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操和曹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是有名的所谓“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谈到“建安文学”,人们都盛赞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激昂慷慨的风格,认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文心雕龙·时序》评建安文学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话准确地叙述了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同时也表述了曹操与曹植作品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与它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是分不开的。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集团,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因此,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群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安时代,"战乱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北方平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助推了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同时与其地域统治者的提倡和文学的繁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甄夫人的身世命运与孔融、刘桢、曹植等建安时代文学家均有关系,此文考述此问题,意在阐发建安文学盛衰绝续之因果。所谓建安文学.实际上是汉代文学最后之绝唱。曹操以汉丞相的名份,成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而其隐含的“魏武帝”本相,则成了建安文学的摧残者。文章进而论述甄夫人之死与《洛神赋》的创作两者之间的因缘关系,既批评历来所谓“君臣之义”说者的正统迂腐,亦批评指实“感甄”说者的庸陋,论文作者之意,是认为《洛神赋》的创作类似乎但丁的《神曲》,这是对所爱者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景慕。并经历了从现实原型到理想女神的艺术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论曹植诗     
(一)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的出现,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丕(子桓)植(子建)都有着莫大的功绩。所谓“建安七子”,就都是那时负盛名的文学家。子桓说:  相似文献   

5.
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钟嵘誉为“文章之圣”。仅从其现存诗文看,悲剧意识,悲剧情感,悲剧意象,悲剧个性充盈个中,不仅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而且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作家群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来的悲凉慷慨的文学风格。它—直为以后的许多文人津津乐道。在这一作家群中,建安七子是难得的生力军,而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因为诗赋的成就,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詠,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成绩斐然。《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粲诗文十一卷,可惜在动  相似文献   

7.
曹植是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但是,曹植的本愿并不在文学辞章,而意在扬鞭跃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他毕竟只是一个诗人。时代击碎了他的宏愿,却又玉成了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这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峰,增添了建安文学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8.
《流别集》“为世所重”的主要是其所附之“论”而非“集”本身;《隋书》“辞赋转繁”乃举“辞赋”以概其凡,而“继轨”“取则”者与《流别集》之间,其体例亦非丝丝入扣。这与《南齐书·文学列传·论》所云与该列传所载有异略同,故以之说《流别集》有所失照。就今存佚文考察,《流别论》分为论“体”与解说作品两个部分。《文章志》乃独立于《流别集》之外的传录体书目。故考察《流别集》对《文选》的影响,不当涉及《文章志》。  相似文献   

9.
刘桢与王粲是建安文学的两位代表作家。本文拟从二人身世、遭遇、个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来探讨刘桢与王粲这两位建安诗人不相同的人品和文品。  相似文献   

10.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从现存建安“同题诗”和“唱和诗”可以考见,邺下诸文士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丕植争储”的政治漩涡,他们的诗歌创作与“丕植争储”这一政治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性,是建安诗风“慷慨多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手法的一个源头,其影响至深且远。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作,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知识分子是把《诗经》和《离骚》作为文学的最高典范来学习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称赞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传统的激烈批判,并不意味着鲁迅与传统的完全绝缘;相反,传统在鲁迅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改造与升华。例如,在其最为偏嗜的“魏晋风度”里,建安时期曹操“慷慨磊落”的风骨气度与曹丕“华丽壮大”的语言特色,对于鲁迅的影响甚深。就鲁迅对于曹氏父子的继承借鉴方面,做一些实证性的考辨,这能为鲁迅作品的分析阐释树立一个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易经·泰卦》云:“小往大来”。其爻辞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其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王弼注云:“居否之初,处顺之始,为类之首者也。顺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由于《鹤阳谢氏家集》为永嘉楠溪的宗族家集,历来不被外界注重。其首见于乾隆《温州府志·经籍》,著录为:“《鹤阳家集》永嘉谢梦览瑞园编。”而乾隆《永嘉县志·经籍》却把其归在谢包京名下。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著录为:“谢氏梦览《鹤阳家集》□卷,存”。可见孙氏当时编《温州经籍志》时也未曾见过原书。人们对此书版本或语焉不详,或论之失误,故特作考略如下:  相似文献   

18.
《素冠》新解/林维民/1999-1-1甄夫人与建安文学公案/张乘健/1999-1-6王何玄学与正始文学/洪之渊/1999-1-13刘勰“隐秀”论的当代转换/张沂南/1999-1-19鲁迅:20世纪中国“实验小说”的先驱/叶世祥/1999-1-22鲁迅灵魂写作的阐释——对《呐喊》《仿徨》的解读/张晓黎/1999-1-28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建安七子”之说,源于曹丕的《典论·论文》。《论文》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