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GPS-RTK的长距离测量特点使之在码头沉桩定位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GPS-RTK沉桩定位原理并对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围绕沉桩定位过程中影响船舶运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船舶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船舶运动规律、施工需求,提出了“分方向定位法”,该方法在满足码头施工沉桩的精度情况下,较大幅度提升了沉桩效率,经过实际运用该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介绍了舟山煤炭中转码头项目卸船码头的桩基施工,从沉桩设备的选择、管桩施工顺序布置、管桩运输、测量定位沉桩等过程对大管径、大长度钢管桩施工工艺作了介绍,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GPS打桩定位系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湾跨海大桥位于杭州湾中部,是目前世界第一跨海长桥。介绍了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在杭州湾跨海大济桩基定位中利用GPS打桩系统打桩定位的方法及提高定位精度的主要措施。实践表明,该方法较常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可实现全天候施工,减少了环境因素的制约;能够为沉桩定位提供精确的数据,保证了沉桩的质量;若将GPS打桩定位系统的现场数据发送到任意授权的固定电脑,使得任何接入互联网的地方均能够实现同步、精确、可视的打桩定位现场再现;节约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GPS测量技术在海洋航务工程中钢板桩施打定位的应用.结合南通洋口人工岛工程实例,分析研究钢板桩施打定位过程中GPS测量的内容,详细介绍了GPS在铜板桩施打定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流程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GPS技术应用于钢板桩施打定位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大型港口项目的工程实例,利用静载试验、动载试验、应变测试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在试桩桩身的相应位置安装电阻应变片,沉桩过程中进行动载初打试验,经过一定的休止时间,再进行动载复打试验;然后搭设水上试验工作平台,进行静载试验,并同时进行应变测试.三种试验手段综合应用,互为补充,为确定主码头桩长和调整桩尖结构型武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解决了密实粉土层的沉桩可行性问题.试验成果弥补了该区域试桩资料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巧用CAD建模解决码头碰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志 《科技信息》2010,(29):311-312
码头桩基工程碰桩验算常用公式法,当桩基工程复杂时公式法验算工作量较大,且桩基的扭角不一定为偏移角度。本文巧用CAD三维模型的命令在桩基施工前配合设计进行碰桩检验,直观地观察碰桩现象和调整桩的要素;避免了沉桩过程中碰桩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桩基工程的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8.
在高桩梁板式码头工程施打斜桩时,往往利用测量基线进行直角交会定位的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该方法的操作及计算要点、优点与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9.
GPS实时动态定位海上打桩定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PS的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进行打桩定位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相对于船体固定的船固坐标系统,并研究船固坐标与工程坐标相互转换的方法来实时计算设计高程面上桩中心的坐标,以及桩身的方位,采用在桩架上安装测距仪,建立桩架三维坐标系统并与船固坐标进行转换来测定桩与桩架的相对移动,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沉桩方法对预制桩施工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桩方法显著影响预制桩的施工残余应力,为此通过计算模拟对此进行研究.计算模型采用桩一土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关系及残余摩阻力折线型分布假定,通过对预制桩沉贯和回弹过程进行能量分析,建立了施工全过程能量平衡方程.以沉桩循环为纽带建立桩侧摩阻力的退化模式,实现不同沉桩方法下残余应力分布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沉桩循环越多桩身残余应力越小,桩端残余应力随总沉桩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型衰减.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
