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似鱼-乔和间鱼-箴为太湖敞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似鱼-乔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00~120mm,5~6月份为产卵旺期;间鱼-箴性成熟个体长度为90~140mm,4~5月份是产卵旺期.它们生长较为迅速,孵化的仔幼鱼经约三个月的生长就达到其成体长度.似鱼-乔和间鱼-箴食性比较单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另外,鞘翅目的昆虫也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很明显的食性转化,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似鱼-乔喜食依次为枝角类→昆虫→桡足类;间鱼-箴喜食依次为昆虫→枝角类→桡足类.此外这两种鱼类也摄食大量的微囊藻.作为生物净化物种,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本身种群的扩大与延续.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刀鲚鱼生殖洄游的“生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三年至七五年,我们试以刀鲚(Coilia ectines Jordan et Seale)体上的寄生虫作为“生物指标”,来对刀鲚鱼在长江流域的生殖洄游情况进行探讨,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几种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棒鲺颚(Epiciavella chinensis Yu, 1933),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The larva of Anisakis(Anisakis)simplex]和河蚌的钩介幼虫(The lalva of Anodonta woodiana pacifica)等三种寄生虫可以作为“生物指标”来判定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刀鲚鱼是江海洄游的种类,短颌鲚(C.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太湖湖鲚(Coilia sp.)和夙鲚(C. mystus L.)是不进行成,淡水洄游的种类。文中并列有刀鲚鱼体内外的寄生虫名录23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前部膨大形成胃,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 5)枚,粗短,粒状;29日龄(7.70 mm),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 mm)时,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保持在45%~50%。比较了石首鱼科鱼类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得出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对较快。在人工育苗中,需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海洋中刀鲚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以及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5月)和夏季(8月)未采集到刀鲚,在秋季(11月)采集到1241尾,平均渔获率为0.211kg/ll,冬季(2月)采集到4526尾,平均渔获率为0.490kg/a,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刀鲚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附近,水温6.20℃,在30~60m水深处、32度等盐线海域分布较密集。所采集的刀鲚平均体长240.77mm,平均体重55.09g,在海洋中主要摄食虾类和端足类等,其摄食率在2—4月较高。  相似文献   

5.
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群体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氏黄颡鱼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为1:1.17,雄性群体2-3龄鱼占81.4%,雌性群体2-3龄鱼占92.5%。体长13-15㎝㎝体㎝㎝繁殖群体的㎝㎝㎝㎝,雌雄繁殖群体体㎝㎝㎝㎝㎝㎝㎝集中在30-50g和40-70g之间。不同年龄、不同性㎝、不同性腺发育阶段之间,其肥满度和脂肪系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差异,通常以2龄鱼和性腺发育到Ⅱ、Ⅲ期㎝体较高,发育到同期的雄性群体脂肪系数通常高于雌性群体,而肥满度略低于雌性群体。  相似文献   

6.
1991年10月至1992年7月,在嘉陵江下游采集粗唇Wei标本211尾,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的测量和统计运算。用胸鳍棘脱钙切片法鉴定年龄。体长与棘切片半径呈直线正相关。渔获物中80%为2龄和3龄鱼,雌鱼的体重和肥满度均较同体长的雄鱼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池塘养殖的1龄舟山褐牙鲆生长特性及肥满度等。结果表明:(1)池塘养殖的1龄牙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L=0.0003W4.1455,R2=0.9753。(2)舟山褐牙鲆1龄鱼7~9月生长速度较慢,10~l2月生长速度较快。(3)舟山褐牙鲆的肥满度随着鱼的生长而增大;提出了提高池塘养殖舟山褐牙鲆肥满度的措施。(4)池塘养殖1龄牙鲆成活率为77.5%,2龄牙鲆成活率为58.8%。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1~1992年大面积调查资料和1984~1986年定点连续观测资料,对渤海南部黄鲫成鱼和幼鱼的生长、死亡及其与生殖、摄食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渤海南部黄鲫个体体长与体重间呈幂指数增长关系,黄鲫成鱼的生长方程式为:Lt=198.7[1-e-0.596(t 0.15)];Wt=89.6[1-e-0.596(t 0.15)]2.675,幼鱼的生长与时间呈直线增长关系.在适温、适盐范围内,黄鲫的生长速度主要与生殖和摄食强度有关.黄鲫生殖后有明显的自然死亡现象,其死亡速度,1龄鱼为雌鱼大于雄鱼,2~3龄鱼且雄鱼大于雌鱼.目前,渤海南部黄鲫成鱼资源已捕捞过度,对幼鱼资源损害严重,应采取措施加以繁殖保护.  相似文献   

9.
