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屋檐下》创作之前,夏衍曾对奥凯西剧作《朱诺与孔雀》舞台化和影视化改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协助和主笔工作,后者在戏剧舞台上营造的都市感和悲喜剧的创作手法对前者有所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这一影响产生的具体过程和作品脉络,探究《上海屋檐下》在舞台上建立都市感的具体方式,以及夏衍笔下属于1937年上海都市的时代图景。  相似文献   

2.
夏衍是新中国电影的主要负责人。本文回顾夏衍三十年代创作电影的一些经验之谈目的是要知晓为何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为何会有左的传统因素,及左翼电影在意识宣传和商业收益之间如何做到平衡。  相似文献   

3.
顾锡东是浙江当代越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以现代的眼光关注和表现历史,其剧作将写实和写意风格结合起来,融合了哲理与诗情的美质,具有传奇的情节和精简的构成,达到了越剧创作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莎翁传奇剧是莎士比亚的晚期创作.这些剧作的主题与风格与其前期和中期之作都有明显不同,作者往往用离奇和意外的情节,使各种矛盾化解,呈现出"团圆"的结局,表现出宽恕、和解的思想.这一创作主题及风格的变化,既是时代与社会生活所使然,同时又是作者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仁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其拓展与延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内容的更新,包括"新增"叙事内容和"拓展"原有叙事内容。二是风格的拓展:丰富、延展了超逸风格,张扬、开拓了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6.
丁耀亢是一位被长期冷落的杰出的文学家,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均有建树。丁耀亢流传至今的四部剧作中,《化人游》是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这部剧作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界定为顺治四年(1647年),也就是丁耀亢作为贰臣降清以后。《化人游》所体现的丁耀亢的心路历程,是丁耀亢降清后的心路历程,是丁耀亢作为贰臣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是中国的第一部影视动画广告,从那时起,动画广告就成了广告中的一种重要类别,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从影片剧作、影视广告脚本、动画片中分析各剧作的叙事手法和特点,从中找到它们叙事手法的共性,并以最新的经典动画广告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动画独特的画面“语言”,总结出影视动画广告的叙事手法和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栖创作于小说与影视文学的张弦在小说界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影视界。其实,深入研读张弦的全部作品,作为小说家的张弦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不逊于小说。文章以张弦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背景,以其各时期的编剧作品为主线,阶段性地分析剧作的主题揭示与创作倾向,从中窥探张弦影视剧作的内核构成及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了解剧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全面了解张弦的思想及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话剧《茶馆》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剧作,其语言艺术体现了老舍独有的风格特点,也反映了一个时代语境的面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本文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该剧作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胡风和吕荧别具慧眼,早在40年代,就基于“纯正的现实主义社会学的立场”,指明了曹禺创作中的那种“超然的社会学的立场”,并达成了对于曹遇剧作的“内容的了解”,只可惜,时下的研究们并不深知这一点,依旧像当年的杨晦好那样,“在剧作主题的形式上兜圈子”。  相似文献   

11.
广州时期的夏衍有不少作品处于散佚状态,《在轰炸中生活》就是其一。此作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夏衍研究资料已有提及,但始终未见披露,呈现一种由"隐现"而"消失"的状态,且相关记载也值得辨析。此作初刊1938年6月29日上海《导报》第一版,后载1938年7月7日成都《新新新闻每旬增刊》创刊号,是夏衍又一篇描写广州大轰炸的力作,堪称夏衍名作《广州在轰炸中》的姊妹篇。《在轰炸中生活》表达更为曲折、细腻而又不乏机智与幽默,包含更多夏衍对自己及同人"在轰炸中生活"的个人化记录和书写,也更见理性深度与反思力度,具有重要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广州大轰炸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在其戏剧创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他不仅将传统的戏剧创作手法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而且还将小说创作技巧用于其戏剧创作之中。1920~1932年是奥尼尔创作的独特阶段,他将面具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入其戏剧创作,因此,面具在其剧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同镜子般反映和揭示了剧中人扭曲、变态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对我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诃夫的《樱桃园》对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影响主要在淡化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和非传统喜剧精神方面.在戏剧创作上,夏衍与契诃夫具有共同的现实主义审美倾向,却缺少了契诃夫式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代的青年田汉,集野气,血性、深沉的哀惋和本能的躁动于一身,用自己怦怦的心跳敲着那面艺术的罗鼓,赤诚地、执著地跋涉在中国话剧领域的荒原上,以其心的体验、肉的感应和灵的直觉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悲剧诗,痴人说梦般地向人们倾倒着一腔纯真、鲜亮的青春之血,走向喧嚣纷乱的社会现实,走进时人心灵的纵深地带。他的早期剧作就像一盘忠诚的历史录音带,客观而真实地记录着青年田汉艺术追求过程中的苦闷、感伤、思索和期冀。 在为期不长的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田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田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二十年代的早期剧作是其一生近百部剧作(含电影剧本在内)中最有争议的部分;而在对其早期剧作的纷乱争议中,他早期剧作所普遍表现出来的感伤色彩又是导致评论界争执不休的焦点。 没有必要否认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确为一层浓厚的感伤之雾所笼罩。直到今天,我们翻开那尘封的剧本,仍可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但是,现在的我们已不会再去简单地附合剧作者自己那近乎苛  相似文献   

15.
台湾著名小说家兼评论家陈映真自5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本文就他70年以后的创作思想及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勾勒出一条逐步觉醒,走上成熟的创作之路的作家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6.
陈天尺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剧作有着很强的舞台性。从他的剧作中,可知作者非常注意人物活动空间的安排,场景设计严谨,通过"幕"、"舞台旋转"等形式来灵活处理。陈天尺剧作中精致的舞台设计提示为实际舞台演出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得其戏剧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残雪从创作立场、荒诞风格到二元对立意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立场从非理性的叛逆立场转向了理性的自我探索;荒诞风格由贝格特式转向了卡夫卡式;二元对立意识由绝对对立转向了辩证对立。  相似文献   

18.
林琴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9-131
理查.施特劳斯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从事交响诗的创作,他的交响诗作品显示出世纪末的精神特征,是西方后期浪漫主义通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桥梁,同时他也把这一体裁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本文试着追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的源流,探寻前辈作曲家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是如何在汲取前人的艺术成果的同时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与钱钟书是我国四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两位大家。感知相依、情理相融的文体特征,机智幽默的行文风格是其共同之处,而出身教育、创作思想与个性的差异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散文风格,即洒脱容与、幽默雅谑与汪洋恣肆、谑而多虐。他们的幽默散文创作于当时国势日危的背景之下,于政治意义上固无足取,但在审美意义上却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究提供语言科学的依据,并且揭示转型背后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