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白山中国林蛙的肥满度及体尺指标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中国林蛙肥满度的变化范围为6.68~11.83,不同大小、性别的个体肥满度有一定差别,其总体变化规律为幼蛙>雄性成蛙>雌性成蛙.体质量与体长比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最小(体长1.8 cm)0.28 g/cm,最大(体长8.0 cm)5.06 g/cm;雌蛙的体质量水平总体上小于雄蛙,但仅在较小成蛙样本间表现为差异显著.体质量与体长的增长呈幂函数相关,幼蛙、雌性成蛙和雄性成蛙分别具有不同b值(幂指数),其中幼蛙和雄性b<3,雌性成蛙b>3.  相似文献   

2.
合征姬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综合方法,对陕西省洋县北部合征姬蛙繁殖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合征姬蛙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蛙类从卵到幼蛙成活率约3%;合征姬蛙产卵期较长;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水源>挖沙>农药>捞鱼>水质>天敌。人工饲养蛙卵,放归田间,实验数据支持这一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湘西棘腹蛙人工饲养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成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47%;幼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86%.成蛙和幼蛙的饵料系数平均为4.1±0.1;蝌蚪的饵料系数平均为3.66.40~50克体重的幼蛙,平均日增重为2%.使用多成分混合性饵料饲养蝌蚪,其体长和体重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4.
“离体蛙心灌流”是生理学及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又较难实施的实验 ,能否顺利进行蛙心插管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合适的蛙心管和选取体质量 5 0g以上、活泼有神的雄蟾蜍是成功插管的重要条件 ;在任氏液中加入适量肝素防止血液凝固堵塞蛙心管 ;插管时直接用手指固定蛙心防止插管时蛀心左右摆动 ,可使插管变得方便而简单 ;用纱布团垫抬和固定蛙心管也比用橡皮泥固定更方便 ,效果更好。上述措施可使蛙心插管成功率由6 0 %提高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凹耳蛙用高频声进行种内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绝大多数蛙不同,凹耳蛙发出高频叫声,以避开强环境噪声的掩蔽;雌蛙排卵前产生高频求偶声,诱发雄蛙以超精确度趋近雌蛙;雄蛙能自主开闭咽鼓管,以调谐高频听觉。凹耳蛙进化的这些特征是对嘈杂生境的适应,在其他两栖动物中尚未发现,这对研究动物声通讯进化很有价值。鉴于凹耳蛙为中国特有,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建议将它列为稀有濒危物种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对两栖动物沼蛙的呼吸系统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表明:沼蛙与蛙科的其它物种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沼蛙呼吸系统的结构比有尾目的结构复杂;而比爬行类的呼吸系统的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7.
 对双团棘胸蛙的主要食用部分(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及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水分占鲜重的78.01%,蛋白质占19.77%,脂肪占1.13%,灰分为1.09%,与其他蛙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70.14%,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占总氨基酸的46.98%,高于棘胸蛙、棘腹蛙、牛蛙和虎纹蛙;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34%,接近棘胸蛙和虎纹蛙,而远高于棘腹蛙和牛蛙.还将双团棘胸蛙营养价值与其瘦猪肉、牛肉、牛乳和鸡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评价了双团棘胸蛙肌肉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为今后该物种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记录了三清山两栖纲动物2目7科24种,是江西省两栖纲动物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小棘蛙、九龙棘蛙是江西省的新纪录,无斑肥螈在江西省的分布得到了证实,树蛙科、姬蛙科和蛙科种类颇为丰富.棘胸蛙组3种均分布于三清山;黑斑侧褶蛙、泽蛙、花臭蛙、棘胸蛙和中华大蟾蜍为优势种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低海拔物种数量较多,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减少.中国特有动物13种;虎纹蛙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4种,近危(NT)物种1种.区系组成上东洋界成分占据绝对优势,东洋界成分仅由华中区成分及华中华南区共有成分组成,没有华南区成分.华中区成分和本区中国特有种均属南中国型.南中国型在该区出现频率高达58.3%,表明该区仍为其优势分布区.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稻田采集到一批蝌蚪,其中姬蛙科的蝌蚪经鉴定为粗皮姬蛙,粗皮姬蛙是一种广布于东南亚的物种。对处于36期发育时期的粗皮姬蛙蝌蚪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描述,并与文献报道的我国重庆南川、台湾、福建德化以及泰国的蝌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南的粗皮姬蛙蝌蚪的形态特点是体高大于体宽,尾长为体长的1.7倍;口盘位于吻端部,开口指向身体前部。口唇及周围无边缘乳突和副突;生活时背部和尾基部底色淡黄色或淡黄绿色。比较发现,采自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的粗皮姬蛙蝌蚪与泰国的粗皮姬蛙蝌蚪在体型和体色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与我国重庆南川、福建德化、台湾的粗皮姬蛙蝌蚪有一定差异。这是首次对粗皮姬蛙蝌蚪描述和测量,为姬蛙属蝌蚪的综合修订和物种分化研究等提供了基本信息;并提示有必要进一步从形态量度和口咽腔内部结构方面对粗皮姬蛙不同分布种群进行研究,揭示这一广布种的形态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对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花萼山共有两栖动物2目9科27种(亚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1种,为大鲵Andrias daviddianus;省级保护动物3种,为巫山巴鲵Liua shihi、秦巴巴鲵Liua tsinpaensi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4种,近危物种5种;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3种(亚种);中国特有种17种(亚种);相对于2006年的调查新增2个种,分别为南江臭蛙Odorrana nanjiangensis和光雾臭蛙Odorrana kuangwuensis.建议建立统一的"秦巴山区两栖动物监测网络",重点加强大鲵、秦巴巴鲵、巫山巴鲵、南江角蟾、巫山角蟾、南江臭蛙、光雾臭蛙、隆肛蛙、合征姬蛙等种类的监测和生物学研究.在加大宣传和打击违法捕捉力度,减少对野生蛙类利用的同时,积极开展隆肛蛙、棘腹蛙等大型蛙类的人工养殖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秦巴山区的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1.
虎纹蛙促性腺激素及其释放激素含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10月份虎纹蛙成蛙脑和脑垂体GnRH、以及脑垂体和血浆GtH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雌蛙脑和脑垂体mGnRH含量、以及脑垂体cGnRH-Ⅱ含量都存在有明显的日变化;雄蛙脑垂体和血浆LH水平,以及雌、雄蛙血浆FSH水平也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对各种激素日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棘腹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特征,测定了采自广西龙胜和贵州凯里棘腹蛙成体的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5项形态学指标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棘腹蛙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雌雄两性前肢长、后肢长、足长与体长呈正相关,它们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雄性体长对雌性体长的比值为1.08,棘腹蛙的两性异形程度为0.075,棘腹蛙怀卵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且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蛙科一新属——肛刺蛙属(蛙科:叉舌蛙亚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叶氏隆肛蛙Feirana yei具有较多独特性.其雄性个体肛部隆起,肛孔下方有两个布满黑刺的大的白色球形隆起、具单咽下内声囊、第一指具婚刺等外形特征可区别于隆肛蛙属已知的另2种和蛙科叉舌蛙亚科中的其他各属;在棘蛙族系统发育关系树上独立为一支,位于Quasipaa支系的基部,与该属其他种明显分开,构成姐妹群关系.这些特性表明叶氏隆肛蛙不宜划入隆肛蛙属或Quasipaa,适宜另立一新属,即肛刺蛙属Yerana gen.nov.  相似文献   

