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地震是常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研究地震的目的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更好地解决地震的预测、预报和控制地震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常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研究地震的目的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更好地解决地震的预测、预报和控制地震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变现象。它不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以其无法抑制的破坏力量严重地干扰社会生产和生活。严重的地震灾害迫使我们去探索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灾害性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实现抗震减灾的宿愿。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目前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分析预报、地震灾害预测和辅助决策、地震区划等地震学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克菊 《科学观察》2009,4(5):14-19
地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是指发生在地壳中的构造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一旦断裂,能量便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强度较大的地震被公认是自然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地震的研究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社会需求,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地震预报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等。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6.
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总结和论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研究煤岩体系发生冲击地压理论方面的进展,探讨了在冲击要理方面研究的趋势,并对国内外现今所采用的预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今后在预报预报工作和防治措施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斌 《安徽科技》2008,(10):46-47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地震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强烈地震常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因此,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本文分析探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的基本抗震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璇  田秀丰  汤倩  徐钦 《甘肃科技》2014,(7):66-69,87
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作为全球强震活动最频繁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所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尤为严峻。通过地震预测和预测基础上的防御来减轻地震灾害,是防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近年来,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受到了各国地质专家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简要总结了我国在强震机理与预测方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差异,介绍了张国民研究员提出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以及岳中琦博士提出的地震发震断陷沉积盆地缝洞高压天然气体沿低强度面致破裂岩体、再隆起地层反弹理论,并且从板块运动、块体运动与变形、深浅构造关系3个层次着手,研究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式和前兆机理,探讨强震孕育的深部环境及预测方法。尽管目前的研究及所取得的进展还是初步的,但其为探索强震成因机理、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供了许多科学启示,也为强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30多次成功预报了中、强地震的发生;近20年来国外有些地震学家对几次强震预测失败感到失望,逐渐将地震研究的主攻方向转变为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鉴定、加强建筑物抗震措施和建立现代数字台网,以便迅速准确确定强震的发生地点,可以即刻到现场救援;国内地震界部分地震学家受他们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也放弃了对强震预报的努力。所幸的是部分专业和业余地震学家仍在强震预报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破坏性地震震害表明,强烈地震是导致桥梁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特大桥梁的运营安全性和结构重要性,许多国家加强了桥梁强震的观测和研究。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6140座桥梁受损。对桥梁进行强震观测,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受震动情况,及时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并为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将对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非常重要。本文基于悬索桥的地震响应分析,探讨了大跨径桥梁数字强震动监测系统方案,以期为桥梁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状态诊断和病害处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预报地震,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活动知之甚少,人类知识水平还达不到准确预报地震的程度。人们对大地的了解,基本上局限在与经济活动及居住交通相关的空间尺度上。虽然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能够初步了解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大体情况,然而,这些知识距离预报地震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2.
地震与旅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和性质是有根本区别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旅游则是人类的一种游憩与康乐的地域活动。然而,就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来说,它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实,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地震灾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人们目前还不可能采取科学技术手段来加以消除。探索与予报地震的发生和予防,以减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又是地震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地震这种巨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宏观性的众多的地震遗迹,如能加以保存和研究,这对于研究社  相似文献   

13.
卓然 《青年科学》2008,(Z2):12-12
地震预报的难度目前在地震研究圈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短期预报不  相似文献   

14.
李湘洲 《科技潮》2000,(4):25-25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一种形式,它虽然是难以准确预报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它有规律性和先兆性,因此其危害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轻的。相信将来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知识时,能够发明一些办法来抵御地震灾害甚至用地震的能量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是地球上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经济相对集中,自然灾害发生导致的损失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呈上升趋势。本论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我国1979年到2012年间地震科学领域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文献,并以这些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我国地震监测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变化情况,从而对地震监测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在地震监测领域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中国地震局是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震监测领域研究力量最强,其次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1979年-2012年,地震监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地震机理、地震监测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地震灾害。山东省是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渤海、黄海沿海地震带,郯城—莒州(今山东莒县)地震带,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研究古代山东的地震灾害,有利于我们掌握地震规律,增强防患意识,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7.
防震减灾工作,从整体而言,就是坚持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抗震和应急救助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确保社会稳定。从我们地方政府和地震部门来说,就是要认真贯彻上级地震部门指示精神。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从而有效保障我区经济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仍然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而其带给我们的伤痛也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对于这场在无预警状况下发生的浩劫,我们感到研究地震的预测预报,对我们人类进行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就地震预测的方法进行一番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