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了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体系与模型,评价模型显示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系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本体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西河古镇的10类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价值评定,评定结果表明,其聚落格局文化景观的价值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传统文化及民居建筑在古镇现代化进程中的继承和发展,探索其文化深刻内涵,从渝东北地区古镇的地理经济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指出保护特色民居,尊重地域文化,制定完善,细化修建规划,以人为本,努力挖掘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弘扬传统文化、尊重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阳 《工程与建设》2012,26(3):341-342
位于皖中地区的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也自成体系,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刘同兴隆庄建筑空间分析,对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特有的建筑空间关系中总结出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解读传统村落价值空间的流域性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聚类有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态;(2)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湘西少数民族、湘南汉族两大集聚区;(3)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公路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而城市化率和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影响力次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最弱;(4)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在村落分布条件类似的区域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7.
吉安传统村落受庐陵文化影响历经岁月积淀,大量保存至今,价值深厚,而村落空间特征是解析其遗产价值的基础。通过选择空间布局、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作为视角,得到吉安传统村落在空间构成方面丰富美观、空间关系方面多元变化以及空间氛围方面独具匠心的外部空间特征;选择民居厅堂空间为典型视角,得到其空间氛围极具感染力的建筑内部空间特征。并且联系吉安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庐陵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影响吉安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从而总结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特殊的华侨文化,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村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东西文化交融的村落空间形态.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落的总体布局以及由于欧式建筑的出现,在建筑尺度、装饰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冲击上,充分反映了侨乡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民居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物质承载体,苗族民居蕴涵着苗族的丰富的宗教信仰、族群历史、伦理道德等文化精神。通过对苗族民居建筑空间功能的分析,以神龛、退堂、美人靠等苗族建筑文化特点,结合起居空间布局,剖析苗族建筑空间秩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石桥古镇历史与风俗蕴育了石桥火龙这一特色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对石桥火龙这一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活化石"进行考察,并基于文化符号学视角对其进行传承问题探索后指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推动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是推进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基本保证、媒体的宣传作用是促进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游艺方式方法创新是推动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化测度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南水乡古镇的基础是水,水因子滋养着这里的水稻文化、桥文化、船文化、渔文化,形成城镇布局和建筑空间,进而酝酿了温柔秀美的江南水乡文化.文章从水因子角度,通过对太湖流域六大古镇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分析,归纳了江南水乡古镇的一般地理历史特征,并分别就地域分布的地理特征、形成类型上的特征、内部空间特征及其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江南水乡古镇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回答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正楠溪江传统村落群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而其景观格局在当代商业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发生着改变。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苍坡村进行调研,分析其选址特点、街巷格局以及节点空间,对其景观格局特点进行提取,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石屏县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460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而在微观层面则挖掘其民族空间分布规律和文化特色,探究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适应性法则.结果表明:石屏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坝区高密度,山区低密度"的特点;民族分布总体上具有"一横一纵,两走向"的空间结构,即汉族分布在贯穿中部坝区的东西横线上,彝族则分布在南北山区两侧,形成贯穿石屏县的纵线;通过对民族在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得出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一对应的适应性法则.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应从适应性角度出发,守住其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