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绿宝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不良局面.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每年因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了高达540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带来了江河泛滥、沙尘暴屡屡发生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在农业方面,大水漫灌、大引大排等不科学用水现象比较普遍,水的渗漏、蒸发、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30%,肥的利用率不足15%,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1研究背景 国家近些年虽然立项了有关水资源、草地资源和沙化防治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但以“水-草-畜”系统平衡为核心内容,综合考虑区域性水资源、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遏制草原沙化、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和提高牧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西部是沙化的主要地区,年降水量仅在400mm以下,年蒸发量超过1000mm,约为降水量的2.5倍以上,干旱多风,而且造林树种单一,因受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发展林业与农业存在种种困难.过去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沙化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拜永山  何皎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22-24,28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镇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上部层位发现明显的3层厚度较大的风成砂堆积,在其相关层位中出现大型的弧形交错层理以及大量干旱环境中形成的树枝化石。表明在早更新世晚期青海东部地区已至少经历了3次明显的沙化过程,沉积物经ESR测年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第一次沙化约在809~1527Ka之间;第二次沙化约发生在718~736Ka之间;第三次沙化约发生在600~700Ka之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3):58-59
1研究背景 国家近些年虽然立项了有关水资源、草地资源和沙化防治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但以“水-草-畜”系统平衡为核心内容,综合考虑区域性水资源、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遏制草原沙化、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和提高牧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相似文献   

6.
一、项目意义 内蒙古地区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年来由于对草地不合理的利用和自然条件的因素,目前退化、沙化的草场面积达377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6%.草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地生产能力锐减,草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7.
气相防锈技术与材料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蚀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常常成为一种极重要的破坏因素,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相似文献   

8.
根据课题试验示范地点及各单位的研究基础,课题下设两个专题:(1)农牧交错带沙地农牧业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示范(河北张北县);(2)京郊永定河沙地产业化技术示范(北京大兴区).试验示范点选在河北省张北县和北京市大兴区.本课题以京津风沙源区南部退化土地为研究对象,联合多部门、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实施京津风沙源区南部退化植被修复技术与沙区产业开发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提出京津风沙源区南部退化沙化土地的修复配套技术,使风蚀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并开发高效的林经复合植被和特色经济品种,为实现生态经济园林景观型防护林提供技术支撑,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9-20
埃及97.3%的国土面积沙化,中国也有27.6%的草原、耕地沙化,中埃两国治沙项目的合作,集成双方的治沙技术成果,对中埃两国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的。埃及国家沙漠研究中心,是世界率先建立(1904年)的国家专业沙漠研究院,埃及政府从1960年起大量引入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前住埃及研究沙漠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1999,(3):50-51
一、主要技术内容 解决金属腐蚀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一大难题.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当前国内的石油系统、化工系统、贮藏及运输系统的管道,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腐蚀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700~75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甚至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逯庆章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72-72,74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近几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蓄水量持续减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沼泽湿地萎缩;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鸟岛连陆、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裸鲤及普氏原羚资源濒临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把青海湖环湖地区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1999,(1):52-54
一、主要技术内容 在矿山、冶金、化工、电站、石油、煤炭等行业中,管道常年担负着输送大量腐蚀性、磨损性介质的任务.各种管道一旦腐蚀磨损后,更新工程的成本往往要高出各管道自身价值的数倍至十几倍.而且,工厂还大多要停产抢修,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因管道腐蚀磨损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上百亿元.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荒漠化与沙漠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中存在有概念混杂、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以对概念由来的分析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对荒漠化概念和沙漠化概念的主要争议,探讨了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并阐述了荒漠化、沙漠化、沙化与风沙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国内涉及沙漠化的概念和术语较多,计有荒漠化、沙漠化、广义沙漠化、狭义沙漠化、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风蚀沙化等,加之不同的释义,使得彼此界定不清,易于混淆和误解,其科学界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概念由来“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概念是由法国学者1949年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在此前后国际上曾使用了诸如荒漠蚕食、荒漠蔓延、荒漠扩张、荒漠化、干燥化、萨赫勒化等来表述“荒漠化”现象。