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诗经》注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诸如望文生训,穿凿附会、增字强解、臆改原文、滥用通假、误解名物、不明语法、不辨虚实、自相矛盾、译文不顺等,提出了商榷意见,说明了修正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独到的认识,展示了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率直及“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給后人以教育、启迪,激励我们追求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4.
刘华杰 《科技潮》2010,(8):52-53
《诗经·王风·采葛》曾生动地描绘时间的相对性:“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月、秋、岁分别表示三种时间周期,秋介于月和年之间,大约相当于“季”。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两块特殊的地域 ,在周族的心目中地位很重要。“二南”是亚热带气候区 ,在此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本文用地理学方法、分析探究了“二南”排位在首的原因 ,揭示了其经济形态和文化风俗形成的因素 ,目的在于向人们说明环境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耕的祭祀。由《诗经》中的农耕祭祀诗,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农耕的重视。二、关于农耕生活。《豳风.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诗经》中涉及的食物品种,异常丰富,有植物类,有动物类。四、关于农耕劳动的场景描绘。五、农耕生产者数量众多,农耕生产工具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六、关于恋土怀乡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飞鸟"作为一个意象,其比兴意蕴丰富,主要可归结为三种类型:用飞鸟来比兴祖先父母的;用飞鸟来比兴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用飞鸟来比兴行役之苦的.这种借飞鸟来比兴的手法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具有神仙特点的诸多因素———不仅萌发着向往神仙的思想,更有意味的是《诗》中已经出现了“神”字与“仙”字,“仙”正慢慢地向“神”靠近,而且,神仙形象已经可见。这表明神仙在《诗经》的时代已经萌芽和开始形成,并且成为后来神话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元服即首服,指头之服饰.《诗经》时代的元服主要有冠、冕、弁、胄、巾、帻、笠等.冠、冕、弁为王室贵族所用,是尊贵的象征,一般都非常讲究,有的异常华丽.假如打仗还要戴“胄”.平民百姓一般不戴冠,但要留全发而上罩头巾.当时还有人戴斗笠,用以遮阳防雨.唐代以前妇女无冠,女子头饰主要有笄、副、珈、瑱、揥、栉等物.当时妇女发式新潮,有的用笄簪装饰头发,有的以飘带来在发端,有的以发尖梳合上指,还有的戴假发,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头发的重视和修饰.可以说,《诗经》中的元服描写不仅反映出其防晒御寒、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而且还揭示出其礼仪政化、身份地位的内涵征象,传承着文质彬彬、追求时尚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不少爱情诗是上古男女恋爱婚姻的真实写照,从恋人们或甜蜜或痛苦的爱情经历可以看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之前人们的爱情观念。由于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男女双方的恋爱受的限制和束缚较小,男女双方在恋爱中的地位相对平等,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由于礼制的确立和一夫一妻观念的形成又使他们的爱情观表现出精诚专一的严肃态度。从这些爱情观可以感受当时社会的一些礼俗和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歌唱不已的一个主题,但经过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文化中爱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这种差异出发,结合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以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与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唐以来,元稹“明经及第”已成学术界的共识,唯有《旧唐书》记载了元稹“两经擢第”,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其科目分为进士:明经等,明经科具体包含两经、三经和五经等项目,“两经”考试主要考《礼记》和《尚书》等.元稹参加“两经”考试和自称“明经出身”,都有其背景。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诗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关。本文通过集中研究训诂术语"放此"在《诗集传》注释中的运用情况,探讨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曼卿诗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宋诗别集,宋石延年著,原版已亡佚,现存版本为原版诗的1/10不到。对《石曼卿诗集》的作者石延年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石曼卿诗集》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以飨读者求索之心。  相似文献   

15.
《蜀中广记》是闽中曹学佺官四川右参政期间搜罗巴蜀文献精心剪裁编写的史部杂抄类著作,此书征引资料浩繁,又保存了不少曹学佺本人的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可补《石仓诗稿》《曹学佺集》之缺失,亦可据曹氏行迹正别集编年之误,更可与别集对勘,价值不菲.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学是目前世界上非常热门的一个学科,《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提出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时至今日仍被关注.  相似文献   

17.
对《齐己诗集校注》中的四首诗中涉及到的人物"丞相"、"关令"、"马辨"、"栖公"、"徐员外"注释进行辩证。指出"丞相家"非马殷家,而是唐相张九龄家;"关令",非谓苻坚,而"马辨"非为人物,用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典故;"栖公"非谓栖隐,而是齐己的另一诗人僧友栖蟾;"徐员外"非不详其人,而是马楚国天策府学士徐仲雅。  相似文献   

18.
从“古者诗三千余篇”到“三百五篇”,是一个在自然选择淘汰与人工整理双重作用下的层层递减的历史过程,不存在十去其九式的一蹴而就的情况。《诗》三百五篇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鲁国太师挚。  相似文献   

19.
现存王闿运六卷本《唐诗选》最早是光绪二年刊刻于成都尊经书局,但根据王闿运日记、年谱及其他一些资料,可推知该选本初次刊刻时间非光绪二年,而应该是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