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充分借鉴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探索式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日渐成熟。本文试图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找到最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特征,用以归纳总结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写法上的传神魅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在人们关注下,中国歌剧作品得到普及传唱,均已成为经典.大量中国歌剧声乐作品已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作品在声乐教学中选择、运用情况,对未来中国歌剧作品进入教学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最爱,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2部歌剧。他在歌剧创作中突出音乐的主导地位,创造性地使音乐与歌词有机统一,赋予每个角色以独特的音乐形象,善于运用重唱的手法展开戏剧性情节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他的歌剧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音乐通俗易懂,具有德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西洋歌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末的欧洲就早已有雏形。但是,当时这类演唱形式并无名称,人类只称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1640年以后,才简称为"作品"或戏剧音乐,两者一经混合,又成为了"音乐戏剧"后来索性称为"歌剧(opera)"。本文对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在民族性、虚拟性、程式性方面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晗  黄群 《科技咨询导报》2008,(15):159-159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一种舞台艺术。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本文就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歌剧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两者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7.
歌剧是一种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精湛的舞台表演、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等特点使得歌剧艺术不断的蓬勃发展。其中《苍原》自1995年在辽宁歌剧院首演至今,它表现出了史诗性、开放性、戏剧性等三大艺术特点,在中国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威尔第歌剧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探究作为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歌剧大师所展现的艺术特性。以歌剧《奥赛罗》中第二主人公雅戈这一反面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以雅戈在歌剧中的音乐作为载体,从音乐主体、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的分析入手,从中找到歌剧艺术在其创作和舞台演绎过程中的艺术“经脉”,为今天的歌剧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喜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1):117-118
音乐与戏剧是歌剧这个综合艺术体里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歌剧自身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是改革的关键.蒙特威尔第、莫扎特、格鲁克、瓦格纳等歌剧作曲家在他们的歌剧改革中都以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来完善歌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现代经典的一部民族歌剧。歌曲《永远的花样年华》是歌剧中女主角金环的一个主要唱段,它热情讴歌了主人公金环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坚强不屈、追求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歌曲旋律优美、情绪起伏跌宕、音域宽阔、气息深厚,具有很强的戏曲表现性。音乐紧扣歌剧的主题内容,文词含义深刻,从音乐与文词的角度诠释了剧中英雄人物金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网络戏曲信息工具的源起,介绍了戏曲网络信息工具的定义,列举了国内主要的戏曲网络信息工具。  相似文献   

17.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推论“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1119-1125)之前。”辨析各家观点,从南曲戏文所用曲调、海盐腔的产生年代、南戏的流播以及祝允明《猥谈》中的一段记载四个方面,验证钱南扬的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阮大铖作为一代奸臣人品素来为人不齿,然其戏曲创作对于中国戏曲中风情趣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本文秉着"不以人废言"的观点,通过对《燕子笺》、《春灯谜》的分析指出阮大铖对于风情趣剧发展的影响,还其在中国戏曲史中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舞台时空问题是戏剧艺术的灵魂。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在表演形式和作品结构方面,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本质上是由于对时空处理采用不同方式所致。追溯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方式,理所当然的首先是对元杂剧中时空处理的研究。虽然南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但总体上还比较粗疏幼稚。而元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则首推关汉卿。在元代众多杰出的杂剧作家中,关汉卿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乃至当代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他多产而高质的剧作、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的编剧技巧、作品思想内容的进步性,都代表着元代杂剧整体创作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历史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