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羽化规律及产卵习性进行了研究 ,找出了影响羽化及产卵的关键气候因子。即连续 5d日平均气温达到 1 2℃、RH在 6 8%以上时 ,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 ;连续 5~ 6d日平均气温高于 1 6℃时 ,出现羽化高峰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1 5 7℃时 ,出现羽化低峰。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始期早 8d ,羽化末期晚 5d ;雄成虫趋光性和飞翔能力强于雌成虫 ,但存活时间短于雌成虫 ;雌成虫的产卵量受产卵环境影响 ,不交尾的雌成虫产卵量极少  相似文献   

2.
短额负蝗交尾,产卵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外罩笼饲养及野外观察,发现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Bol.)在太原地区8月上旬为羽化始盛期,中旬为盛期,羽化后6d~12d开始交尾,交尾后7d左右开始产卵。短额负蝗交尾、产卵与温度、光照强度及时间都有密切关系。交尾比较集中的温度是22℃~30℃,光照强度为40lx~2000lx,1d内交尾比较集中的时间在12时~17时。产卵比较集中的温度是25℃~29℃,光照度为225lx~3000lx,1天内集中产卵的时间在13时~16时。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气象因子对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成虫繁殖的影响,2017—2021年5年间,统计并记录蝙蝠蛾的成虫羽化数量和产卵量,利用Paerson相关分析对不同气象因子与蝙蝠蛾羽化数量、产卵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讨环境因子变量组与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产卵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与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及产卵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日照时数与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及产卵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最高气温与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与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蝙蝠蛾成虫羽化数量和产卵量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4.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用扫描取样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7只(6♀♀,1♂♂)山魈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魈一天的活动时间集中在7:00-20:00,占总活动时间的95.30%,活动高峰有2个,最高峰16:00-18:00,次高峰9:00-10:00;12:00-14:00是白天活动的低谷,夜晚几乎都为睡眠;季节不同昼夜节律有变化,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早,休息时间晚,冬季则相反,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延迟,休息时间提早.  相似文献   

5.
文章用生物学、生态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了黄斑星天牛在林间的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在新疆伊犁地区,黄斑星天牛在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20日羽化达到高峰期,8月底成虫羽化趋于结束,雌成虫6月初开始产卵,7月上旬产卵达到高峰,6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幼虫其长达300余天,蛹期约15天,其生活隐蔽,成活率高。最后指出适宜的气候环境、特殊的栽植格局以及天敌数量、种类不足是导致黄斑星天牛发生、繁殖、扩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条纹叶甲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解剖表明,卵巢发育可分5级:乳白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产卵末期.本文描述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识别特征,为预测发生期与发生量提供依据.同时对条纹叶甲的羽化节律作一研究:(1)在室外自然暗条件下,成虫的羽化高峰为11—17时;(2)在室内自然温度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两种处理的羽化高峰均为11—17时;(3)在25℃恒温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8—14小时;光照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14—20时,在2—5时羽化率最低.这表明成虫羽化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进行桑天牛成虫饲养,并对其取食、交配、产卵、刻槽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在同一构树枝上取食时有部位选择行为,其先试探选择2~5个部位,选定后连续取食;雌虫的日取食量明显大于雄虫;成虫求偶交配行为分为求偶、抱对、交配、拆对等阶段;雌成虫刻槽产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明显区分为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成虫取食高峰期为6:00—8:00,次高峰期为12:00—14:00,上午取食量占日取食量的一半以上;求偶时间可达78~148 s,平均约119.56 s;每次交配的持续时间为312~605 s,平均约445.62 s;雌成虫咬刻槽的时间为15~25 min,每产1粒卵的时间为3~5 min;桑天牛成虫在1 d内产卵最多的时间段是20:00—22:00,约占日产卵量的1/3;产卵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雌成虫交配后可持续产卵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9.
臭椿内含物对光肩星天牛取食、产卵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容器中放置臭椿嫩枝叶及其木段以及喷施臭椿嫩枝叶水浸提物、乙醚提取物的小叶杨木段,测定臭椿及其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取食、交尾、产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制取食臭椿嫩枝叶,天牛成虫致死率达80%以上;在有选择食料(榆树嫩枝叶)的情况下,天牛成虫基本上不在臭椿嫩枝叶上活动;天牛成虫在臭椿木段上的交尾频次、刻槽数、取食面积比例等均为对照组的5%左右;臭椿嫩枝叶的水浸提物对天牛成虫取食、交尾等影响不明显,但对产卵、孵化具有显的抑制作用,产卵数为对照的35%左右,卵孵化率降低26%左右;喷施乙醚提取物进行强制取食,对照组天牛成虫的着落虫次、交尾频次、产卵数分别是处理的4.5倍、11.3倍、5倍;选择取食,处理组天牛成虫的着落虫次、交尾频次、产卵数分别是对照的27.7%,7.5%,7.5%。臭椿嫩枝叶的乙醚提取物对天牛成虫取食、交尾、产卵、卵孵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梢木蠹象是鞘翅目、象虫科的一种蛀食云南松、华山松害虫。在盐源县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内越冬。3月上旬越冬后幼虫在受害枝梢内取食为害,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始期,6月上旬为盛期,6月下旬交尾,7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出,7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防治技术主要是4月下旬至6月下旬采用人工卫生伐除虫枝集中烧毁及掌握有利时机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1.
温敏 《天津科技》2023,(4):112-114
美国白蛾是源发于北美洲的一种外来入侵种,具有“趋光”“趋味”“喜食”3个特性,对气味较为敏感,特别是对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厕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围树木极易发生疫情,为此分析了不同植物挥发物对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增效效果、不同波段LED灯对美国白蛾的诱捕效果和美国白蛾的昼夜活动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 6-甲基-5-庚烯-2-酮和β-罗勒烯以7∶3的比例混合后可以显著增加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相对诱捕率达28.33%;(2)LED灯355~360 nm波段的相对诱捕率为60.33%,是所有实验波段中诱捕效果最好的;(3)美国白蛾具有明显的昼伏夜出特点,主要活动时间为02:00—04:00,该时间段的相对诱捕率为28.02%。  相似文献   

