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四种常用药物对南美白对虾幼体各关键发育阶段生存和变态毒性影响,通过对试验药物作用机理的探讨以及药物间对南美白对虾幼体各阶段毒性差异的分析,提出了南美白对虾幼体各发育阶段对虾的存活安全浓度和变态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2.
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生长的化感作用,揭示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藻间竞争关系,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无藻细胞滤液中溶血毒素的活性强弱依次为:N-限制,Fe-限制,富营养与P-限制;溶血毒素的抑制作用大小与溶血毒素活性强弱一致.提示溶血毒素在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化感作用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不同发育期(Z1→P1~2)幼体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并观察了几种饵料(虾片、桡足类、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对仔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这5种消化酶活力表现3种变化模式,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从Z1到M3期逐渐增大;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呈逐渐下降趋势;脂肪酶活力很低.在食性转化过程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呈现较明显的变化.南美白对虾幼体消化酶对饵料中的营养物质有着明显的适应性,并受饵料和各发育阶段能量需求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以分离自厦门港船舶压舱水箱及沉积底泥中的一种潜在入侵藻类-沃氏藻(Woloszynskia sp.)MMDL3013和一种常见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MMDL3041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和藻类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两因子对这两种藻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盐限制条件下,沃氏藻为竞争的优势种,沃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表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而在磷酸盐丰富的环境中种间竞争具有藻类细胞密度依赖性,起始细胞密度的不同可以影响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50~250μmol/L)对南极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Polar(ATP)麻痹性毒素含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TP所产毒素主要为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2毒素),占细胞毒素总量的90%,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膝沟藻毒素(GTXs),如GTX5和GTX3,但未检出到其它麻痹性毒素.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对ATP的细胞密度和生长率影响不大,但对GTXs和C毒素的单细胞毒素含量(fmol/cell)和毒素产量(μmol/L)均有显著影响.在培养期后期(第5天起),高硝氮浓度组(150μmol/L及以上)单细胞毒素含量比低硝氮浓度组(100μmol/L及以下)单细胞毒素含量增加了2~3倍,毒素产量提高20%~60%.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ATP的毒素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均以C2为主要毒素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环境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南极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毒素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其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50~250 μmol/L)对南极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Polar(ATP)麻痹性毒素含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TP所产毒素主要为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2毒素),占细胞毒素总量的90%,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膝沟藻毒素(GTXs),如GTX5和GTX3,但未检出到其它麻痹性毒素.硝酸盐浓度的变化对ATP的细胞密度和生长率影响不大,但对GTXs和C毒素的单细胞毒素含量(fmol/cell)和毒素产量(μmol/L)均有显著影响.在培养期后期(第5天起),高硝氮浓度组(150 μmol/L及以上)单细胞毒素含量比低硝氮浓度组(100 μmol/L及以下)单细胞毒素含量增加了2~3倍,毒素产量提高20%~60%.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ATP的毒素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均以C2为主要毒素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环境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南极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毒素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其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7.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贝类鳃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水中具有不同细胞密度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Linnaeus)鳃组织的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密度藻细胞对这些动物鳃组织Na^ ,K^ -ATP酶有激活作用,高密度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定性和定量检测对100尾南美白对虾做了研究,发现致病虾在定性检测中成阳性,健康虾成阴性或者弱阳性;致病虾在定量检测中WSBV含量大于103个病毒粒子/mg,健康虾小于等于103个病毒粒子/mg,由此可以得知白斑病爆发的临界值为103个病毒粒子/mg。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热带大型对虾,也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阐述了膜覆盖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生态池塘的使用管理以及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0.
