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作物的进口,一种叫豚草的植物种子随之混入我国。它生长迅速,蔓延极快。在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江西、浙江、河北、黑龙江、北京等省市,沿着铁路、公路、河流、水渠蔓延,很快由零星分布变为成片生长,成为路旁、河岸、田埂、宅旁、公园等处的优势杂草,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美化绿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出紧急呼吁——剿灭豚草。于是我国开展了一场消灭豚草的围歼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入侵中国华南地区的薇甘菊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访花昆虫有30种,隶属于6目19科,以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稳定的和访花频率较高的传粉者主要为蜜蜂、丽蝇和食蚜蝇,其中以丽蝇的访花频率为最高.蜜蜂的每日访花频率的高峰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而丽蝇和食蚜蝇则为11:00-12:00和14:00-15:00.环境因子和同花期植物(如薇甘菊的伴生种火炭母)对访花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来,一种俗称微甘菊的外来杂草侵入广东,由于它破坏力极强,引起科学界及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密切关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专家说,我国现有两种微甘菊,一种是我国原来就有的,另一种原产于南美洲,近来传入我国,它们的学名都叫假泽兰。我国原产的微甘菊是无害的。而另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后被引入印尼植物园用于橡胶园的地面覆盖,在那里传播开来,很快侵入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香港等地。据马来西亚报道: 相似文献
5.
微甘菊生活史及其对除莠剂的反应研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微甘菊种子细小.千粒重0.0892g,在自然条件下6~8天内完全萌发,萌发率95.3%。种子萌发最适温度25~30℃,40℃可使种子完全丧失萌发能力,5℃则明显抑制种子萌发。无性繁殖的营养生长比实生苗生长更快,光照对种子萌发和营养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性繁殖期是在9月至翌年2月,这时花的生物量占植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38.7%~42.8%。小花从现蕾、盛开到受精形成成熟种子仅15~17天,但每天需光照12h左右才能正常结实。除莠剂“兰达”(Roundup)、“草坝王”(Bentazon)、“毒莠定”(TORDON)和“恶草灵”(RONSTAR)都对微甘菊种子和幼苗有杀灭作用,其中以浓度为0.4%的“草坝王”和0.2%的“毒莠定”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7.
8.
乳源木莲幼林中恶性杂草的化学防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泰能有效地灭除乳源木莲幼林地的多年生恶性杂草五节芒、黄茅草、苦竹、刚竹、芒萁骨等;以革甘膦为主剂,Goal、Oust为辅剂的草甘膦混剂也能灭除五节芒等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达到95%和92%以上。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减少用工56.1%-61%,同时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森泰能有效地灭除乳源木莲幼林地的多年生恶性杂草五节芒、黄茅草、苦竹、刚竹、芒萁骨等;以草甘膦为主剂,Goal、Oust为辅剂的草甘膦混剂也能灭除五节芒等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达到95%和92%以上。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减少用工56.1%-61%,同时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在自然界,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些物种即本地种。虽然物种自身可发生迂移,但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自然迂移速度很慢。外来生物是指自然分布区主要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所谓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引发本土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12.
1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60-364
研究了薇甘菊活体在不同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条件下对水体中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并对薇甘菊的再生及重复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品红溶液浓度为5~2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培养3 d后常温下薇甘菊活体对碱性品红的去除率可达99%.同一株薇甘菊可以在浓度为1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循环培养4次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稻田恶性杂草除草剂37.5%苯·二甲水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9
介绍了37.5%苯·二甲水剂有效成分的筛选、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和储存稳定性试验.经黑龙江、吉林两省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扁杆蔗草、日本蔗草、蔗草、萤蔺和蒲草等顽固性宿根恶性杂草用量为3000~3 750 m/a;防治鸭舌草、慈菇、泽泻、谷精草和狼巴草等一般阔叶杂草用量为2 250 ml/ha,药效稳定在90%以上,对恶性杂草具有根治效果,对水稻安全,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 %、10 %.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种群幼苗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个群落中的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群幼苗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个薇甘菊种群的幼苗具有相似的年龄结构 ,均是高龄苗多于低龄苗。种群 1有比种群 2和种群 3更多的高个体。 3个种群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的生物量最大 ,而根和茎所占比例在各种群间则稍有不同。薇甘菊幼苗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死亡集中在 3- 5月幼苗生长较快的季节 ,揭示这其间的某些环境条件极可能是其生存的限制因子 ,或这段时期是幼苗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