但随着荒漠化问题及其危害的日益严重,考虑到“荒漠化”一词有很强的警示性,为了唤起全世界关注这一问题就决定采用“荒漠化”概念,并于1977年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UNCOD),首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与总结,明确了荒漠化的定义,即“荒漠化是土地的生物潜能衰退或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出现类似荒漠的景观”[1]。之后,国际上逐渐趋于使用“荒漠化”概念,特别是后来在1991年全球荒漠化评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4年签定《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等的大力推动下,“荒漠化”概念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成为一个热点术语。“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国内应用的概念,其提出远早于“荒漠化”,早在1941年葛绥成就明确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论述了其成因[2],但研究未能延续下去,长时期国内仅见“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与“风蚀沙化”等概念的零星应用。1977年后朱震达教授等才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为契机,从我国实际出发,倡导国内开展以风蚀荒漠化为中心的研究,同时借鉴“荒漠化”一词,重新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多次著文阐述沙漠化的定义,目前“沙漠化”概念已为大家所熟知。二、主要争议虽然国际上应用“荒漠化”概念和国内应用“沙漠化”概念已成共识,但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出现了类型繁多、各有侧重的定义,争论较大。1.对“荒漠化”概念的争论国外对荒漠化的定义,主要是从植被退化、生物潜力降低与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衰退、环境退化、荒漠环境的蔓延以及土地退化等不同角度界定荒漠化的内涵[3,4],如“荒漠化一直被用于描述包括半湿润与湿润和荒漠及有自然生物联系的森林地区的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植被退化”[5]等,其中从“土地退化”角度界定荒漠化的概念后来逐渐为大家接受,成为主流意见。即使如此,在该角度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荒漠化是指生产性土地转化并最终导致荒漠生态的土地退化过程的一个专门术语”[6]、“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主要由于人类的不利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7]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等。国内进入90年代后才注重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普遍认同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大多同意联合国有关组织所给出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的定义,但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破坏的土地退化过程”[9]。2.对“沙漠化”概念的争论朱震达等首先定义“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0],后经数次修订,近期提出“沙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干旱多风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1]。杨根生等则提出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12]。之后,董光荣等建议把引起争论的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去掉,将其定义为“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3]。再后,吴正认为沙漠化应是“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14]三、概念辨析1.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土地退化”是包括了土地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退化以及景观格局变化的综合性概念,上述许多侧重点不同的“荒漠化”定义基本上均可归结于“土地退化”之中,如“植被退化”、“干旱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的衰竭化”基本上是土地系统组成或结构的退化,“生物潜力的降低与破坏”与“生产力衰退”通常是土地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指征,“荒漠环境的蔓延”等则一般是土地退化在景观格局上的表现方式。同时,与“环境退化”相比,用“土地退化”定义“荒漠化”应更为具体、准确和科学,如属于“环境”的海洋是难以与荒漠化联系起来的。因此,从“土地退化”角度定义荒漠化已基本上为大家所接受。同时,分析上述利用“土地退化”说明荒漠化概念的几个定义,Dregne给出的定义(见本页左栏第4行)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说明;UNEP 1991年的定义对荒漠化成因的说明并不确切;朱震达等的定义侧重于“景观”的描述,但荒漠化与荒漠景观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且定义中缺乏对荒漠化时空尺度的界定。比较之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则比较全面、确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以此对荒漠化概念进行科学界定。根据该定义,“荒漠化”概念具有以下基本含义: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特定地域各类土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成因上,主要是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内容上,包括风蚀、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后果上,导致土地生物生产量的减少,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2.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国内对沙漠化定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沙漠化”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受到人为影响的“退化过程”的不同认识,从沙漠化过程自身特征出发应该把“沙漠化”看作是一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人为过程”,并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退化过程”。因为,首先,沙漠化与沙漠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二者关系密切,可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对应,沙漠与沙漠化土地也是性质不同的土地系统,不应将其等同起来。其次,沙漠形成和演变于大时空尺度,而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与发展在区域自然环境并无大的变迁、在1×101年的时间尺度内就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沙漠化土地分布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的不相适应,表明二者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仅靠过去的单纯自然环境变迁理论是不可能给予明确解释的,必须从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中去寻找原因,就要求在研究中应将沙漠化从沙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区分出来。再次,现今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程度逐渐加剧,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社会实践上亦要求能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并作出科学解释。因此,沙漠化与沙漠形成演化虽然联系紧密,但严格来说二者在分布、时间、成因、发展过程、结果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均有本质性的区别和差异,应将其科学地区分开来。相比之下,利用“退化过程”定义沙漠化,就能将其区别于沙漠形成演化的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代表性的反映,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现有利用“退化过程”表述沙漠化概念的定义,叙述比较繁杂,对其风沙活动这一本质特征阐述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大量事实证明沙漠化成因具有多解性和时空性情况下仍界定其是人为成因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定义亦没有将沙漠化的时空尺度予以说明。