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凉山彝族自1956自民改后,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制约,就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看,也非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几千年奴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毕摩化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冲击不能不使每个学深思。青年作的忧虑应值得政府和学关注。  相似文献   

2.
天上碑     
天上碑是由韩国著名的武侠小说改编,也曾经搬上大屏幕,叙述江湖传说攀登到天上的人就得天下,登载到“天上碑”的人就得天上。元朝末年,黎民疾苦,各地群雄并起,相互攻讦,天下动荡;在北邙山官道上,有两名大汉正抱了一名年幼的小孩在拼命奔逃…因为第一世家受到了不明人物的攻击,惨遭灭门之祸,护法人在临死前,将孑然一身的少主  相似文献   

3.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每天进行第三乐的教师,要对学生负责,要对他们的自然观,要对他们今后的世界观负责,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自然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他说:刘邦之劲敌唯一项羽,而刘秀却面临着“丛生之敌”。对付一个劲敌,容易“精专志定,无旁挠”;而对付“丛生之敌”,则“分势而四应者杂起,左伏右起,无宁日焉”。因此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这种看法,我认为是颇有见地的。其实,何只刘邦之得天下较刘秀为易,即李渊、李世民父子和赵匡胤、朱元璋之得天下,亦莫不较刘秀为易。李渊、李世民父子所遇之劲敌,唯王世充、窦建德耳。而赵匡胤仅统一了南方,未平定北方,北汉到赵光义时才统一,燕云十三州则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5.
她们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王荣秀:一想到超女,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勇气,当站在台上时,觉得自己变得大方了,胆子也大了。★李文跃:我觉得超女们很棒,这是她们展示自我风采的一种形式,应该提倡,如果可以,我也想试试。★王景童:如果能模仿得很像,就可以让超女迷崇拜你, 在同学们中间有很好的人气。★赵壮:“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她们的自信与勇气值得我去学习。★田芳芳:我喜欢超女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敢于表现自我, 完成自我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小画眉已有两岁了,在家里也不算小了。她不但长得漂漂亮亮的,而且歌也唱得不错。但小画眉有一个缺点:喜欢与她的妈妈老画眉形影不离。老画眉希望宝贝女儿出去走走,与别的画眉和鸟儿交朋友,这样也能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一些生活知识。于是她对小画眉说:“乖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学会与别人交朋友了,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这样会使你变得更聪明懂事的。”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唱歌也是人们表达情绪、情感的好工具。但在幼儿园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非常强调秩序和规则,在教师的设计和要求下,孩子被动机械的背唱,唱歌教学仍然是"幼儿围着教师转"。因此,听起来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有时幼儿虽然唱得动听,却不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能力呢?大班歌曲《小红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人们说,西藏是歌舞的海洋。不管牧人和庄稼汉生下来不久都会唱歌跳舞,都会抒发自己的感情。人们又说,西藏是民歌的海洋,民歌来自农奴和奴隶的心底,能把山河唱得悲苦悲泣,能把领主唱得心惊胆寒。那么,文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西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跟山河的壮丽成正比;但是,作为历史见证,书面文学状况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学水平的最重要尺度,因此,我们也更应重视书面文学的创作。旧西藏留下来的书面文学作品不多,能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宗教题材(也有由民间故事著书而成),作者是些佛教徒和上层贵族子弟。享有名望的“勋努达美…  相似文献   

9.
NO.58   生也有涯,但断断续续的还有前生和后世,不仅可以感慨也还是可喜的.杭州从前有一块三生石,石上有这样的句子: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因缘.……  相似文献   

10.
夏日音乐会     
正今天晚上,池塘里有个音乐会。一大早,喇叭花就把这消息广播开了。"呱呱呱——"青蛙一听,就开始练曲子。"知——知——"知了一听,也开始润嗓子。"啾啾啾——"小鸟儿也想参加……"轰隆隆——"雷公公听到了,扯开嗓子,一边唱着一边赶过来。雨点儿听到了,"啪啦啦"唱着往池塘里跳。天哪,大伙儿吓了一跳,忙躲回屋里。雨点儿可不管,又唱又跳。"还挺好听的!"小鸟儿在屋里说。"唱得真响亮!"小青蛙  相似文献   

