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成功与否决定于艺术家赋予艺术品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力量。巴金小说的成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倾注了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对理想的追求的激情。但他的情感倾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激流三部曲》充满了悲愤的谴责;《爱情三部曲》则包孕着热情和冲动。那么写于1944年的《憩园》,倒底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撑着它的艺术框架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抗战后期,巴金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严峻,在写作《憩园》前后,他创作了一系列真切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如《第四病室》等,并以此表达他对人生的态度。期间两回成都,看到了使他难忘的老家,听到五叔的死讯,这一切不禁唤起了对过  相似文献   

3.
陈丹晨的《巴金全传》充分展示了巴金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过程,揭示了巴金纯真、执着、正直、善良的品格,是理解和认识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传记著作.陈丹晨在对《巴金全传》的书写中无意识地显示了自己执着、耿直的个性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他走进了巴金的心灵深处,写出了真实的巴金.透过《巴金全传》,可以看到传记作者陈丹晨与传主巴...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巴金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意向更加多元的新阶段。21世纪对巴金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个持续不衰的话题;有关巴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他的《家》、《寒夜》、《憩园》等作品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家》、《寒夜》等小说引发的对巴金家族小说的关注是研究的新热点;对巴金散文创作尤其是《随想录》的关注依旧是巴金散文研究的重点;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对创作主体的思想、人格结构、内涵及其意识、道德观、文艺观的方面投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巴金作品,所取得的成果颇有深意。但巴金研究在新世纪也存在着薄弱点。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共150篇,42万字,大部分是对"四人帮"及现实中的封建流毒的批判,既有悲壮的怀人之作,也有对自己创作生涯的追忆;既有出访海外的深切感受,也有对文艺问题的独到见解。正如巴金所说,他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就是要"酬答友情","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朴实,自然,流畅,清新刚健,是《随想录》语言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方面对巴金的《家》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对比阅读:(1)想逃避家庭影响的巴金在《家》中留下了对家族的深深留恋,而向往祖光荣光的福克纳却在《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消解了家族的梦魇;(2)巴金《家》的成功与缺陷均根源于那与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和一致的"青春情怀"、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长处与不足亦缘于那与指向过去相一致的"暮年意识";(3)《家》关注的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家庭制度的罪恶,是一种现实关怀.《喧哗与骚动》则是对家庭结构中人的存在境遇的形而上思考.是一种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烽火》周刊是1937年抗战初期巴金、茅盾等四社同人在上海创办的同人刊物,其后发展成为"商业杂志",曾畅销一时,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巴金对《烽火》周刊的创刊、发展、发行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文学界、史学界对此关注较少,难免遗憾。我们从"巴金作为发起人、创办人和发行人在《烽火》周刊的诞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巴金坚持抗战思想对《烽火》周刊团结文艺界同仁共同声援抗战刊物理想的影响;巴金刊登在《烽火》周刊上的作品如何践行其办刊理想,丰富其作品内容"等三方面探讨巴金与《烽火》周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巴金的创作而言 ,如果分析《激流三部曲》或者《寒夜》才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特意选择了《爱情的三部曲》中的《电》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规。《电》诞生的时候就生不逢时。出版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当时的评价中 ,这部小说也是有争议的。《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家》相比 ,现在读它的人一定也没有那么多 ,这是一部逐渐要为人们所遗忘的作品。实际上不仅是《电》 ,现在很多人认为巴金已经过时 ,巴金只是讲革命 ,讲反封建 ,等等。我觉得是不对的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今天我们重读巴金的小说 ,会发现他的小说里还包含了很多问题 ,…  相似文献   

9.
《寒夜》是巴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阐释者甚众,文本意义迭出。当前,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方兴未艾,《寒夜》起于巴金的重庆地方性体验,展现重庆地方性色彩,是“地方路径”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批评出发,可以发现巴金在抗战后期的重庆形成的“场所意识”及其推动绘制《寒夜》故事空间地图的内在逻辑,也能够更好地阐释其中蕴含的外层地理空间与内层活动空间各具特色的叙事状况,进而深化对《寒夜》人物心灵塑造和悲剧主题表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一部和当下思想文化状况有着极高关联度的作品。《随想录》特定的思想内涵奠定了文本在读者中传播的基础,借助大量印行、多次论争以及多个传播节点获得大众读者、专业读者、当代作家的积极反应,其思想启蒙意义得到了高度释放。巴金《随想录》中影响最大的话题是"讲真话"。对共同的思想文化命运的关心是《随想录》能够继续传播下去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