1991年10月至1992年7月,在嘉陵江下游采集粗唇标本211尾,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的测量和统计运算.用胸鳍棘脱钙切片法鉴定年龄.体长与棘切片半径呈直线正相关.渔获物中80%为2龄和3龄鱼,雌鱼的体重和肥满度均较同体长的雄鱼高.粗唇属一次性产卵的鱼类,产卵期为5~7月,雌鱼性成熟最小型为2龄,体长10.6cm,体重22.2g.绝对繁殖力为1372(583~2392)粒,且与体长、体重、年龄和成熟系数成正相关。受精卵卵径2.0~2.2mm.强粘性.在26.5~30.5℃的水温下,经50小时42分孵出.初孵仔全鱼长5.2~5.8mm.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龙头鱼数量分布与渔业生物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2009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和常规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为依据,对龙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外海和长江口外海,较为稳定的盐度水域范围,对水温和水深的适应范围较广;龙头鱼的优势叉长为120~200 mm,占70.55%,平均叉长165.23 mm;优势体重为10~20 g,占28.21%,平均体重34.10 g。龙头鱼的雌雄比例约为1.70:1,7-9月为产卵盛期;除了7月份以外,龙头鱼摄食等级为0级(空胃)所占比例最高;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含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龙头鱼,其次为七星底灯鱼,再次为中国毛虾。目前,龙头鱼尚属于资源状况较好的鱼种之一,渔获量较为稳定,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1.
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在浙江湖州进行了赤眼鳟池塘培育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粗蛋白含量大于22%的配合饲料和紫萍为饵料,经6个月池塘培育,大部分1龄个体的性腺已基本成熟,2龄个体性腺成熟率达100%;池塘培育的1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7.07±0.43)×104粒,相对怀卵量457.0,成熟系数23.0%。2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12.18±0.89)×104粒,相对怀卵量233.5,成熟系数13.3%;拉网等应急剌激对亲鱼产卵有明显影响,每口培育塘繁殖次数不宜超过2次;赤眼鳟人工繁殖宜1次注射、自然产卵,雌鱼适宜剂量为1 000 IU HCG 10μg LRH-A/kg,雄鱼减半,雌雄亲鱼比应控制在7/4以内;浙北地区的人工催产时间在5月底至6月初、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宜。经池塘培育的2龄亲鱼的催产率95.9%、受精率75.3%~88.4%、孵化率86.6%~94.1%。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我国鳗鲡资源,解决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对幼鳗洄游上溯的阻隔效应,以2017年6—8月试验资料为基础,对堰面加糙鳗鱼道的过鱼效率、鳗鲡行为轨迹和游泳速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组(下游堰面镶嵌加糙块)和对照组(下游堰面不做处理)的过鱼效果差异明显,上溯成功率分别为82.5%±2.5%和13%±4.7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幼鳗在上溯过程中较为活跃,其上溯形式与蛇类爬行相似,呈现S形、Z形和直线形且边缘趋向运动较为明显,是一种典型的爆发游泳登上堰顶的行为,单次最大爆发游泳速度高达0.66 m/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安江水库黄尾密鲴三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黄尾密鲴个体绝对生殖力r=4.4215×10-5L3.7718,个体相对生殖力与体长的增长关系和r基本相同;r与r/L与肥满度基本呈正相关;(2)密鲴性成熟年龄2-3龄;体重(W)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W=5.0887×10-5L2.8170,(r=0.96)(3)密鲴为腐屑泥食性鱼类;(4)产卵期5-7个月,5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产卵盛期,产卵水温为22-28℃;(5)受精卵在水温24℃时经35小时40分钟孵化出苗,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基本一致;(6)胚后发育描述了孵后1-5天鱼苗及稚鱼期和幼鱼期的简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鲚属(Coilia)鱼类是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分布很广,产量很高。我国古籍中关于鲚属鱼类的记载相当丰富。比较早的有《尔雅》、《说文解字》等;描述比较全面的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这些记载多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捕捞鲚鱼的生产经验总结,是我国鱼类学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到了近代,一些鱼类学工作者曾按照现代鱼类学分类系统,对我国鲚属鱼类做了一点分类和地理分布等研究工作,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从1973年起,沿江有关单位曾对长江流域的鲚属鱼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已知的鲚属鱼类共有四种,即: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短颌鲚(C.