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黑子记录的面积归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典籍中“大如X”形式的黑子记录是古人对黑子面积大小的一种估测,可利用古人目视观测天象时天球模型对其描述进行量化。文章按照视觉生理学原理,利用统计方法,并参照扁平天穹归算模型,对古籍中95条黑子“大如X”记录的17种比体进行了面积和实际大小的归算。  相似文献   

2.
史前岩画中天象图案的大小、范围并非毫无标准、任意刻画,而是按人类观天时的“目视天球”投影感觉到的大小、长度而作。岩画中太阳的大小总有一定的直径范围,岩画中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则表示星星的不同亮度等级。利用“尺度体系”和天象回推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军崖岩画B组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4435年一次罕见的五星聚会的连续记录,而岳阳君山岩画当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3.
"太白昼见"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中被视为是一种大凶天象。经整理统计,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有206次的"太白昼见"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校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记录,当时金星的日角距在30度以上、视星等亮于-3.90,具备在白天可以看到的条件。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太白昼见"应该是实际观测的记录。对"太白昼见"具体情况进行考证,可以校正相关文献。而分析相关占辞和事应,可以揭示古人在占星术中采用的一些"比附"甚至"作伪"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天文台,最早的天文台建于夏代,时间约为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间,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曾经在北京建立的司天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据武汉电视台援引专家研究结论称,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天文台,相传夏代叫“清台”,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时称“神台”,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0年)称“灵台”。周文王时期的灵台筑在都城丰邑的西郊,现陕西西安市西南,台高2丈,周围420步。春秋时诸侯造的天文台称“观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以前的天文台仅是一个较四周略高的高台,以圭表和原始的浑仪观测日影、月亮的盈亏和星星的位置。到了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在长安和洛阳都建有灵台。东汉时在河南偃师建的一座灵台高约20米,台基约50米见方,顶部为观测天象的场  相似文献   

6.
第 1期论  文赫兹的电磁学研究时间顺序及其思想转变过程钱长炎 ( 1 )………………………………………“八术”与“三俱”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印度“生命吠陀”医学理论陈 明 ( 2 6)……………………古代目视天象记录中的尺度之研究王玉民 ( 4 2 )……………………………………………………《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与“九章”的渊源张久春 ( 5 4 )…………………………………………………东方约瑟夫问题研究选析沈康身 ( 60 )………………………………………………………………评  论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7.
古代"荧惑守心"记录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荧惑守心”被认为是最险恶的天象之一。黄一农的研究显示,历史记载的大多数事例均为伪造。文章找到更多的记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证。尽管荧惑守心记录的错误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天象记录,但许多错误的记录,能够找出流传错误的痕迹。同时,故意写错时间的事例也是存在的。至于凭空伪造天象而适应人事,还缺少证据。  相似文献   

8.
埙: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因为是用陶土做的,故又名陶埙。其状有球形和椭圆形数种,围五寸,长三寸半,有音孔一至六不等。它的发明者据《世本》载:“暴辛公作埙”,《御览》卷581注,暴辛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一个诸侯。瑟:古代的一种弹奏乐器。古瑟“八尺一寸,四十  相似文献   

9.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盖天说的重要模型。本文对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观测、推论和对天文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说明该模型的“公理化”构造是极不完备的,充满了各种特设性假设。对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猜测,认为是基于管窥太阳的观测,并不涉及两地圭表影长的实际测量。对《周髀》盖天说模型的天文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造成了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天文观测、天文历法推算的严重脱节,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天象在中国古代受到高度重视,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认识也是以最初自发的直觉认识为开端,形成异常天象的概念,在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关于自然的理论形成以后,对异常天象的解释随之产生。此外,按照占星术理解异常天象是中国古代异常天象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2.
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有一件"不知名漆器",功能不明。经分析,该器物带有测定春秋分和冬夏至正午影长的功能,是迄今所见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圭表实物。另外,学界对该墓出土"二十八宿盘"的功能争论不决。经研究,同墓出土的"栻盘架"可以把该盘支撑到赤道面内,从而形成迄今所见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赤道式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史书和地方志中的记载,1533年10月23—11月4日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过程。不但出现“天尽赤”、“光著门户”和“唧唧有声”这种空前未有的现象,而且还出现“吓得舟人不敢渡船”的白昼流星雨。本文按历史记载情况,并把它与1833年11月12日的流星雨比较,估计了流星雨的密度,应用融化理论和能量方程,结合狮子座流星物质的特点,以及大量激流星物质的作用,计算出“天赤”的亮度可达到1m—-1m星等。本文还就本世纪50年代外国天文学家对这群流星群的物质结构模型、几个主要参数及其曲线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代殷时天象,是天文历史年代学上罕见的珍贵文献。历代学者对解读这段文献都感困难。该文采用国际天文学界最权威的行星星历表数据库及计算、演示软件,对这一文献中的每一项天象都进行了全面计算、检验和演示,并结合《尚书·武成》、《逸周书·世俘》、利篮铭文、《淮南子·兵略训》、《荀子·儒效》等有关记载,从而表明: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之一系列武王伐纣天象,实际上是武王伐纣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天象实录,它们可以与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逐一对应吻合。这一发现,对于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天文历史年代学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之一。由此我们重现了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表,并确定牧野之战的日期为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相似文献   

15.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16.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17.
对“浑天仪”一词的历史渊源,以及“浑象”“浑仪”两种仪器的取名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试图理清“浑天仪”一词在历史上使用与演变的线索。并比较和分析了现代部分辞书中“浑天仪”条目的解释,按学术界和日常使用现状对“浑天仪”一词的界定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恒星测光是伴随着宇宙观的转变而产生的。古代天球模型的打破,使人们意识到不同恒星离地球距离并不相同,从而建立起亮度-距离的简单模型。赫歇尔父子对恒星测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约翰·赫歇尔制成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测光的天文光度计,并通过测光和数据统计认识到恒星亮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恒星内在性质有关。在19世纪前期,天文测光面临"标准烛光"的选取和控制不同观测者对颜色亮度的感知误差两大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泽尔纳结合光学与视觉心理学重新设计了天文光度计,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精确测光,泽尔纳把恒星颜色与亮度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恒星演化理论,成为早期天体物理学理论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