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改进了Legendre函数的近似表达式,作者利用本文改进的Legendre函数的近似式来研究球壳的自由振动,提出了計算自振频率的较准确的計算理論。在准确理論基础上,文中获得球壳自振問題的扁壳理論和无矩理論,作者作了多种数字計算并提出了計算球壳自振頻率的实用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2.
緒 言双曲扁壳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楼盖形式,因为它適用于大跨度,且能節省很多材料,所以工程界很感兴趣,乐于采用。但是計算扁壳的应力分布工作量很大,1959年何广乾等同志提出了壳体边緣附近的弯矩的簡化公式,大大地減輕了計算工作量。二年之后苏联对边緣附近弯矩提出了同样的公式。但設計壳体还需要角点附近的应力分布,这个問題虽然很重要,但比較难,苏联壳体边界效应問題的專家果金伐澤耳教授也認为不易解决。胡海昌先生最近对球面扁壳解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能量观点出发,采用霍奇(Hodge,P.G.Jr.)所提出的理想夹层壳体的模型,将壳体內能量的計算簡化成夹层壳內能量的計算。利用夹层壳的模型来計算壳体內的能量,使計算簡便許多,从而可以解决较复杂形状的旋轉壳体的极限承载能力問題,本文計算了三心頂盖的极限承載能力。此外,做了R=0.8D,r=0.2D,D=307毫米三心頂盖的試驗。将其結果与理論計算进行比较,其誤差約为9%。  相似文献   

4.
論文“简支边等曲率扁壳的簡化計算”的作者沈康辰利用交叉梁法巧妙地得出了撓度w及平板內力的近似解,但文中沒有給出应力函数φ及扁壳中面內力N_1、N_2和S的近似解。实际上,对于四边简支的等曲率扁壳,求得平板內力后,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中面內力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闡明了地基变形計算中应力面积的概念;建立了关于应力面积的三个关系;捉出了計算均质地基或分层地基垂直变形的应力面积法。作者以应力面积法为根据,对分层总和法法、ниту127-55、■弗洛林法、黄文熙法、等值层法、耶戈罗夫■法等进行了評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关于双曲率拱垻垂直曲率对垻身应力影响的一个初步研究碚摲治龊褪则炇墙徊娼械摹T诶碚摲矫?提出了考虑垂直曲率影响的拱冠径向、垂直变位调整的計算方法。計算結果表明,如果垂直曲率选择适宜,对垻体应力的分布状态就能有所改善斫耗P驮囼灲Y果与計算数值相比,除坝顶附近外,拱、梁向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作者过去得到的1_5/2~d、2_1/2~s壳层等效核力的二体矩陣元計算了F~(20)原子核的低激发能譜.此外对Ne~(20)的6~+能級也作了計算.在計算时和过去一样,假定总同位旋T是好的量子数,忽略了l_3/2~d%激发組态及核心激发的影响,但考虑了1_5/2~d、2_1/2~s壳层所有可能的組态混合.  相似文献   

8.
一、对几个問题的討論目前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刚度計算,一般都是按照鋼筋混凝土規范进行計算的[1]。根据許多实測资料,可以发現其中存在許多缺点,主要問題是: (一)假定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图形为矩形。但是,根据[2][3],都证明了在使用荷載下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图形采用三角形更为合理,数值此較見表一、表二、表三。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理論計算和模型实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圓錐殻的極限承載能力。所考慮的載荷情况有兩种:(一)錐殻顶端的軸向集中載荷P。(二)均匀法向内压力ρ。錐殻底周的支承情况分为徑向可移和不可移兩种情况。首先通过若干模型(包括塑料、低炭鋼和石膏模型)实驗,研究了錐壳在上述兩种載荷作用下,進入極限狀态的几何和力学方面的規律。在这基礎上,按前一工作的能量法,提出一套实用的計算錐壳極限承載能力的計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在一般建筑上应用双曲扁壳是属于簡支而且是均布荷重的情形,但双曲扁壳式閘門則是非簡支非均布荷重的情形,本文任务是对此情形提出应力計算方程及公式,由于我们都是沒有学过薄壳理論,这次是边学边干,所以难免存在很多錯誤,希望各界人士严加指正,我们不胜感謝。在叙述前先说明木文所采用的符号如下, A_1,A_2——拉梅系数;R_1,R_2——曲率半径;ε_1,ε_2——伸长应变;ε——切变;v,v_3,w——位移函数;D——抗变刚度;f_a,f_b——扁壳的矢高。至于其他符号的意义和一般  相似文献   

