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县域,处于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一头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另一头是广大农村。农村居住分散、产出稀少;而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正因如此,县域既是各种资源的主要供给地,也是生产大场所,是消费主群体。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区域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动机制构成的综合体,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的形成主要是市场交换的劳动区域分工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概念。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  相似文献   

2.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经济区是城市——地域经济综合体,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产物。全部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地域联系形成综合经济区,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地域联系形成部门经济区。它们都是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着的地域单元。而经济区划则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划分,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科学反映。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和建立,经济区划工作已初步开展。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3.
1.地域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建设必须科学地进行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2.经济区是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分工过程逐步形成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进行经济区规划需要有全国经济区划为依据;4.建议成立全国经济区划办公室,开展全国经济区划工作.  相似文献   

4.
周银珍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67-669,680
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不仅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且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离开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每向前发展一步都会提出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科学发展。同时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必将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伦理关系则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因此,生产科学和伦理产生于劳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源约束的经济平衡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广华 《河南科学》2012,30(1):65-69
遵循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基于索罗增长模型和最优理论建立了一个知识外生的,包含代表性厂商、不可再生能源生产部门、可再生能源生产部门、政府和代表性家庭在内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型,并研究了经济平衡增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均衡的条件是能源投入增长率必须和有效劳动增长率相等.最后从加大节能减排和资源税征收的力度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区域经济能否在国际(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是区域社会繁荣、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新疆应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分析产业结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利用区域的优质资源和良好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出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7.
西西伯利亚油气经济综合体是前苏联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组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各部门相协调的统一整体,是前苏联组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后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9.
赵然  杨传莹 《科技促进发展》2010,(1):I0037-I0038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劳动地域分工诸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含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应该包括提供正常的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条件,也应包括提供正常的劳动对象的条件。可是,有的书刊却把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说成是“就是指现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经济结沟是自身努力和国家布局的结果,地方教育结构也是这样。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点,是社会经济人才的成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就是要把教育的努力和经济的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形成“教育出人才,人才出经济”的良好的整本发展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说道:“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为了发展其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生产设备、革新技术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劳动生产大军。日本除比较注意(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发展大学教育外,尤为重视普及提高初、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日本现代产业各部门最重要的劳动力来源。这些年轻而又有一定知识的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者被称为“金蛋”,他们作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为发展日本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业区划与农业地域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区的形成农业是一个独特的生产部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地球表面上,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十分明显,人类利用自然发展农业,也发生地域分异的现象.太阳辐射热量因纬度高低而不同,形成了与纬度平行的自然地带.人类利用不同的自然地带发展不同的作物,形成不同的作物地带,就发生农业地带性的差  相似文献   

14.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各种城镇相互之间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定地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春市城镇体系是由一个大城市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大城市地域城镇体系,对地域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至对地域经济的全面开发与合理布局均有重要意义。长春市位于东北区和吉林省的中部,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  相似文献   

15.
<正> 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现代化的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日本尤为突出。世界经济统计数字表明日本经济增长率居七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首,1960——1973  相似文献   

16.
提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本源性原因,而物化劳动等要素是价值形成的条件性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应重视无形资产、智能化生产资料、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直接或间接从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的物质商品、精神商品、服务商品和社会公务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劳动形式。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及私营企业主劳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作为精神产品创造的生产劳动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重要内容;技术、知识和信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是重要的社会财富;精神产品生产的原创性和唯一性等特点决定了精神生产创造非物质、直接的价值.精神产品不存在代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以及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时间都是复杂劳动时间.精神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不是在部门和行业的竞争中最后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精神产品本身的原创性和垄断性,所以,生产精神产品所花费的个人劳动时间直接决定精神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级黑非洲包括从撒哈拉直到非洲大陆最南端好望角的整个部分,面积二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政治上的特点是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上不发达。黑非洲经济像所有殖民地经济一样,主要的生产是农业,甚至是单一农作物经济;此外还开采矿产原料并把它们送到国外加工,即送到宗主国以及西欧和美洲资本主义工业国去冶炼。由于黑非洲很少地方工业经济,几乎所有劳动者都从事农业、建筑业、商业、机关职员和手工业等工怍,这些人组成黑非洲的工人群众。在农业中广大劳动群众是农民。许多年来黑非洲人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以耕种为生,这些土地上的作物如可可、咖啡、香蕉、棕榈、剑麻、棉花、花生等都是用来出口的。根据官方统计数字,黑非洲经济基础80%是在农业方面,受欧洲殖民者剥削的农业工人及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的农民,形成广大的劳动阶  相似文献   

19.
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农业是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并在其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农业是国民经济部门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包括人、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种子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四大生产要素。从农业起源发展到现阶段,实际上农业的发展历史就是四大要素的进化历史。根据人类对农业系统中自然资源改造的程度和投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