因此,考虑以上方面,借鉴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可较简单地将沙漠化定义为: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内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沙漠化概念的基本含义概括如下: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有时空等条件限定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成因上,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容上,包括风力作用下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景观上,是一个以风沙活动及其造成的地表形态为景观标志的渐变过程,最终大多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结果上,地表逐渐为风蚀地、粗化地、流动沙(丘)地等侵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等。3.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化与风沙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业已表明,荒漠化的内容要比沙漠化广泛得多,如根据外营力的不同将其归纳为风力的、水力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四种荒漠化类型,在我国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长期退化以及土壤理化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等类型,故沙漠化——风蚀荒漠化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内容或类型之一,又称沙质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早期由于国内翻译的习惯,长期将“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译作“沙漠化”,造成了“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混淆,之后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又提出用“广义沙漠化”表示“荒漠化”,用“狭义沙漠化”表示国内一般意义上的“沙漠化”,但随着后期“荒漠化”概念逐步得到公认,也为与国际研究接轨,近期这两个概念已基本不再使用,普遍接受和运用“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在国内文献中“土地沙化”、“土壤沙化”与“沙化”常被看作是同义词,即“沙化(sandification)”。但对“沙化”的理解有少许分歧,一般认为“沙化”是指受外营力(风力、水力、重力等)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砾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也有学者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受风力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15]。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沙化”都与“沙漠化”有着本质性的差别,首先在时空尺度上“沙化”没有类似“沙漠化”的时空限定,“沙化”可以发生于任何自然地带和时期;其次,在作用营力上“沙化”可能会是风力、水力、重力等多种营力单个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沙漠化”则仅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再次,在内容上“沙漠化”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与“沙化”过程并无完全的对应关系,“沙漠化”的部分过程属于“沙化”,但“沙化”的过程即使是风力作用下的沙化过程也并不包含“沙漠化”的所有过程,如风蚀劣地并不一定代表地表的粗化。因此,“沙化”应是一个内涵较“沙漠化”广泛的概念,“沙漠化”至多仅是“沙化”的过程与内容之一,或“沙化”仅可能是沙漠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风沙化(wind sandification)”其实是“风蚀沙化”的简称,其具有与狭义理解的“沙化”相同的含义,故“风沙化”与“沙漠化”过程在时间、空间以及成因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时空尺度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海岸风沙等湿润半湿润地区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风沙化”过程并不属“沙漠化”过程,只有历史时期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风沙化”属于“沙漠化”范畴,但又非所有的“沙漠化”过程都包含在“风沙化”范畴内,“风沙化”与“沙漠化”应属交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近海赤潮疯狂肆虐,海洋渔业损失惨重.1993年至1997年间,全国近海共发生赤潮265次;1997年至1999年3年间,共记录到较大规模的赤潮45起,其中渤海和黄海24起,东海10起,南海14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00年,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又频频拉响赤潮警报,东海、渤海、南海等海域相继爆发赤潮.赤潮所进之处,野生、养殖的鱼蟹虾贝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为何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事故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目前,对汽车安全方面的研究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考察可可西里的最新消息)大大小小的老鼠洞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牧民进入保护区核心地带放牧。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阵阵寒风刮起沙尘,稀疏的枯草无力地晃动,被誉为“野生动物乐园”的可可西里草场沙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7.
膜技术在油气回收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是多种碳氢化合物和空气的混合物,其组成与油品品质、温度、压力有关.如直接排入大气,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污染环境带来安全问题,同时还会降低油品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09,(17):4-5
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神户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达1000亿美元。这是使一个国家遭受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由于地处太平洋火山活动区边缘,对于不可避免的地震,日本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现代的建筑技术做出了相对良好的风范。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卓著 1.国际首创分子检测技术("863"计划) 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病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20 0 0年春季我国北方的几场沙尘暴使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等科学名词成为热点。但上述名词的概念和对应的中英文名尚有争议 ,在科研和生产的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上述名词的统一和定名不但对完善和规范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名词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我国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管理中心通过本刊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名称的概念、中英文名和各名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各抒己见 ,进行书面专题讨论 ,为以上名词的最终定名奠定基础。在此谨向参加研讨的各位专家和帮助组织本次讨论的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管理中心的杨维西同志表示感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