11.
王松叶 《科技信息》2010,(29):I0393-I0393
众所周知,人心向背常常决定一个朝代的兴亡,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今社会,一个公司的兴衰同样也不能违背这个法则。那么作为公司出奇制胜的法宝,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如何在公司内部凝聚起来呢?根据我们以往的工作实践.愚以为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阮籍与王绩     
阮籍与王绩均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身世和世代之关系,及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早年都曾有过雄心和抱负,而后身逢乱世,经历朝代变更,就有了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逃避现实的行为。他们放达不羁,纵情于山水,沉湎于酒乡,避儒就道是其共同的思想归宿,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夹缝中求生存,阮籍表现得更多的是愤世而嫉俗,而王绩表现得更多的却是安时而处顺。  相似文献   

13.
刚刚愉快地度过国庆节,记者获得了一个机会,和印度尼西亚访华代表团及印度尼西亚妇女代表团的贵宾们一起游览首都名胜颐和园。那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湖面上雾气弥漫,更觉景色迷人。幽径中树木被雨水洗得格外葱郁可爱。颐和园的雨景是如此美丽,印度尼西亚妇女代表普佐邦托罗夫人说:「看到这么好的风景,真想唱歌。」说着,她果然唱了起来,其他的妇女代表们也随声附和。歌声响澈万寿山上,歌声荡漾昆明湖畔。她们唱了好多首热情的印度尼西亚民间歌曲,她们也唱了我国青年所爱唱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她们唱得如此动人,所有在场的宾主们都不禁喝采鼓掌。这样的歌声和掌声,令人体会到印度尼西亚人民和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正在日益融洽着!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11,(3):75-75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这一句继续在阐释易道功用。对于这一句,《周易正义》中有更详尽的解释:"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  相似文献   

15.
刘岩 《奇闻怪事》2010,(12):56-60
古诗词中描写飞将军李广的很多,关于霍去病的也不少,大概一个郁郁不得志,一个英年早逝,很符合文人心中的传奇,所以为他们唱咏的人很多。而相当耐人寻味的是,卫青这种不败名将,为人又仁善退让,史书里却说天下士大夫“无称焉”,其实卫青一生,出身卑微,铁血沙场,立下绝世战功岂是文人几句评价就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近年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的提升对语文总体成绩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只有阅读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总体语文成绩提升才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元代鄙视功名利禄、赞美隐逸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多、感情之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并鸳比肩。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也不可完全视其归隐为真。元代的下层文人大唱归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牢骚,他们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受了时代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大唱归隐当作官场倦怠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虽然在元代道家思想对文人有所影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他们骨子里仍是儒者。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港台流行歌曲开始进入大陆。 之后,中国大陆也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和歌手,其创作与演唱不能不受港台影响;而港台歌曲更蜂拥而入,占据流行歌坛的主导地位。但后来进入大陆的港台歌曲,就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了,却受到了青年人更加狂热的欢迎,把港台来的东西都当成了“新潮”。青年人本来就有好奇求新的心理,一部分青年人又喜于追逐时髦,这种特定的背景为流行歌曲的迅速流行奠定了基础。从港台流行歌曲自身节奏来说,它忽而似自言自语,忽而大喊狂叫,也不乏委婉曲折的旋律,极易宣泄感情;大陆在校的少男少女,市场上的青年个体户,许多人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波动和不随心,其中包括着情窦初开时爱恋的骚动,流行歌曲无疑应时地为他们提供了宣泄内心的喷发口。同时,流行歌曲好嗓子能唱,沙哑嗓子能唱,五音不全的能唱,不识歌谱的也能唱(据说有的港台歌星也不会读谱),这就为流行歌曲在青年中畅通无阻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如果到此为止,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育年人爱唱这一口就唱好了。问题是这后来进入的部分港台歌曲中有着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青年人不能清醒的分辨,更有部分青年由爱唱进一步发展到对港台流行歌曲的沉迷、崇拜,并爱屋及乌,形成了拜星风。 “追星族”不是大陆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光、宣年间,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戏曲的发展却表现得异常繁盛,颇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世味道。光、宣年间温州地方演剧之盛在张桐的《杜隐园日记》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其重要表征为演出时间的日常化、演出戏台的多样化和演出戏班的多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