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公平、廉洁、开放的行政系统,以求实现市场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公民参与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公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公民参与遭遇政治体制困境;公民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等。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协调专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化等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和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权是社会法的基石范畴。一个学科的范畴通常可以分为普通范畴、基本范畴和基石范畴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石范畴是把一个法的部门从法体系中相对地独立出来的核心范畴。"私法公法化"、"社会问题"、"社会整体利益"及"社会安全"等范畴都难以成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问题群中属于本源性的问题才能成为基本问题,功能性范畴、目的性范畴只是解决本源性范畴所导致的结果和目的,而本身不是本源性范畴或基石范畴。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催生和推动了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权作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既能制约、控制和引导社会法的发展目标,也能很好体现权利本位的法的价值和理念;既有利于构建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社会法体系,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矛盾交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创新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法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灵魂,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文化在价值目标上有契合之处,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现实依据与制度保障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进步,具体表现:第一,公民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第二,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第三,国家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第四,经济由"官本经济"向"民本经济"转变;第五,文化由"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红 《科技信息》2011,(24):86-87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党的领导。我们要转变观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使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使命,其外在目标是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法治公平分配各种利益,法治矫正社会不公,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异质性法律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这三种历时性的法律文化以冲突的形式和共时性的形态存在于当今意识形态中。应处理好这三种法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法律文化氛围。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主导,立足于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谱写法治中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郑苗 《甘肃科技》2016,(3):59-61
法治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的道德秩序因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快速变迁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严重侵蚀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国所遭遇的道德困境,从我国的道德现状出发,重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道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分析中国乡土社会中法治建设的困境,并对我国法治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及学理意义的问题,二者是属于第三法域的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本位观、法理念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在性质、公平观、基本原则等处又存在差异。经济法与社会法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社会法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七个法律部门是:  相似文献   

13.
典型个案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由于许多典型个案涉及普通民众的关切,极易对普通民众的法治观念产生较大影响。良好的典型个案促进民众对法治的信任,而不良的典型个案又往往会让民众对法治产生怀疑。必须深刻分析典型个案对法治社会影响的机理,确保每一个典型个案的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典型个案件中体会到公平正义,并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宣传与推介等方式,向民众传播法治,实现全民守法,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稳定谐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而法治建设则是这种良好氛围的催化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与基础。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加强法治建设是应有之义,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大步向前。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月12~13日召开的本年度论坛,以私法与法治经济建设为主题,致力于贯彻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的会议精神,推动私法与法治经济建设前沿问题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在中国法学会的指导下,由浙江大学及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由浙江大学金德水书记任论坛组委会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文显任执行主任的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人本的社会、利益协调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运转需要法治机制支撑。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守法和司法等重要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彰显法治精神,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当前理论界对两者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社会法的涵义入手,通过对法理念、法本位、法功能等几个视角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产生并形成了"援救类、促进类、维权类"的社会法;其根据是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系统——"狭义社会"的形成;社会法是基于对解脱人群在实现基本生存权时遇到困难或困境而提供保障的需要,保障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表明,西方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国家兼并社会的一体化社会结构,则为“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中国要走向法治,关键的不是简单的制度构建和体制运作,更不是工具化的依法治理,而是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