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体,要很好地坚持这一原则,就需要将关心、理解、尊重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不可将其简单物化,同时要注意将情感运用与理性诱导结合起来,从而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真正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坚持邓小平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改革高校“两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施电化教学是学生接受政治理论信息方式的深刻变革,可以增强“两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时代感,加大“两课”教学的知识容量;案例教学法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讨论法是创新思维的摇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分析提出了邓小平的改革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改革应坚持“两条”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的改革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发展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实事求是”的社会发展思想基础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发展价值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社会发展机遇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趋势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论;“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中心论;“两手抓”的社会发展协调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发展动力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社会发展手段论”;“依靠科技和教育”的社会发展依靠论;“关键在人”的社会发展关键论;“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社会发展速度论;“三个有利于”的社会发展标准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寓学习兴趣的培养于思想政治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兴趣来自需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参与机会,培养和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丰富感性材料,激发理解需要;展现理论知识的有用性,满足成才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6.
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坚持体育锻炼。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丰富体育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思想是在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和终身教育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将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大众体育的兴起和学校体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汪兴泽 《广东科技》2013,22(8):28-29,35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有调节作用、感染作用、动力作用和强化作用,要充分发挥情感的这些作用,就要坚持‘“睛”的投入与“理”的启迪相结合;坚持适度用情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坚持“传情”与“解难”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开好这门课,必须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为此,必须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服务的宗旨;建立组织及规章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只有这样,高校后勤改革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 ,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毛泽东基于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思想 :在教育内容改革方面 ,毛泽东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并提倡减少课程门数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毛泽东主张采用启发式教授法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倡导自学 ;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 ,毛泽东主张用题目公开 ,有些课程不一定考的灵活方式 ,鼓励学生的创见。同时 ,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具有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坚持群众路线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同;任何一个社会从总趋势看都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社会发展总要有衡量的尺度,但在不同的层次,尺度也不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发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的强烈呼声;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表现了以民为本的发展目的;在发展的策略上,坚持了手段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坚定性的统一;在发展战略上,既强调重点突破,又坚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动力上,既看到多种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又紧紧抓住时代的主力;在发展的机遇上,强调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稍纵即逝的发展契机与实践主体有准备的奋力捕捉契机的统一。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内涵,表明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处处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现了他博大的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以人民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以民为本”的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根据对小平德育思想,对当前“两课”改革的关键、条件、基本思路,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推动当前高校“两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振兴教育要以科研为先导,因而,学校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要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迅猛发展的形势,校长就应该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树立“课改是生命,科研是保证”的思想,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研兴校,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针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认知需求,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纯正大学生道德品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的创新。从经济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在邓小平看来,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教育的发展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背景下,高校需开辟新道路,在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同时突破新的教育困境,顺利度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文章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三因”理念等原则。阐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力求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理实结合、校内外联动的特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思想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提出了应从时代的角度去把握“以德治国”的深刻内涵,“以德治国”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德治”,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必须。为了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有高职入口模式“门槛高”、“面向窄”,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改革高职入口模式,坚持以考查职业技能为主,面向全民,建立相关改革配套措施,推动全民职业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关于做新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察实情,出新招,见实效。具体要求:第一,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变化,真正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第二,改革和加强“两课”教育,拓宽“主渠道”,刷新“主阵地”;第三,创新校园文化;第四,重点做好“五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五,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良,开拓进取,人员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20.
“双百”方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但在贯彻的过程中却历经坎坷。本文认为,在我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在社会环境上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建设的方法上尊重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同志式的讨论和竞赛;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克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在文化管理体制上,摒弃“一元化”坚持多元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