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在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召开,中国申报的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兼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为了研究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章以河东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名镇名村的2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方法与不平衡指数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型、局部呈集中型分布,且在乡宁县与襄汾县交界处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集聚带;地形、海拔、河流、坡向、坡度、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加之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自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六大部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挖掘工作,并经过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先后分5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藏羌彝等民族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这里世居的各民族交汇错杂、多元一体。由于历史原因,本土民族村落档案损毁散失严重,且大多数民族没有从古到今相沿习用的本民族文字系统,记录记载的方式相对单一,档案史料存积有限;而较为丰富的口头遗产又容易被流传异化、难于考证;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村落的文化生境非常脆弱,消失速度往往快于抢救速度,村落档案工作已严重滞后于村落名录尤其是整体保护工作。依法建立专门适应于攀枝花市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地方法规体系,有效整合高度适应本土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资源体系,科学构建充分适应于攀枝花市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内容体系等是重构攀枝花民族传统村落档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在城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村落逐渐减少。传统村落本身包含着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至关重要。截止到2020年7月,我国已公布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共计6819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今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旅游开发式、生态博物馆式等等。但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能达到全要素保护的目标。而数字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公布的6 819个传统村落名录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型"分布特征,形成四大集聚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各省(区、市)及市、县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多分布在省域边界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主要分布在远离平原粮食主产区的河谷、盆地、低山、丘陵和中高山的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经济和交通欠发达的阳坡地区或沿河地区;影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坡向、人口密度、河网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农业用地、交通密度。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CNKI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主体与对象、保护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2)保护主体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村民主体,保护对象逐步由建筑单体转向村落系统、从个体村落转向区域整体;(3)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保护效果评价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但在理论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现代化、保护主体参与机制、保护对象区域网络化构建以及活化保护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未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重点加强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文化提升与区域网络化保护方法探索、动态追踪保护与活化保护模式与机制研究等方面,从而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平,以重庆市7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庆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重庆市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酉阳最多,秀山次之,主城区数目寥寥无几;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呈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少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存在2个一级集聚区,即黔彭酉交界处和酉秀交界处,次一级的集聚区有涪陵西南部、忠县西南部、江津西部等;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传统村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作为乡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江西境内传统村落最为集聚的庐陵地区为例,探索基于村民视角的钓鱼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成效,通过对比钓源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现状,指出了村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内在动力、基本条件、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观念转变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性的建议,以期最终达到发挥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能够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削弱了当代大学生作为城乡规划师,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观念。传统村落不仅需要保护其物质外壳,更需要尊重和认同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德育"的回归去重建传统村落保护人才的"德",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人才丢失的"乡愁",建立基于"德育"的城乡规划专业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培养模式,让诗化的村落"化"人,让人生的诗化"化"村。  相似文献   

14.
以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前3批名录的江西省传统村落(共125个)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平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状态,各个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2个集聚中心,即赣东北的婺源县传统村落集聚区和南昌-进贤-丰城交汇的集聚片区,3个次集聚中心为抚州金溪县、吉安市城区和吉安县;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与海拔高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存在高-高海拔村落集聚、低-低海拔村落集聚现象,且绝大多数村落逐水系而分布;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近一半数量的村落分布在距离县城、中心市较远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梯田区传统村落及其梯田系统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瑰宝,分析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对梯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梯田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核密度估算和地形梯度方法对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数量关系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在地州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性,并在地州市内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梯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和安顺市呈现显著密集的分布密度;从垂直特征上看,贵州省梯田区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缓坡和缓陡坡,其优势地形梯度等级为第2和第3等级,低地形梯度等级和高地形梯度等级上的梯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少,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表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研学资源.因此,立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学的资源与功能,结合乡村旅游及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传统村落遗产研学系统,涉及研学群体、研学教育、研学活动空间、研学设施、研学保障5个子系统,并对系统核心要素的村落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传统村落教育功能、深化乡村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