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滇西竹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酸碱沉淀法提取了产自滇西竹黄中的竹红菌素,并用纸碟法对竹红菌素进行抗茵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滇西竹黄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效果明显,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效果不明显,对霉菌有部分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选用沉淀聚合法合成竹红菌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和竹红菌乙素MIP,研究了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竹红菌素发酵液的静态吸附和解吸.利用干法填装竹红菌甲素MIP、竹红菌乙素MIP和制备型固相萃取柱,对竹红菌素提取浓缩液进行了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分离与精制.结果表明:混合吸附的最佳填充柱组合为竹红菌甲素MIP 10.5,g、竹红菌乙素MIP为4.5,g,洗脱次序为先洗脱竹红菌甲素,更换淋洗剂后,再洗脱竹红菌乙素.  相似文献   

3.
竹红菌素作为一类新型的光动力药物,与卟啉类化合物相比,具有化学组成单一、易纯化等优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竹红菌素类光动力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竹红菌素的化学修饰和物理包裹,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竹红菌中尿囊素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红菌中尿囊素的分离和鉴定张蔚玲(云南大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650091,昆明)竹红菌(Hypocrellabambusae)系子囊菌纲肉座菌科的竹寄生真菌,产于滇西北地区,民间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和胃病。近几年,已从竹红菌丙酮提取物和乙醇提取...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二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并利用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其形貌和粒子大小进行测定,证明粒子呈球形,平均直径在100 nm左右;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二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的光谱性质,并与未包裹的竹红菌素在水溶液中的光谱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竹红菌素被成功地包裹于二氧化钛纳米粒中;包裹后竹红菌素的光谱吸收峰红移,强度增加.由此,将有利于竹红菌素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竹红菌素(Hypocrellins) 是从生长在我国云南和四川等地的箭竹上的一种寄生真菌--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ase)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属于苝醌类光敏剂.  相似文献   

7.
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提取甘露醇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及竹黑菌(H.SP)竹黄(Shiria bambusicola)系子襄菌纲肉座菌科的竹寄生真菌。其中竹红菌和竹黄是民间用于治疗胃病及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近几年来对上述真菌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分离到了竹红竹甲素(简称甲素)及其同系物,使用甲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取得了明显疗效,为我国首创的光化学疗法药物。为了充分利用上述三种真菌资源我们开展了综合利用的研究。 我们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分别分离得到了D—甘露醇,按生药风干重计,获得率依次为4%、0.6%、0.6%。D—甘露醇用于治疗脑水肿、休克、循环虚脱、烫伤烧伤,可作为生化试剂,炸药原料,工业上用于电镀液、电溶及合成树脂等。在竹红菌素药物生产中,D—甘露作为一个付产品获得,是经济可行的。兹将竹红苗、竹黑菌及竹黄中D—甘露醇的分离、鉴定及提取流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电转换检测系统对竹红菌甲素和竹红菌乙素的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光敏剂均具有良好的光敏性能,其中竹红菌甲素光敏电极无论是光电流还是光电压均要大于竹红菌乙素光敏电极,说明竹红菌甲素比竹红菌乙素的光敏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抑制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真菌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3种污染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 roseas)、产红青霉(Penicillium rubens)和毛霉菌(Mucor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3种污染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WP)和40%腈菌唑悬浮剂(SC)对粉红螺旋聚孢霉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4.07 mg/L和7.24 mg/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250 g/L嘧菌酯SC、3%中生菌素WP对产红青霉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3.48、7.94、8.71 mg/L;3%中生菌素WP和250 g/L嘧菌酯SC对毛霉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12.02 mg/L和28.84 mg/L。综上所述,3%中生菌素WP对3种污染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和广谱的杀菌作用,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贵州生黄精多糖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石油醚脱脂后超声提取再纯化得到黄精多糖,以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为抑菌试验对象,通过纸片法,探究黔产生黄精多糖对这五种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实验表明黔产生黄精多糖对五种供试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巨大芽孢杆菌>解淀...  相似文献   

11.
以来源于变色栓菌的同工酶LacA、LacB、LacC,杂色云芝的同工酶Lcc1、Lcc2,以及细菌ARA等6种重组漆酶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动力学常数Km,以及Cu2+对漆酶酶活的影响等酶学特性。结果表明:以邻联甲苯胺为底物时,LacA、LacB、LacC、Lcc1、Lcc2、ARA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0、60、70、60、55和75 ℃; 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6种漆酶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5.0、5.0、4.5、5.0、4.5、7.0。LacA在催化ABTS、愈创木酚、邻联甲苯胺、丁香醛连氮以及2,6-二甲基苯酚时,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5、70、60、20、65 ℃。此外,真菌漆酶在30~60 ℃,pH为2.5~7.0范围内都有较好的稳定性,细菌来源的漆酶在80 ℃下保持60 min,在pH=7.0时保持6 h仍具有较高的酶活力。Cu2+对细菌漆酶的激活作用要明显高于真菌漆酶。同时,以ABTS为底物时,Km值最小,且不同来源漆酶的Km值相差不大。因此,6种不同来源的重组漆酶在催化同一种底物时,酶学特性存在着差异性,同一种重组漆酶在催化不同底物时,其酶学特性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转换法制备了聚(磺酰基-1,4-亚苯基亚氨基对苯二酰基亚氨基-1,4-亚本基)[聚砜酰胺(PSA)]超滤膜,膜的透水速度为118 mL/cm~2·h,在98.07 kPa压力下,对牛血清蛋白(68 000)的截留率达90.6%。PSA膜的分离性能显著地依赖于铸膜液的组成、溶剂体系、添加剂、溶剂蒸发时间、沉淀剂体系及沉淀温度。结果还表明PSA是一种具有耐热、抗氧化和化学稳定性的合成膜材料。  相似文献   

