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人类学的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中与经济学对话的部分。它以人类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但与经济学对经济的理解不同。由于经济是嵌合在社会制度中的,经济人类学必须从人类全盘的风俗和制度中来着手自己的研究。它的领域比较广泛,不仅描述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组织、动作,还包括建立理论来描述制度脉络和影响,经济运作的动力等。  相似文献   

2.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已经到来,民营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环境,依靠自主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综述了人类学重建以来关于“中国式”人类学的讨论内容,并就这次讨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讨论。第二提出“中国式”人类学的讨论实质上是“人类学的本土化的问题,亦讨论了人类学本土化的背景、意义和缺陷。第三就人类学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中国人类学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医学人类学的简单定义,可以说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等研究领域上。要了解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与内部分支,不能不回顾其祖系人类学的轨迹。而所谓的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国人类学界对中国研究的想象,另一便是医学人类学在中国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想象。  相似文献   

5.
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苏的背景下,相对于净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下降,内需的贡献明显增强,但"重投资轻消费"的内需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短期性,从长期看,应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消费需求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等手段,逐步提高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在内需中的比重,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7.
部门改了,地方开了,政策用了,果实收了……所有这些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8.
族志资料 (含历史资料 )的发掘、积累和利用、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等条件来实现。另一方面 ,应用研究领域的扩大是中国人类学赖以生存和走向科际整合、迈向人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体系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四方面的内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为此必须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效率;优化产品服务,建设企业文化;提高创新能力,找准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面临着双重境遇。艺术人类学以其独具魅力的思想与方法资源,为中国美学在一种世界逻辑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确认以及寻找中国美学的自主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学在面对民间艺术或乡土艺术时所持有的"大"、"小"的文化视野,认为艺术人类学在中国大有作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则应扎根于艺术的田野。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与民族学科进入中国七十多年来 ,经历了 2 0世纪 2 0~ 30年代的本土化阶段 ,到 50~ 60年代已根据中国国情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人类学与民族学 2 0 0 0年中期会议在北京召开 ,表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类学家,不管是投师于国外或国内,至今为止,几乎不能使他们的发现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类学有用处。中国人类学的问题不是不够地方性,而是太地方性了。中国人类学当前所需要的是经过一个时期的本土化发展,然而再走出来,参与世界性对话。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人类学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对政治人类学进行学科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中国需要开展政治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周作人深受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周作人的人文思想和翻译活动,尤其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全景式地译介了希腊的神话、诗歌、戏剧,力图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思想、艺术、人生观、世界观,借以开启民众、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人类学是在批判人类学的“无时间感”中提出来的。它大体上经过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中国本土人类学的学术渊源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排斥“历史”视野。历史人类学本质上是历史的批判,但它又拯救了历史。历史人类学产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而且还体现为人类学的文化论与历史学的过程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将视觉人类学"工具化"、"技术化"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对视觉研究理论的陌生,导致视觉人类学被"边缘化"。视觉人类学的当代研究,不仅需要研究人类视觉文化遗物和通过镜像聚焦和折射的文化视像,还需要直接面对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面对不同群体的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和视觉行为,研究人类的群体性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