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药半枝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索氏提取法提取了中药半枝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半枝莲中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还原能力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相当,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超声波技术,以芦笋皮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探讨超声波的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醇浓度、温度及料液比等因素对其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超声波强度为100%、提取时间为75min、乙醇浓度80%、温度为75℃、料液比为1∶100.该工艺条件下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含量为10.23mg/g.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清除能力,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抗氧化活性强于芦丁和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马鞭草总黄酮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鞭草总黄酮的优化工艺条件,并对马鞭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进行测定。结果马鞭草中总黄酮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70%、固液比1:40(g/mL)、超声功率500W、超声辅助提取温度70℃条件下提取20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可达2.87%。影响马鞭草中总黄酮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为:固液比〉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马鞭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黄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马鞭草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加快提取速度,提高提取效率,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是提取马鞭草总黄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酚性组分,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已达8000多种。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有抗突变、抗肿瘤、抗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近几年在黄酮类物质抗氧化作用与其结构关系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从黄酮类化合物中羟基的位置、数目及其不同取代等方面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荷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及其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从荷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五因素五水平的选择实验.得出最佳提取条件:以50%的乙醇作提取剂,按1∶25的固液比,温度为40℃,pH值为5.15,提取时间为90 min。其次,研究了提取物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将提取液以不同比例添加到猪油中,恒温并定期用Na2S2O3-I2滴定法测油样的过氧化值,结果表明: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猪油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黄酮类化合物的添加量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其抗氧化性呈正相关;当添加量为0.5%时,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可与BHT相媲美;同时还研究了荷叶提取物与Vc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荷叶黄酮类化合物与Vc有较好的增效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理论计算化学手段结合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化学方法,对玉米须相关的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分子结构和活性进行了理论计算.从几何结构、自由基稳定性、前线轨道能等角度分析了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因素.在分子层面上探讨了玉米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机理,预测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医药、保健、食品等行业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对甘草黄酮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工艺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微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并采用化学发光法对银杏叶的粗提物、正丁醇萃取物及其余水层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固液比(m/m)为1∶30,微波中档400 W浸提时间为1 h,然后70℃水浴浸提1 h,黄酮的提取率最高.3种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比正丁醇萃取物好,同时发现萃取后的水层部分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很低,但也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组复杂的、而又有相互协同增效作用的混合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可能对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荔枝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及其抗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有机溶剂的提取、柱色谱、薄层色谱的分离,以及结晶和重结晶的纯化,从荔枝草中得到三个纯化合物,通过紫外、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及元素分析的鉴定,发现一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Ⅰ,木香醌酸和两人已知黄酮类化合物Ⅱ,半齿泽兰素和Ⅲ,高前车素,这三种化合物中,木香醌酸表现出较弱的抗氧化活性,后两人酮化合物几乎没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荔枝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有机溶剂的提取、柱色谱、薄层色谱的分离,以及结晶和重结晶的纯化,从荔枝草(SalviaplebeiaR.Br.)中得到三个纯化合物,通过紫外、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及元素分析的鉴定,发现一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Ⅰ,木香醌酸和两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Ⅱ,半齿泽兰素和Ⅲ,高前车素.这三种化合物中,木香醌酸表现出较弱的抗氧化活性,后两种黄酮化合物几乎没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河南驻马店产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归-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103个色谱峰,鉴定了6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96.01%,其中,茉莉酮和β-紫罗酮为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首次鉴定报道.结果表明:河南驻马店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28.59%)、龙脑(7.94%)、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6.62%)、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1-醇(6.56%)、樟脑(6.31%)、α-松油醇(3.82%),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强化提取怀菊总黄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怀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菊花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正交设计优选菊花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用芦丁作对照品,硝酸铝作显色剂,测定波长在510nm处,比色法测定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结论:优选提取条件是:A2C2B2;即用30mL70%的乙醇浸泡1.000g左右的菊花粉末12h,在超声波功率为150W的条件下,超声提取30min。  相似文献   

13.
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能最大限度获取所有类型的瘤胃微生物大片段DNA的提取方法,为后期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瘤胃微生物奠定基础。采用液氮冻融+溶菌酶+CTAB和SDS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瘤胃样品并充分破壁,再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异丙醇沉淀获得DNA粗提物,经过试剂盒纯化后得到瘤胃微生物DNA样品。经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本方法所提取的DNA包含细菌、古细菌、真菌及原虫四类微生物信息。因此,采用该方法提取的DNA可用于后期实时定量PCR或DGGE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茵陈总黄酮的提取及初步纯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3种极性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茵陈黄酮的静态吸附行为,筛选出了较优的吸附分离树脂,并对洗脱剂进行了优化.络合显色法用于茵陈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DM-301对茵陈黄酮吸附效果最好,70%的乙醇(体积比)作洗脱剂洗脱效果最好,解吸率最高.茵陈总黄酮的粗黄酮粉得率为17.8%,粗黄酮粉总黄酮含量为17.3%,茵陈总黄酮含量为干重的3.08%.  相似文献   

15.
通过正交设计确定银杏叶总黄酮用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对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其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0、提取2次、提取时间3min,银杏叶总黄酮得率为2.061%。银杏叶总黄酮进一步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以黄酮含量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选定D101型大孔树脂,以80%乙醇、2倍柱体积/h的流速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至3倍柱体积,为最佳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17.08%提高到44.17%。  相似文献   

16.
以显脉旋覆花根为试验材料,用乙醇和甲醇为提取剂,采用浸提法分别对显脉旋覆花根中总黄酮进行提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乙醇70%,甲醇体积分数50%,浸提时间均为24 h时,总黄酮的提取效果较好,乙醇和甲醇提取的总黄酮得率分别为2.33%和1.84%,乙醇的提取效果优于甲醇,总黄酮测定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9%,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新的天然抗氧化物,采用单因素试验、中心复合旋转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腺叶桂樱叶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并测试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是60%乙醇,提取温度为48℃,提取时间为4 d; 该条件下,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04.73 μg GAE/g DW,870.37 μg RE/g DW,DPPH的清除率为32.46%.该条件下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低于5%,由此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的二阶多项式模型可行.由此表明腺叶桂樱叶的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油页岩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以两矿区的6个样品为材料,采用SDS高盐、SDS液氮研磨、SDS反复冻融、SDS异硫氰酸胍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对总DNA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各方法提取效果差异很大,改进的SDS高盐提取法效果最好,各样品均得到约23kb较完整片段,且产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达9144~38685ng·g-1干样;以未纯化的DNA为模板,对16SrDNA进行PCR-DGGE,得到了相应的扩增产物及DGGE指纹图谱,说明该法适合油页岩样品.SDS液氮研磨和SDS反复冻融提取法仅能得到部分样品总DNA,且产率和纯度较低,而SDS异硫氰酸胍和试剂盒提取法无DNA提出,不适合此类样品.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墨旱莲中的总黄酮。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考察微波辐射时间、液固比、溶剂pH、提取级数等因素对得率的影响,确定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去离子水为溶剂,液固比(V/m)=25 mL/g,微波提取210 s,提取2次,此时墨旱莲总黄酮得率为1.42%,而常规水提取的时间为60 min,得率1.24%,故微波辅助提取法高效,省时。  相似文献   

20.
乌药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药叶总黄酮含量,研究乌药叶总黄酮的乙醇溶液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提取乌药叶总黄酮的较佳工艺条件为60%(v/v)的乙醇溶液,固液比1:60,70℃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在此条件下,乌药叶总黄酮提取率达3.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