12.
在(27&#177;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2L:12D条件下研究了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成虫的羽化、交配行为.结果表明:羽化全天可见,92%于暗期羽化.羽化高峰期在21:00~22:00之间,雄虫羽化率为22.12%,雌虫的为12.91%.成虫交配主要集中在羽化后的1~4 d,在羽化后的第2天交配率达到最大值.交配时间发生在1:00~9:00之间,5:00~6:00之间交配率最大为37.14%.  相似文献   

13.
成珍君 《甘肃科技》2016,(4):138-140
根据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的危害情况和发生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陇山榆树林场榆树营林区作为试验调查区,通过林间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陇山林区中华松针蚧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1a年发生1代,以口针刺吸油松松针汁液危害树木,主要以2龄若虫在油松松针上越冬,3月初开始危害,4月中下旬为雄虫羽化高峰期,5月初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交尾期20d左右,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至9月中下旬脱皮进入2龄,10月下旬进入越冬期。  相似文献   

14.
2014-2015年利用视频监控法对保定市动物园5对笼养黑鹳(Ciconia nigra)的交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黑鹳交尾最早开始于1月5日,最晚结束于4月24日.交尾持续日期平均为(14.60±2.967)d,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交尾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高峰期出现在07:00时和日出后的1h内;交尾时雄鹳尾部偏向性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持续时间为11~24s,平均交尾持续时间为(15.07±2.560)s,主要集中在13s;交尾后的鸣叫时间为2~11s,主要集中在2~3s;交尾过程中雄鹳尾部下压1~6次,平均为(3.47±1.068)次,主要集中在3次.  相似文献   

15.
板薯雅角叶蜂主要为害大薯(又名板薯)和薯蓣(又名淮山药)两种植物。在南宁市郊区一年发生不完全五代(含越冬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一雌蜂产卵36—178粒。幼虫期平均15.3天,成虫期4.3天,卵期6.5天,蛹期(含茧中的幼虫)21.7天。幼虫有群居习性,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便取食寄主物的老叶和嫩茎表皮。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喷2.5%溴氰菊酯10000倍,敌敌畏1000倍,乐果1000倍液,对大龄幼虫防治效果均达100%。  相似文献   

16.
中华暗蝗Dnpherula sinensis (Uvarov)在云南大理地区一年发生1代,蝗蝻5岭。主要以3龄蝗蝻越冬。成虫6~7月交尾产卵,产于土中的受精卵于8月下旬开始孵化。成虫体色有变化,呈3种色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饲养结合野外定点观察,对西北槌缘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西北槌缘叶蜂在宁夏六盘山林区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或草丛中吐丝结茧、预蛹形式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营孤雌生殖,产卵于针叶组织,产卵盛期为6月上旬.6月中旬幼虫大量孵出,啃食华北落叶松针叶,幼虫5龄.7月上旬大量停止取食,下树吐丝结茧越冬.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 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 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 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 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 h.  相似文献   

19.
红环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环瓢虫是草履蚧的主要天敌。调查表明,红环瓢虫在当地一年只发生一代。成虫越冬后,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产卵,4月中旬出现幼虫,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越夏而后越冬,直到第二年3月。  相似文献   

20.
摇纹幼虫是多数名贵鱼类及经济甲壳类的优良饵料。本文根据对习见种细长摇纹Ten-dipesattenuatus野外观察及室内培养后所得结果,详细记述了卵、幼虫、蛹的发生过程及成虫的繁殖生态,报道了室内人工采卵的实验结果。研究表明,细长摇蚊可以在不形成蚊柱的情况下,于人工控制的2m ̄3空间内交尾产卵,其重要条件为:湿度90%以上,气温23-26℃,光照强度200—1000lux,24小时内间歇照明,采卵箱内成虫密度应在500尾/m ̄3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