首次将模态试验分析和动力修改技术引进到大圆筒码头,通过大圆筒码头模型4种约束边界下的模态试验分析,得出大圆筒结构模态频率,模态振型规律,并结合动力修改技术,找出了质量和刚度修改的最佳位置和修改量级,为大圆筒码头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码头面板尾部开缝和面板上开孔2项措施对减小波浪对斜坡接岸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冲击的效果,在波浪水槽中进行了相应的规则波模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研究了开缝和开孔对面板上波浪上托力冲击特性、压强分布、上托力大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面板尾部开缝对冲击压的大小和位置有一定影响,对冲击压的影响和开缝宽度有较大关系.开缝对总上托力的影响有限.开孔后总上托力变小,并且开孔数越多,总上托力减小得越多.但板上开孔对减小冲击压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高桩码头用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与模型试验成果的比较,推荐采用弹性支座弯剪梁法求排架分配的水平力.文中还探讨了高桩码头的跨数、跨度、排架抗侧移刚度等发生变化对力分配值的影响.最后,依据弹性支座弯剪梁法提供了确定典型排架力分配系数的图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工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土工格栅复合土体强度指标的分析方法.针对板桩码头工程,在板桩墙后采用以土工格栅为筋材的复合土体进行回填,按照该计算方法确定复合土体的强度,并据此对板桩码头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板桩墙后的回填土体中加入土工格栅可以提高复合土体的强度,减小回填土体对板桩墙的主动土压力作用,从而优化板桩码头结构,降低工程造价.实际工程应用表明,在板桩码头板桩墙后采用土工格栅加筋回填土,对减少墙后土压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桩码头承载能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NSYS软件,按照实际的结构形式和约束条件建立有限元空间模型,对某改建后的高桩码头拟放置25 t和50 t门机的承载能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各种荷载作用下码头各构件的内力及群桩中的单桩桩力,并将这些结果进行荷载组合后与码头各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码头中的基桩和轨道梁均满足承载要求,但对横梁需作适当加固后才能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高产月渔船返港卸鱼的概率服从二项分布,分析渔船离开卸鱼码头后停靠物资码头的分布规律和渔船离开物资码头停靠加冰码头的分布规律,从而推导出物资码头和加冰码头泊位数与等待停靠物资码头和加冰码头渔船数间的关系,并提出物资、加冰码头泊位数最大值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载模式下全直桩码头结构Pushove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苏某全直桩码头结构段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选取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加载模式,采用SAP2000软件,分别对全直桩码头横向和纵向进行Pushover分析。研究了加载模式对结构对称性、结构顶点位移与基底剪力的关系曲线、屈服破坏机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加载模式对码头横向的分析结果总体差别不大,但对码头纵向,由于桩基刚度对纵轴不对称,一阶振型加载模式的分析结果与其它四种加载模式相比有较大差异;码头结构横向抗震能力高于结构纵向抗震能力;桩基塑性铰一般由陆侧向海侧发展,同一桩基,由底端向顶端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码头本身结构形式对港内波高分布及越浪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整体物理模型试验,以某码头扩建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了普通沉箱码头及开孔沉箱码头港内波高分布以及不同面高程下的越浪量。【结果】开孔沉箱码头在减小港内波高及越浪上相比普通沉箱码头更有优势;码头面高程是影响越浪量的重要因素。【结论】为有效地控制港内波高及减小码头越浪量,工程中可优先考虑采用具有良好消浪性能的开孔形式码头,同时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码头面高程。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高桩码头振型反应谱抗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桩码头结构非线性地震时程分析时由于桩群数量众多,计算量过大,需要采用简化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超级桩的概念,将结构的桩群分组形成超级桩,用多个超级桩码头结构替代原结构,超级桩的刚度取为采用pushover分析得到的高桩码头力-位移曲线上对应于目标位移的割线刚度,阻尼采用等效阻尼,对超级桩模型进行弹性振型反应谱分析求解最大目标位移.将算例简化方法分析结果与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数值比较接近,表明超级桩模型可以用于估计地震下高桩码头的最大位移值,从而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分离卸荷式板桩码头中地下连续墙内力和变形情况复杂且无完善的计算理论的现状,利用原型观测技术获取某港区10万t级分离卸荷式板桩码头在港池浚深期及码头运营1a期内的监测数据,探究新型板桩码头结构中地下连续墙在各种工况下的工作性状。基于原型观测数据,推算分析地下连续墙和遮帘桩的水平位移,拉杆拉力,地下连续墙海、陆侧土压力及地下连续墙海、陆侧竖向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变和弯矩。结果表明:分离卸荷式承台和遮帘桩能够起到卸荷作用,减小地基土层对地下连续墙的侧向压力;地下连续墙内力和水平位移较小,码头实际运行状态良好;码头进入满载期的地下连续墙弯矩绝对值最大,最大正负弯矩分别为891kN.m和-693kN.m(弯矩以墙体海侧受拉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