译为“冯”。古代在人们还没有姓的时候,把它附在人名后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某地的某某”,以和同名的人相区别,例如:Wolfram von Eschenbach(沃尔夫拉姆  相似文献   

6.
我们习惯说按姓氏笔画为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期,史籍称岭南古代民族为“俚”或“俚僚”,单称“僚”人者不多,到唐代时,除前朝延续而下的冯、宁、李、陈、庞等大姓“俚帅”之外,对居于岭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的剖析,探讨简·奥斯丁在对待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态度与独特之处。作者认为奥斯丁能站在一定的哲学高度,以温和的态度、理性的眼光,尖锐而又深刻地展示了两性间所共同具有的,做为“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巧妙地驳斥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并嘲笑了束缚妇女发展的“淑女”观念,尖锐地指出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这是奥斯丁高于当时一般女权主义者的过人之处。同时,奥斯丁的妇女观上也存在局限性,她的观念所带有的温情冲淡了她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刘志萍出生在鲁北平原崮镇的一个小山村里。稍大一点的时候,她就下地干活,跟在父亲的后面点种、施肥。不过,农作物中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花生。“为什么花生的叶子一到晚间就并起来呢?”“为什么有的花生只结三两个果呢?”……那时起,爱思考的小志萍心里就埋下了一大堆疑问。志萍长大后考上了农技中学。刚进校,她就参加了生物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花生的杂交育种。在这里,志萍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遗传育种学》《农作物栽培学》等书籍,写下了近5万字的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刊连载《漫话欧洲王室》以来,读者来信提出了关于君主的“世”等问题。现请作者简答如下。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这里主要以英国为例子,兼以别国为辅。我们知道西方人姓名的排列与中国的相反,名在前,姓在后。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是一姓一名,他们却可以有几个名一个姓同时并列,但只是第一个字是他的本名或教名。如果他(她)登基为君主,便以教名为称号,如英国女王的全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利”,当上女王后,称“女王伊丽莎白”或“伊丽莎白女王”。又如,比利时国王的全名是“博杜安·阿尔贝·夏尔·利奥波特·艾克赛尔·玛利·古斯塔夫”,称为“国王博杜安”。有人问,国王或女王名之后有“×世”,与“第×”有什么差别?这“世”是什么意思?按外文原意来  相似文献   

11.
隧道溯源     
所谓隧道,在现代意义上讲,就是在山中、地下或水底下用深埋暗挖的方式建成的通路。但是在中国古代,隧道却指的是墓道,墓道是指由地面通向墓穴的斜道,在古代称为“隧”,也称“羡道”、“隧  相似文献   

12.
去年美国有二千一百万妇女在工作,占美国全部雇用人员的三分之一。在十五年前,参加工作的妇女数目要比这少一半。在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中出来工作的占全体已婚妇女的15%;到1956年4月,这个数字增长到30%。还是不久前,一个女人要去结婚了,就丢掉工作不干,而她的同事也都用羡慕的眼光欢送她。现在呢,当一个女人宣布要结婚时,她的同事却常常是这样问她: “你要去旅行一趟吗?星期一回来得了吗?”这是什么缘故? 美国“幸福”杂志一篇文章的作者丹尼尔·贝尔说到这现象时,说  相似文献   

13.
从送亲的过程中推断 ,赵太后最有可能是在即将与女儿分别时痛哭起来 ,而这时她的女儿是坐在车上的 ,所以她不可能抱到女儿的脚后跟。赵太后的持踵而哭是持着车踵而哭  相似文献   

14.
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趋势有一个现象,即从政治史转向经济史,由男性为主的历史转向妇女史。但在近年来,有关妇女的论著中,对古代妇女观念的理解,以及妇女在历史进化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等,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古代妇女早被宗法排挤到社会以外了……,三千年来,妇女简直没什么重要。”[1]“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2]等等。类似的论述都认为古代的中国在儒学礼教的影响下,妇女无社会地位而言,这些说法值得商榷。(一)“礼”之分析礼教,…  相似文献   

15.
文献指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包括私人通讯,毕业论文等)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必要时可作为脚注处理。参考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个人时全部列出,多于3人时只列前3人,后加“等“字”或”“et al”。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国人姓写全称,  相似文献   

16.
惜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才貌比不上钗、黛,一向来不被人所注意,而在一些评论家的笔下,有人称她为“大观园中的遁世者”;有人称她是“冷面冷心”。笔者认为惜春的性格是冷静,而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本文就她的性格,试分析她出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张小溪 《科技信息》2013,(8):191-191
本文认为,《赵氏孤儿》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史诗"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解释了亚氏所谓"戏剧"结构和"史诗"结构;第二部分从"三一律"、多重悲剧题材的叠加、演员叙述语言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由此出发,第三部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悲剧之悲,更多的在于过程之悲,而不在结果之悲。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20.
简要分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本质,从宗法制与姓和氏、宗法制和字辈、宗法制和避讳,以及宗法制和妇女的姓名四个方面讨论了宗法制对中国姓氏的影响。认为姓氏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带着阶级等级对抗的宗法制的有力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