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彩陶纹饰这一文化载体可折射出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及创造美的能力.把握新石器彩陶纹饰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概述了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类型、文化特征及文化渊源,证实了该区域新石器文化是在古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并不断地汲取其它文化因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区域地方性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前时期的大洪水及其对人类古代文明的影响一直是中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北京大学校园内出土的埋藏古树,其埋藏特征和测年数据表明它们是5000a B P前后古永定河洪水泛滥的产物,与古树同时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物,提供了洪水给古代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李中轩  闫慧  吴国玺 《河南科学》2010,28(7):893-898
根据裴李岗、仰韶和龙山3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数量演变关系,将河南新石器遗址地理区分为3个类型:成长型,萎缩型,振荡型.尽管新石器时期河南地区历经干湿波动(8.5~7.0kaBP)、暖湿(6.8~5.3kaBP)、暖干(4.8~3.8kaBP)的气候过程,新石器遗址地理分布亦随之波动,但由于独特的水系网络和地貌环境,洛阳盆地和嵩山东南麓始终是河南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材料看白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洱海的新石器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定居文化,继之的青铜文化则可分为农业文化与畜牧文化,青铜时代的农业文化与新石器文化有承继的关系,创造上述文化的是“昆明之属”这一古老族群。唐初,该族群在汉文化冲击下,因内部发展不平衡而分为“白蛮”与“乌蛮”。自南诏统一该区,区内多元部族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满天星斗说”。以苏秉琦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即传统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8.
马跑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南侧之秦岭北麓。黄土地层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碎片、石器及骨器、炭屑等文化遗物。根据这些文化遗物的性质及木炭屑的~(14)C年龄数据初步确认:马跑泉文化遗址在时代上当属全新世早期,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这一发现丰富了该区新石器文化资料,并为黄土地层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吕卓民副教授的博士论文《明代西北农牧业地理》一书是在吸收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作者勤奋的野外考察所获撰著而成的。目前 ,此书已由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联合出版发行。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 ,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区域特点 ,其间的相互作用和所产生的后果影响等进行了客观分析 ,对当时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即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正面影响 ,诸如劳动力增加、水利兴修、垦区扩大、技术改进、产量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生物无机化学是一门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作用过程的边缘学科。它从一开始就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它从医药卫生、农牧业生产等领域中抽取一系列有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参与的化学过程,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反过来为医药卫生、农牧业等生产服务。与此同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表现出的特殊化学  相似文献   

11.
时间观念往往与个别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性质有关 ,有些时间观念是由其社会文化中其他更具支配性的基本文化概念来界定的。在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探讨上 ,时间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课题 ,而且是基本文化分类概念上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贵州普定县穿洞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贵州普定县穿洞考古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该洞保留有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中期古人类文化遗物。从发现的头骨化石分析,该头骨为距今约10000—15000年的男性老年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属蒙古人种,文化遗物有旧器晚期的,中石器时期的和新石器时期的,其特点既保留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特征,又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但更多的是继承桐梓岩灰洞和水城硝灰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宣威境内已发现的三个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都具有以夹砂灰陶为主,以罐、碗和圈足器为组合,石器中有肩、有段器形等相同的文化特征,并与邻近地区新石器遗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宣威新石器文化的族属应为百越民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20世纪枣滕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史。就该地区新石器、商周、两汉等时期的考古内容,分3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和90年代四个阶段进行了总结性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20世纪枣滕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史.就该地区新石器、商周、两汉等时期的考古内容,分3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和90年代四个阶段进行了总结性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爱国自爱家乡始,爱国之情是家乡之恋的升华,因此,加强乡土历史教学是对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几年以来,我们从以下这样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紧扣教材,挖掘乡土史料。贵州是伟大祖国的一部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在中国历史原始社会部份的教学中,我补充讲了贵州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  相似文献   

17.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内蒙古特色农牧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蒙古农牧业自然资源和国际农业发展趋势着眼 ,内蒙古应把开发特色农牧业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主体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买方市场的出现 ,农牧业经济要向效益型转变 ,解决农牧业产品卖难以及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只有发展特色农牧业才能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而带动农牧业一、二、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信息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失衡问题严重阻碍着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所以探讨现代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困境,阐述了农牧业信息服务现状,探讨了农牧业信息服务的要素和现代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蒋家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400多件,主要有石镞、网坠、石锛和石刀等,石器中含石玉.C14测定年龄最早为5070±150a.B.属新石器晚期遗址.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将家山文化遗址有居民生活区,部族首领生活和指挥区,燎望台等功能区.初步研究,该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晚期生活在太平盆地中的一个部落,其文明发展有3个活动期,期间有四个文化间断期,其文化变化的原因与古气候等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