11.
在本文中,首先对国际上关于鋼筋砼受弯构件的裂縫和变形計算的現阶情况和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了概述. 其次利用苏联規范中的公式計算的平均裂縫寬度与国外的某些試驗中量得的最大裂縫寬度比較,根据統計原理,来討論我国規范草案中建議确定最大裂縫寬度的系数。作者还指出苏联規范中对部分长期載时計算裂縫寬度的总和公式的不合理情况,因此对裂縫計算,也包括变形計算,提出了綜合公式,这不但可消除这些不合理情况,同时計算也簡单些。对双筋梁刚度計算中系数γ′內的ν值,作者提出了新的建議,并和实驗挠度进行比較,証明这一建議的合理性。最后对考虑連續梁由于裂縫所引起的內力重分布时支座弯矩修正系数提出了建議,并和一些实驗結果进行了比較計算,同时繪制了几种常遇到的荷載情况下的挠度系数曲綫以簡化在实际工作中連梁挠度的計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也就愈来愈复杂,因此也就引起了教学中复杂和麻烦的計算問題。我們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碰到一些复杂和麻烦的計算,如果我們要完成这些計算的話,那就要付出很多的时間,同时也往往由于計算的忽視得出錯誤的答案。在目前我們大跃进的时代里,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多、快、好、省,因此把一种复杂而麻煩的計算化为簡单而方便的計算是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密炼机轉子的受力分析提出了新的方法,对轉子的强度与刚度計算,进行了新的简化;并对現有的几种密炼机轉子,应用新的方法,采用电子計算机,进行了計算驗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給出以氮作为稀释剂的氢氧燃烧驅动参数的計算方法;其次,以貝德方程作为高溫空气近似状态方程,推导出一套激波管流动参数的数值計算公式,运用文献[2]等給出的数据,拟合了一些适用于快速計算高超音速噴管平衡流动和风洞試驗段自由流参数的逼近公式,最后,給出計算結果并对結果进行了討論。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茨基在解釋仙后座γ星連續光譜变化时作了三个假設:(1)光球半徑不变,(2)气壳对巴尔木連續区及帕邢連續区輻射完全透明,(3)巴尔末系限內外的連續輻射可以用普朗克公式表示(实际上还須引入一个異於1的因子)。我們不作这些假設,推出了計算T~n,T_e,γ_(光球半徑),n_e~(0)的公式,并对两种情况作了計算:(1)气壳呈透鏡形;(2)气壳呈球形。表3列出了不考虑自由电子散射的影响时的計算結果。表4列出了戈尔巴茨基的計算結果。表3还列出了計算的光电星等变化值Δm_(pe)~计及观测值Δm_(pe)~观。二者的比較可作为对我們的計算的檢驗。表5列出了考虑自由电子散射的影响时的計算結果。表5列出的計算值与表3的并无很大差別。表6列出了計算的气壳及星的L(v)值以及二者之比。最后,对仙后座γ星連續光譜的反常性作了解釋。  相似文献   

16.
錠子临界速度的计算,有其实用上的意义。本文应用庫舒尔方法以计算国产錠子的临界速度。此法能用以計算多支承配有机件的多级軸的任何階临界速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故用以计算錠子的临界速度,甚称适合。此项计算方法为数值计算法,累试进行,故在計算时曾使用半自动式电动計算机,以期间捷。本文首先把理论扼要地加以叙述,继为计算,计算部分中,最初計算空錠杆的第一和第二临界速度,然后计算加有满纱筒管錠杆的第一和第二临界速度,再計算仅加空筒管錠杆的第一和第二临界速度,最后并自考虑筒管的柔性出发,計算錠子的临界速度,作一比较。本文最后,根据計算结果,略加討論,并作相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保留体积是气相色譜中的重要数据,在計算时,由于压力較正部分公式复杂,故带来了很多繁复的手續。我們曾制作了供計算的算图,大大簡化了計算手續。但大气压力是从700毫米汞柱开始的,对低于700毫米汞柱大气压力的地区如兰州,就不能使用。为此,又制作了大气压力在500—700毫米汞柱大气压力的算图,以供使用。算图中的V校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研究均勻块石堆石体紊流渗透的有关問題。試驗研究表明,紊流渗透时,过堆石体渗流阻力系数主要与孔隙率有关,堆石粒径影响較小。作者提出以临界坡降判別滲流流态,並导出层流临界坡降和紊流临界坡降的計算公式,为判別流态提供了較簡便的計算方法。根据量綱分析和紊流流态时的阻力关系导出該流态时的渗透系数計算公式。最后限据紊流渗透基本規律导出堆石体逸出高度和渗流量的計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我們討論了隧道二极管中的散粒噪声和密度起伏噪声。我們推导出計算散粒噪声的一個新的表达式,它用一個平滑性因子修正了滿散粒噪声公式。我們也計算了密度起伏噪声,計算的结果表明密度起伏噪声与散粒噪声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相似文献   

20.
織机迴轉不均勻性对研究织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有很大的影响。不考虑迴轉不均匀性,对織机进行任何研究都是脫离实际的。因此研究织机迴轉不均匀性和“两軸”轉动惯量的計算,对設計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对織机迴轉不均勻性及能量平衡作了簡要的說明。然后提出一个計算方法,它的主要論点是:采用了相当转动慣量和推广了阻力功的意义,并且假設投梭机構所消耗的能量与迴转不均勻性无直接影响。这样就可以消除能量平衡与迴轉不均勻性相互的影响,从而导出了兩个公式(11)与(14)用以直接地計算迴轉不均匀性和兩軸轉动慣量,不必采用馬雷舍夫教授的逐次漸近法。最后用兩个实例計算証实了这个計算方法在实用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