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凤鲚(C.mystus(Linnaeus)) 七丝鲚(C.grayii Richardson) 其中,刀鲚分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类。洄游型按水系又分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定居型和洄游型的形态、生态等方面差异很大,多分布在长江下游湖泊中,定名为太湖湖鲚新亚种(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ssp.nov.)。短颌鲚属华中区特有种,分湖泊和池沼两个生态型。东南沿海的凤鲚可分长江、闽江、珠江等几个生态型。我国近代鲚属鱼类分类研究工作,由于受欧美的自然科学影响,一方面有了比较科学的记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只依靠几个表面性状做分类根据,比较片面,错误较多,必须补充修改。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旧鱼类分类学必须改造,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主要途径是面向生产实际,认真学习广大渔民的丰富经验,采取综合的方法,以群体为分类单位,才能把握住每一种鱼的主要特征,真正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勃氏雅罗鱼是一种朔河洄游性鱼类,因为其在海洋中肥育,人工养殖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勃氏雅罗鱼的产卵地捕获亲鱼,并在湖北人工繁殖了鱼苗的基础上,在淡水中进行了苗种培养和成鱼养殖的试验,获得成功,将此养殖技术作一介绍,为勃氏雅罗鱼的池塘规模生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5年4月-2016年3月东海北部单拖生产监测船调查资料,研究了近海小眼绿鳍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大多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东南部、舟山渔场东北和东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7.57 kg/h,资源密度高峰期出现在秋季31.2 kg/h,其次是冬季2.69 kg/h,春季最低0.22 kg/h;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平均体长201 mm(范围为65~373 mm),平均体重163.3g(范围为6~954 g),其中冬季渔获个体最大(150~373 mm,49.3~954 g),秋季最小(103~252 mm,64.8~276 g);主要摄食种类为月鳢、中华管鞭虾、毛虾等小型海洋生物类,其摄食强度冬季最低;性腺成熟度春季最高,其中5-6月为集中产卵时间。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每季度从福建九龙江口的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点的定置张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凤鲚样本,分析凤鲚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九龙江口凤鲚体长分布范围为44~239 mm,优势体长为140~16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0~69.10 g,优势体重为0.20~20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3×10-6 L3.23(R2=0.88,P<0.01,n=927),体长生长方程为Lt =246.75[1-e-0.65(t+0.21)],体重生长方程为Wt=64.94[1-e–0.65(t+0.21)]3.23 ,由此可将凤鲚看做匀速生长的鱼类;2)凤鲚夏季洄游至九龙江产卵,性成熟以Ⅴ期为主,冬季摄食强度最强;3)凤鲚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0、0.67和1.33.结果说明九龙江口凤鲚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需要采取合理的保护和限制捕捞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黄鮟鱇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9.
莲雾毒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莲雾毒蛾的发育历期、各龄幼虫的体长、各龄幼虫头壳宽度、逐日平均取食量、成虫性比和雌虫产卵量等.结果表明莲雾毒蛾的发育历期为46 d;从1龄到6龄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5~4.2 cm,头壳宽度变化为0.51~4.07mm,逐日平均取食量变化为0.02~1.01g;成虫雌雄比为1.51;雌虫产卵量为几十粒到上千粒,平均产卵量为600粒左右.通过7种杀虫剂对莲雾毒蛾的室内药效测定表明,抑太保防效较差,药后4 d中的最高防效仅为48.27%;VBt-Ⅲ生物复合杀虫剂、阿维虫清、灭幼脲、烟百素、敌死虫和功夫均有较好防效,药后4 d中的最高防效都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estradiol,EE2)短期暴露对斑马鱼(Danio rerio)雌性成鱼渗透压调节的影响。【方法】用10和100ng·L-1 EE2暴露性斑马鱼雌性成鱼7d,同时设立不含EE2的对照组,然后测量斑马鱼体质量、体长并计算肥满度,测定全血量、血浆量和红细胞数量,观察鳃与肾的组织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受100ng·L-1 EE2短期暴露处理后的斑马鱼雌性成鱼出现眼球突出、体表充血、鳞片竖起等症状,肥满度明显增加全血量和血浆量明显升高,红细胞数量则明显下降。此外,经EE2短期暴露处理的斑马鱼雌性成鱼的鳃出现上皮细胞水肿、血管扩张等症状,而肾脏则出现小管上皮水肿、多发性出血等症状。【结论】EE2短期暴露导致斑马鱼雌性成鱼渗透压调节出现明显失衡,对该鱼具有强烈的渗透压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