蒽胁迫对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卵子发生过程中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核酸逐渐分散,蛋白质大量沉积,糖类递增,酶类物质也在慢慢积累.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和酶,为以后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做好了物质准备.还初步探讨了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7±2℃,盐度29±2;pH8.0~8.5,光强1 000 1x的条件下,对来自我国台湾的1 300对规格为35~45 g/尾的凡纳滨对虾亲虾进行为期73 d的驯养、促熟、产卵及无节幼体培育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中,亲虾平均存活率为99.458%,波动区间[99.583%,99.333%],日产卵亲虾比例平均为3.506%,波动区间[3.89%,3.123%],雌虾单尾次日产无节幼体数量平均为18.928%,波动区间[19.691%,18.164%].无节幼体的日产量随繁殖驯养的延长,呈渐渐上升态势,从240万尾(第21天)至2 135万尾(第54天)平均为1 323万尾.此外,试验发现近成熟的雌虾也能接受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水、热蒸汽两种工艺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干燥前热预处理,对不同预处理虾的干燥过程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以虾干制品的硬度、弹性、复水率等为指标,研究预处理对干制后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得到的虾含水率不同,相比热水预处理方式,经过热蒸汽处理虾的初始含水率更低,干物质量损失更小。南美白对虾的干燥过程仅经历降速阶段,水分扩散起主导作用。干燥前预处理有助于虾干制品品质的提高,经过热蒸汽处理后的虾干制品复水率更高,色泽更加鲜亮,肌肉组织更加紧密有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黄苷(Rhein)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规律,并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方法】以5 mg/kg剂量的大黄苷一次性肌肉注射凡纳滨对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其在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脏、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时间变化,并通过3P8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特征。【结果】大黄苷在4种组织里的达峰时间(Tmax)较早,分别为0.17 h、2.73 h、0.44 h、0.23 h;消除半衰期(T 1/2Ke)较短,分别为2.13 h、2.36 h、3.12 h、3.72 h;在房室模型选择上,大黄苷在4种组织中的最适药动模型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结论】肌注大黄苷后,药物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分布广泛、吸收快、清除能力强。大黄苷在凡纳滨对虾鳃部的浓度较高,这为利用其治疗凡纳滨对虾烂鳃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w=20%的葡萄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蔗糖、糊精,饲养初始质量为(0.78±0.01)g的南美白对虾,经过56 d的生长试验,观察不同糖源对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成活率、机体营养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对不同糖源的利用表现出差异性,蔗糖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最高;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不同糖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依次为蔗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糊精>葡萄糖>马铃薯淀粉;对南美白对虾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蔗糖>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糊精>葡萄糖.不同糖源对南美白对虾全虾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是糊精和马铃薯淀粉组的全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蔗糖组的全虾灰分与其他各组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葡萄糖组最高,糊精组最低.  相似文献   

16.
采集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期间各阶段的水样和虾苗,用平板计数法对水体和虾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进行计数,采样时间从淡化开始到淡化结束.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虾苗经逐步淡化,随着盐度从14.36降至1.000,水体异养细菌从3.21×107CFU/ml降至(5.05~6.27)×105CFU/mL,弧菌数从1.57×106CFU/mL降至(2.63~16.8)×104CFU/mL;虾体中的异养细菌从3.24×104CFU/mL降至(1.19~1.66)×103CFU/mL,弧菌数从2.30×104CFU/mL降至(4.30~6.90)×102CFU/mL.通过苗种淡化,水体和虾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都明显下降,虾体内的弧菌数量占总菌数比例由淡化开始时的71.6%下降到39.6%.实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可减少弧菌的数量,减少弧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池塘循环海水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池塘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新模式进行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新模式有集约化程度高,人工调控能力强,饵料转化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能有效预防虾病,对海洋环境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高环保要求等特点。宁海县越溪点0.933hm^2试验塘,平均产量11401.5kg/hm^2,创我省对虾养殖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复制出发光病虾,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对Pv-1进行了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确定Pv-1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直杆状,大小为1.5μm×0.8μm,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对弧菌抑制剂0 129(150μg)敏感,经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由此表明哈维氏弧菌为此次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不同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和高压脉冲电场以及两个电场联合作用对南美白对虾幼虾进行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幼虾在少氧状态48h成活率和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一定的电场辐射可以改变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抗逆性,其作用效果与电场的类型和频率都有关,且适当提高频率作用效果会更好。实验发现在高压静电场(场强:4.0kV/cm,作用时间:4min)与高压脉冲电场(场强:1.5kV/cm、频率:120Hz,作用时间:4min)联合作用时,效果比电场单独作用时要好。对电场辐射对幼虾盐度突变适应性影响的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配对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df=15,P=0.000,按α=0.05的水平,拒绝检验假设,说明电场处理后幼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能力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