14.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对采自河南的3种隆肛蛙进行核型研究,均为2n=26,NF=52.隆肛蛙(Feirana quadrana)栾川居群Nos.2,3,6为sm,10 p出现次缢痕;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Nos.2,3,4为sm,9p上出现次缢痕;叶氏隆肛蛙(F.yei)Nos.2,3,9为sm,次缢痕位于6 p.3种隆肛蛙核型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发现,隆肛蛙不同地理居群的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的位置有明显差别,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5.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1~2008年,对河南省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共有两栖动物7种,隶属2目4科7属;区系组成中,广布种4种,东洋界2种,古北界1种,具典型过渡性.蛙科为优势科,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北方狭口蛙为常见种,花臭蛙为稀有种,大鲵是珍稀濒危种.龙峪湾是花臭蛙已知分布的北限.本文提出了该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棘 腹 蛙(Rana boulengeri)白 细 胞 介 素-34(Interleukin-34,IL-34)基 因 的 信 息 和 该 基 因 组 织 表 达 特 性。【方法】基于实验室构建的棘腹蛙皮肤转录组数据库,采用反转录PCR从棘腹蛙皮肤组织中克隆IL-34 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34 基因在棘腹蛙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棘腹蛙IL-34 基因的c DNA全长为864bp,包含56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87个氨基酸;预测IL-34理论分子量大小为70.56k Da,理论等电点为4.85。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IL-34 基因在棘腹蛙皮肤、脑、肝脏、脾脏、胃、肌肉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克隆了棘腹蛙IL-34 基因并探明了它的组织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棘腹蛙IL-34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12S、16Smt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布于浙江省西天目山的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 Boettger,1892)与地模产地花臭蛙以及花臭蛙2个新隐种南江臭蛙和黄岗臭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雌性成体体长约为雄性的1.75倍;2)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3)后肢前伸胫跗关节达眼鼻间;4)趾间全蹼,第4趾两侧及第2、3趾内侧蹼以缘膜达趾吸盘基部;5)背部褐色斑稀疏,形状、大小、排列不规则;6)四肢背面浅褐色横纹宽窄不一,胫部横纹4或5条;7)雄性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背面有肉粉色雄性线,第1指具乳白色婚垫;8)雌性成熟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米黄色,卵径2.17mm左右.故将浙江省西天目山区的花臭蛙鉴定为一新种--天目臭蛙(Odorrana.tianmuii.sp.nov.).  相似文献   

18.
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的比较组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H.E和V.G胶原染色法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虎纹蛙(Rana rugulosa)和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参数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但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及腺体密度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虎纹蛙的皮肤最厚(0.44-0.68mm),牛蛙其次(0.28-0.60mm),黑斑蛙最薄(0.19-0.38mm);在三种蛙中,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厚度为15.1%-22.6%,较虎纹蛙(10.9%-17.7%)和牛蛙(9.9%-21.8%)厚.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胶原纤维层相对厚度分别为59.9%-68.7%和51.6%-75.3%,较黑斑蛙(44.4%-69.0%)厚;黑斑蛙和虎纹蛙躯体多数部位的颗粒腺密度(4.5-23.1个/mm2;8.9-25.3个/mm2)和粘液腺(54.1-152.2个/mm2;68.6-127.5个/mm2)较牛蛙(1.4-10.8个/mm2;16.8-39.3个/mm2)高.研究结果可供蛙类皮肤的合理开发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棘腹蛙性腺的发育与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湘西棘腹蛙的性腺发育与性腺成熟系数的季节变化。实验材料来自204只幼蛙和成蛙(其中雌蛙122只,雄蛙82只)。卵巢的发育可分为6期,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年;精巢的发育可分为5期,雄性的性成熟年龄为2年。每年的5 ̄8月为棘腹蛙的繁殖季节。同时,在文章中也描述了发育各期生殖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