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上杭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成为上杭县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客家族谱以及姓氏变迁的研究显示上杭是客家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4.
林开钦新著《论汉族客家民系》,继承和发展了罗香林所开创的客家研究传统,对有关客家事象及研究的诸多基本问题和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尤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是,对客家族属界定和客家研究根本任务问题给予了正本清源的论述,并对有关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加以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5.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8.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系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作为标志,具有自己的民俗活动特色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俗内容与客家人的迁徙经历有直接关系,随后为适应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客家人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研究梅州客家民俗的特点极其发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梅州地区客家先人和现代客家人的思维与活动。  相似文献   

10.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1.
要进一步推进客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和尝试:首先,必须超越罗香林先生开创的"民系—文化"范式,对客家族群特性的探讨也必须放弃寻求全球统一客家"特性"的追求和发掘出一个标准的"客家精神"的努力,把研究范围缩小至具体的社区中去把握客家人之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其次,应采取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客家当作一个"族群",而不是一个"民系"加以研究,研究主题应以"客家形成"取代"客家特质"。面对客家问题复杂的"层累"造成的过程,最好的研究办法是"倒溯"式地展开历时性解构。最后,客家研究中,以"方言群体"来取代"族群"概念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不能局限于方言和族群,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去深化客家地区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客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服装的款式和材质、服饰色彩、妇女的下装、发型和缠足等方面入手,将客家服饰和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客家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颇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3.
秦州天水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 ,分布在甘肃陇坻之右 ,渭水河谷一带。秦的祖先靠种植“秦”而立国 ,秦州历来出名将 ,重视耕读传家 ,文教为本 ,平时喜赶庙会企求子嗣唱秦腔。  相似文献   

14.
曲江群星民俗的形成与流变说明,粤北的客家人能较好地与别的民系相处,其民俗具有很明显的兼容性、吸纳性;在现代,影响民俗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述的兴化人是指居住在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境内的居民。自汉晋以来陆续从中原迁入的汉民族,有一部分原属中原士族,入闽后其民系的形成则是与莆仙平原的农田水利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兴化人形成了既安土乐居、固守本业.又教育兴盛,人才辈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客家人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客家文化的有力表现。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客家谚语意义构建来探讨客家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7.
区域民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培育塑造的不竭的源泉。区域民系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中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重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的补充,是国民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她应该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民系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民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培育塑造的不竭的源泉。区域民系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中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重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的补充,是国民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她应该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民系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闽西客家武术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客家文化的核心要义.通过对闽西客家武术的流变及特征研究,认为闽西客家武术缘于保家卫国及自卫自立,逐渐形成融贯南北武术之特长,练习内容丰富多样、练功方法独树一帜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简论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移民将以儒家伦理道德和老庄处世哲学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精神带进闽粤赣边区,为这一片土地带来尽管迟到却生机盎然的春意。客家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成熟,既伴随着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开拓创新的脚步,也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显得那么艰难、曲折、沉重,也显得那么深厚、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从客家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宗族观念诸方面破解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