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城市效率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邻近性和波动性,城市效率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效率水平相当的城市在区位上较为集中;(2)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效率高水平区由2004年的中部、北部转移到2013年的西部和东部;(3)郑州、漯河、济源、亳州、邯郸、长治、晋城和运城等8个城市的城市效率属于高效稳定型,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许昌、南阳、周口、淮北、宿州、蚌埠、聊城、菏泽、三门峡和邢台等14个城市属于波动变化型,其余的8个城市则属于亟待增强型.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21-125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全区发展不均衡,城市竞争力是进行城市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实现整合性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空气质量指数出现了2个高值和2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成都市、德阳市,2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雅安市、遂宁市,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空气质量最差,雅安市和遂宁市的空气质量最优;对于不同季节,1—12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U字型变化,即空气质量6—10月较好,11月—次年2月较差.2)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值皆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并且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而O3、CO、SO2年均质量浓度在研究时段内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质量浓度限值.3)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尺度上,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6):966-972
采用2003—2013年中原经济区201个县域的面板统计数据,运用DEA方法,对201个县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原经济区各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逐渐放缓.2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技术效率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区内差异较大,受地形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较大.3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各县Local Moran’s I指数的研究,Local Moran’s I值从2003年的0.29上升到0.48,技术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呈现出由弱到强的趋势,并日益"两极化",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两种空间发展模式为主的状态.针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完善粮食生产技术空间配置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变面域和城镇化率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ESDA-GIS分析方法,从分区、市域、县域三维尺度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对时序特征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关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尺度效应和异质性特征进行细化解释,旨在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分异状态,以期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推进和稳步前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城市社区体育环境进行研究。以环境学、体育学等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城市社区体育环境评价体系,并对河南省12座城市的112个社区管理者和3 240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借助DEA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研究发现:(1)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变化波动性较为显著,且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5)中原经济区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1990年以来5个时间断面县域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化路径,并在定量分析演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199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4种类型区域大致沿东北-西南一线逐级分布;(2)粮食增长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空间集聚不明显;(3)通过自相关系数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强,人均GDP与粮食产量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论得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方法对城市关系的研究,以2007年和2011年的Top1、Top3和Top5网络为例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分为五大片区,即中部核心增长区、北部城镇协调区、西北部城镇协调区、豫皖交界处的东部城镇协调区、南部城镇协调区;从Top3、Top5网络和聚类系数的变化来看,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核心,但整体集聚力较差,辐射能力较弱,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连接不够紧密.据此,提出了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波  张吉献 《河南科学》2013,(11):1992-1997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2001-2006年、2006-201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总体动态、分产业动态计算。再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采用GeoD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据计算结果,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广芝 《河南科学》2014,(6):1135-1139
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是关键.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为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不断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献计献策,进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河南省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发展的有关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方法参考已有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群众体育研究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相关问题,指出解决办法。结果中原经济区农村社区群众体育人才短缺,组织管理松散,体育活动资金投入紧缺,是造成难以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对策应该是完善城镇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发展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的农村社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引导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中新型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健康发展。结论人才培养是基础,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社区群众体育持久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