13.
超滤膜分离纯化山麦冬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孔径的超滤膜对山麦冬多糖提取液进行超滤分离,并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福林-酚试剂显色法分别测定各超滤液多糖和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相对分子量范围的多糖在山麦冬总糖中的含量分别为:相对分子量在30 000以上的含量为50.3%,30 000~10 000之间的含量为19.6%,10 000~1 000之间的含量为13.8%,分子量小于1 000的低聚糖和单糖含量为16.3%;各级多糖干物质纯度均大于90%;超滤膜可截留大部分蛋白质.超滤是一种很好的分离纯化山麦冬多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高分子材料载体制备一种固体缓释抑菌剂,对其进行表征,检验其缓释及抑菌效果.将挥发性中西药复配抑菌液吸附于特定的超高分子材料载体,对超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考察,观察其微观结构,并对固体缓释抑菌剂的缓释效果和抑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高分子材料的拉伸断裂应力为28.79 MPa,抗冲击强度为78.85 kJ·m-2,超高分子材料的孔隙率为69.17%,抑菌液吸附量为0.58 g·cm<sup>-3,抑菌液吸附率为141.38%;固体缓释抑菌剂的有效释放时长为10 d,对多种致病菌的平均杀灭率均高于99%;超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度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抑菌液吸附率;固体缓释抑菌剂释放速率稳定,在空气中分布均匀,缓释效果和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氨基纳米黏土介导的转化方法,应用红色荧光蛋白DsRed标记生防细菌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B418并研究标记菌株的功能稳定性。将带有DsRed基因的重组质粒pGEX-4T-1-DsRed转化导入B418菌株中,采用细菌培养法、继代培养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检测标记菌株的功能稳定性。通过氨基纳米黏土转化体系成功获得了荧光标记菌株B418-DsRed,与野生菌株B418相比,其生长曲线和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继代培养10代后,标记菌株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呈现亮红色荧光,能够提取到外源质粒pGEX-4T-1-DsRed,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荧光基因序列DsRed,证明标记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平板对峙培养试验显示,标记菌株B418-DsRed对尖孢镰孢菌和大丽轮枝菌抑制率分别为55.25%和67.55%,与野生菌株B418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外源质粒的导入未影响菌株的抑菌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氨基纳米黏土介导成功实现了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构建的标记菌株B418-DsRed可用于该生防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与病原菌的互作研...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质量分数较高的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物,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上样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液接收体积和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以银杏叶总黄酮质量分数、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银杏叶总黄酮柱层析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为上样质量浓度3.1 mg/mL,乙醇体积分数71%,洗脱液接收体积2 BV(BV为装柱体积)及洗脱流速2 BV/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完成三批验证实验,银杏叶总黄酮平均质量分数可达到35.77%,收率为93.30%,银杏总内酯质量分数达到《中国药典》标准。利用BBD响应面法优化银杏叶总黄酮柱层析纯化工艺是科学、合理、可行的,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o improve the red absorption and solubility of hypocrellin, we have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hypocrellin B derivatives. The photochemistry of these new compounds in anaerobic media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electronic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and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 The semiquinone anion radicals can be produced by self-electron transfer on irradiation, with the 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EPR hyperfine structures of the semiquinone anion radicals dependent 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derivatives. When an electron donor is present, the electron transfer from electron donor to hypocrellin B derivatives enhanced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semiquinone anion radical; in addition, the semiquinone anion radical and hydroquinone can be detect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exert little effect on the absorption position of semiquinone anion radical and hydroquinone, but influence their formation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当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道地当归药材为试材,采取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将当归粉碎粒径、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粉碎粒径24目、加水倍数6倍、提取时间7 h,此工艺条件当归挥发油提取率高;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当归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51.9%。该试验应用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模型优化的工艺稳定,挥发油提取率高,此条件下生产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为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多糖,以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作为实验条件,以白及多糖提取率为指标进行正交实验,从而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在最佳条件下将提取得到的白及多糖以合适的用量和添加方式加入到膏剂中制成白及膏.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白及多糖提取液和白及膏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白及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g∶mL),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4.0 h,在此提取条件下,白及多糖得率为25.97%.当质量浓度达到0.33 g/mL时,白及多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当质量浓度提高至0.66 g/mL时,白及多糖提取液抑菌效果较强,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市售的一夫百应抑菌膏.白及膏性能稳定,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