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女主人公西丽从混沌到觉醒的心灵历程,探究黑人女性的生存环境,并为她们寻求可能的出路。即:黑人女性在物质空间上得以拓展,女主人公们终于收获了"自己的房间";在精神空间上,黑人女性摆脱了白人基督教的束缚,走向妇女主义的新解放;在社会空间上,黑人女性深受白人与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却要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惯于站在主体位置上把妇女作为客体来“看”。徐坤则热衷于设置另一种情景,把女性变为观看他人特别是男人的主动者。她在小说中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叙述视角:以《游行》为例的女性主人公视角,展示了女性看男性的眼神由错愕到重新恢复意识的过程,这个变故是扭转女性被动地位的契机;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为例的叙述人兼女性主人公视角,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无奈和叙述人的清醒;以《遭遇爱情》为例的女性叙述人视角,不仅是女性看男性,还让男性在自我观看中反省。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赛珍珠发表于1946年的小说《群芳亭》从全方位的女性视角出发,体现了女性内在的生命欲求,谱写了一曲女性自由之歌.作品展示了女主人公吴太太的女性意识在父权社会枷锁重压之下从觉醒到逐步成长的过程,细致刻画了吴太太冲破世俗偏见,在女性抗争之路上逐步获得肉体的解脱和精神的解放.吴太太形象是赛珍珠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追求平等...  相似文献   

4.
包亚楠 《科技信息》2011,(31):450-450,441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当代最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女性作家之一,《新夏娃的激情》是卡特极具代表性和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中,在西方话语中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成为主体,而小说中出现的男女性别的交换则表现了卡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追求和渴望男性和女性之间如同雌雄同体般的和谐平衡,并且坚信女性只有在心灵和身体话语上解放自己,超越生理和社会性别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完全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解放论是随着西方启蒙思想一起传到明治维新期的日本的。其主要的代表著作有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斯宾塞的《社会静学》,此外基督教女性观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分别代表了明治启蒙思想期、自由民权运动期以及社会改良思想期的福泽谕吉、植木枝盛、岩本善治等人的女性解放论出发,分析他们所受到的上述西方女性解放理论的影响,从中找出他们的局限性以及限制其受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小说的主人公以女性为主,男性人物往往充当女性的配角.他们虽然略微平淡简略,缺乏反映心理活动的深度刻画,不过,同样不乏鲜明的个性.以《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会发现奥斯汀对男人的态度很纠结,这一方面显示了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体现了她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相似文献   

8.
《简·爱》中简和罗切斯特的情感纠葛体现在两种不同模式的视觉较量中:将女性固化为客体的男性凝视和被边缘化的女性凝视。随着小说的进程,女性逐渐获得了视觉和叙事上的权威地位,其中“红房间”情节的重复与修正代表了男女主人公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琦 《科技信息》2012,(27):191-192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本文主要讲了珍妮怎样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最终取得了同男性平等的地位。本文从女主人公和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分析入手,突出了珍妮是敢于反抗父权制社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10.
在杨振声的短篇小说《她为什么忽然发疯了》中,同性恋爱的题材仅仅是批判社会的一个工具,目的是呼吁营造良好的男女恋爱环境。凌淑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从淡化女主人公的"男子气"和深入刻画女性心理活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改写,这种改写不仅肯定女性具有自主开发情欲的可能,同时通过模仿新女性对性别规范的自觉遵守,讽刺性地揭示出其所遭遇的自由解放困境。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初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丁最具代表性以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男女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大团圆结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视为女性解放的早春讯号。但笔者通过对当时英国社会世情、贵族阶级对于文化领导权的把持以及贵族门第观念、傲慢心理等的解读,发现此时女性仍难逃(无论上升的资产阶级还是没落的贵族阶级)男性附庸的悲惨境遇,即使伊丽莎白也实则沦为贵族把玩自身优越性的玩偶,《傲慢与偏见》只是女性解放的美丽幻象。  相似文献   

13.
兰兴武  向晓红 《科技信息》2011,(10):I0040-I0040,I0042
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亚优秀的女性小说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主人公的茫然、陌生、疏远和绝望作为主题,尤其关注的是她们性别上的不平等和在男权社会里受到的攻击、压迫和歧视。在短篇小说《黑头发的女人》中,贝弗利.法默刻画了一位受到强暴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是男性的侵犯目标,完全成为男人欲望和暴力的客体,成为丧失主体性的他者。本文分别从语言及物性系统、话轮转换模式和隐喻三个层面对本篇小说进行女性主义文体学角度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话语权遭到剥夺以及无法对强加于自身的男性暴力进行任何反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两位黑人女主人公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揭示出黑人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应放弃黑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逃离魔法师》中女性在教育、职业生涯和两性关系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以及男性阴影下的女性间的友谊,发现二战后父权制传统下的女性仍是由男性定义的他者,力争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的女性难以摆脱在男性的魔咒下矛盾挣扎的命运,性别藩篱下的女性友谊也难以升华成真正的友谊。《逃离魔法师》反映了二战后英国各阶层的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仍处于从属地位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状态,揭示了默多克思想脉络里潜藏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女性在追求着个性解放道路,可是,她们的所谓解放道路大多离不开个人的情感,所以,总是失败。然而,我们从张洁的《祖母绿》中女主人翁曾令儿身上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女性的价值体现及女性的不断走向成熟,她们实现了社会性的解放,完成了从个性解放到社会解放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铁凝的近作《笨花》中,她描写到了我国妻妾共处的社会现象。在笨花这个世界里,女性们自觉的遵守着男女两性的"道德秩序",妻妾之间和平地共处着,可在这种和平的表象下,则埋藏着女性许多辛酸和无奈。而要打破这种"道德秩序",使女性得到解放,从根本上就是让她们有着和男性同等的经济权,从而让她们在个性上与心理上也得到真正的独立。  相似文献   

19.
张雪梅 《科技信息》2012,(35):I0242-I0243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时十年之作,本文通过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地位和女性价值观来分析主人公斯嘉丽的反抗意识。当时,社会要求女性做男性的陪衬,听话、乖顺、不露锋芒。尽管《飘》中的女性大多是千金小姐和名门责妇.但实际上在社会的舞台中她们只是前台的贵宾,离舞台虽近却依然在台下。如果对台上的葶睛大发感慨并指手画脚,就会受到社会的非议,就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而书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则敢于冲破世俗的封锁。她内心渴望自由,不愿处处被僵硬的道德准则所约束。于是她不顾众人反对的声浪毅然决然与男性站在同样的起点,她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她甚至创办自己的生意并与男人竞争。连婚姻都成了她事业成功的筹码。她的叛逆精神以及独立自主让读者为之倾心。她身边的四个男人对她的影响深远。亲历战争让她成熟.让她自强。而战争的爆发也让她明白了土地的重要性.陶乐的红土给了她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历经磨难的斯嘉丽终于蜕变成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20.
姚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1,(8):167-167,171
众所周知,岛崎藤村的代表作《破戒》通过对主人公濑川丑松从"守戒"到"破戒"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写,反映了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意识之间的纠葛。在主人公丑松身上,既表现了近代日本青年对社会的反感、不满和反抗,又反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本文拟从小说《破戒》这一富有宗教色彩的题目入手,从宗教中的"破戒"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