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科技》2010,19(13):72-73
由省微生物研究所和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2007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产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及控制技术的应用”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项目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科技攻关: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与显色生化检测技术研究、食源性病毒检测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目前,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纳米粒子技术已日益成熟.系统介绍了光学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技术在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灵敏度高,耗时短,程序简便的定量细胞分析分选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环境监测、临床医学等领域,尤其在微生物检测中表现突出.流式细胞术正逐步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研究并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以食物为载体,侵入人体,引起人体慢性、急性中毒,对人体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文章从食源性致病菌来源及危害出发,分析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结合某地区的调查实例,分析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从而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疾病对人们健康安全产生威胁,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耗时长且操作繁琐,检测结果和控制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安全快速检测的需求。采用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合理有效的检测,建立方便快捷的食源性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危险性。本文通过对牛板筋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微生物法、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法和荧光PCR法这3种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3种方法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其中荧光PCR法快速、高效,在食品安全抽检和监测工作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以其简单、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应用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SERS的指纹光谱优势,结合数学统计方法,实现了对食品中3种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鉴别分析.研究中考察了SERS基底与细菌的不同结合方式,即带负电银纳米粒子直接与细菌混合吸附(Ag NPs--细菌)、带正电银纳米粒子直接与细菌混合吸附(Ag NPs+-细菌)、在细菌表面原位生长银纳米粒子(细菌@AgNPs),以及分散溶剂对SERS光谱结果的影响.随后,基于获得的3种细菌的SERS指纹光谱,比较了多种数学统计方法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均能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区分,为利用SERS技术鉴别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溯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以来,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目前食品安全仍然是全世界最为关注并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重大议题之一,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问题常年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秩序。目前各国寻求各种技术解决食源性疾病问题,但由于微生物传染源难以监测控制,很多情况下需要针对发病人群进行后期的致病菌溯源,通过溯源可以总结经验,避免相似问题再次发生。细菌分型技术是食源性致病菌溯源技术的重要内容,包括表型分型和分子分型两种。常见的表型分型种类有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耐药性分析等,分子分型类别有PFGE、16SrRNA序列分型、RFLP、基于测序方法的MLST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人保养意识的逐渐深入,美容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对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品已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质量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化妆品生产中微生物是重点必须控制的项目之一,若是化妆品遭到污染,就会存在致病菌,这些致病菌就会通过消费者的使用而感染生病,严重者可能导致毁容。我国对化妆品中微生物含量有很严格的规定,本研究按《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市场中化妆品进行机抽检并进行检验,随机测定市场上常见的品牌中睫毛膏、洗发露等产品当中的微生物成分,对样品进行检测之后,并没有粪大肠菌等三种病菌,利用本次实验进一步发现了影响化妆品安全的隐藏风险,为化妆品行业生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贺欣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7):143-145
目的:了解西固区学校周边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采集498份食品样品。参考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5类食品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EHEC O157:H7的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498份样品共共检出致病菌151株,总检出率为30.8%,其中沙门菌31株,检出率为6.3%;单增李斯特菌67株,检出率为13.7%;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检出率为10.8%;未检出EHEC O157:H7。5类食品中生肉类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57.3%;污染生肉类的致病菌主要是单增李斯特菌,其次是沙门菌。生肉类又以冷冻和冷藏鸡肉检出率最高,均达67%。结论:西固区学校周边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其中生肉类、凉拌菜和熟肉制品受到的污染严重,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食品微生物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检测系统的研究推广刻不容缓。食品安全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而微生物污染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微生物性健康危害列为食源性危害的三大原因之一。我国对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资料显示,微生物性食物中度所占比例高达67%。在国家质检总局每年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4.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全世界普遍公认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其广泛存在于各种乳制品、蔬菜、肉类等食品中,对人的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出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介绍了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各种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生物传感器、基于噬菌体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和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要从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采集有代表性的检测标本和运输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等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牛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方法,通过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体系中加入嵌入式氧化/还原指示剂亚甲基蓝可以实现对扩增产物的电化学检测。文中所提出的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可在120 min内完成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线性范围为3×101~3×107 CFU/mL,且不受牛奶基质影响。该方法快速、简便、特异性好,有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及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引起世界范围内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及质量的关注。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PCR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即常规PCR检测、多重PCR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阶段。本文主要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定量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评价新疆特色功能饮料“生命营养液”,对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5种食品常见益生菌的抑菌能力,并对该饮料中微生物菌种进行初步分离纯化.结果显示,“生命营养液”30 μL原液对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肠沙门氏菌肠亚种(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HEC 0157∶H7)、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ruginosa)均具有抑菌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5,12.0,12.0,12.5,10.0 mm,对4种常见益生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均无抑菌能力,仅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具有抑菌能力,抑菌圈直径为27.0 mm.从“生命营养液”中分离纯化出3株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1株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1株产红褐色可溶性色素丝状真菌,初步鉴定为红曲菌属(Monascus sp.).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过滤塔控制法是一种新型处理VOCs污染的控制技术,其净化率可达95%以上,且成本低、能耗少,无二次污染,在处理流量大、低浓度的VOCs污染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双膜理论导出了微生物过滤塔控制VOCs方法的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微生物过滤塔控制VOCs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胡文忠教授为负责人的辽宁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和财政厅批准组建,成为我校获批组建的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组建基于辽宁省鲜活农产品生产、储藏与物流的技术需求,依托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