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苏榆《源氏物语》是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出自一个日本女性的笔下,蜚声文坛人、九百年,令无数艺术家、评论家所注目、倾倒,研究热潮至今不衰,其研究资料、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但象陶力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  相似文献   

2.
成瑞 《科技信息》2008,(30):220-221
“もののあは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渗入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令日本文化别有一番沁入心脾的韵味。"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文学和历史的产物,它被认为源于紫式部的笔下,《源氏物语》就是这一美学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因此,本文试从“もののあはれ”的发源处去探究它的真意。  相似文献   

3.
紫姬是《源氏物语》众多妇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完美女性,作者紫式部通过紫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紫式部心目中理想女性构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同时,紫姬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紫式部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源氏物语》中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上)陶力如果说,日本中古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在她的长篇巨制《源氏物语》中是通过对众多受难女子形象的刻划、从两位关系的角度否定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的,那么,在她涉笔作为贵族...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氏部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写成《源氏物语》。紫式部在小说中试图探索一条借助爱情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但时代的不合理性与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得故事中所有的爱情都以沉重的悲剧结尾,而紫式部在反复论证与探索之后也只找到了两条绝望的答案——死亡与出家,在无奈之中给作品划上了未完的句号。小说通过写源氏荒唐曲折荣耀的一生,给人们展示了皇宫贵族华丽、腐朽、淫乱的画面,暴露出贵族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矛盾,揭示了贵族上层精神崩溃和必然没落的趋势,宣扬了往生净土的佛教思想和观念。纵观《源氏物语》,从情节到结构安排再到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结局,无不贯穿着、渗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本文试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依据,对《源氏物语》的悲剧性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紫姬无疑是《源氏物语》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出身高贵、气质高雅,品貌端庄、性情温柔,但是她不得不交出了作为人的全部自主权,以别无选择代替了一切选择。紫式部通过其婚姻真实地再现了这位外表平静如水、内心隐忍顺从的贵夫人所怀有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以及这痛苦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中一脉相承着大和民族共有的审美特性“物哀”,本文主要从川端三部代表作中阐述了“哀”中之美:哀怜中蕴涵感动、悲伤中透出壮美。  相似文献   

9.
对《文选》所收东汉马融《长笛赋》中“哀姜”的注释 ,有鲁哀公夫人、鲁文公夫人两说 ,在《左传》中鲁庄公夫人亦称“哀姜”。结合版本差异、人物生平及《长笛赋》中具体语境 ,认为《长笛赋》中“哀姜”是鲁文公夫人  相似文献   

10.
“物哀”是日本文学、美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川端的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具体体现为:强调自然风物;侧重抒写恋情,哀的底蕴、美的追求;“知物哀”的圆融化境。  相似文献   

11.
围绕《春琴抄》里唯美中的浪漫性及叛逆中的顺从性来集中阐释一个问题,即它的民族古典性之本。作品融合了西方唯美派的“现代”,并在春琴表面叛逆实则被现实所俘、佐助表面唯诺实则超脱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观念唯美的世界展示中,演绎出了一个以日本物哀审美为基础、以现代唯美为旗帜的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一曲撕裂人心的日本妇女的哀歌,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日本归女的悲剧命运。作品中所描写的贵族妇女如此公开、合法地被贵族男子作践、玩弄的痛苦生活,以及她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的畸形心理,令人震颤!这部作品出自一位多年供职朝廷内宫,熟谙朝廷秘事的杰出女作家紫式部之手。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历程十分曲折,其文学风格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由表现孤儿情感、描写自己爱情失意的“私小说”到体现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美的文风的转变;二是转向二战后以《千只鹤》、《山音》为代表的主要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的风格。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川端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15.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苏轼大量的散文作品中,有一类“哀祭文”多年来不太为人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拟从苏轼“哀祭文”的情韵流变、情感意绪角度,去评析其作为古代应用文体的独特审美价值。苏轼“哀祭文”既是北宋散文的一朵奇花,也是古代散文中的“至情至性,呕心泣血”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对“娭毑”一词的解释是:“娭毑,(方),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在客家话中,普遍称祖母为“哀姐”,外祖母为“外哀姐”。李永明的《衡阳方言》,娭毑则是指称母亲。古华的《芙蓉镇》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有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娭毑,也只在胡玉音从部队医院回到老胡记客栈后,才偷偷地来看了看投生在苦难里的崽娃,留下点熟鸡子什么的。”这里的“老娭毑应是湘语中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6,(3)
据法新社2月6日报道,此前,人们曾证实猴子、老鼠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能够认知不同的语言;而这次人们首次发现,鸟类也具备这种能力。日本研究人员给文鸟(爪哇禾雀)听英文版及中文版的两部日本名著的录音。这两本书分别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研究人员之所以没有用日语进行试验是因为这种语言鸟平时经常听到。研究的具体过程如下:让一只站在杆上的文鸟先听英语录音,然后才允许它吃东西;接下来,研究人员随意播放英语和中文录音,但是只有当文鸟听到英语录音跳到杆子上后,才允许它吃东西。研究发现,文鸟成功分辨出英语录…  相似文献   

19.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为代词。它所称代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指示,起泛指作用。但“之”字用为代词的其他一些功能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例如: ①“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传·哀十六年》) ②“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例①的“之”如果说是仅起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那么它就是连词,“令尹之狂”便成了主谓短语,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了,主谓短语又怎么能独立成句呢?例②“之”字出现在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